一、教学设计表
学校 授课教师
课例名称 7.1 《力》
学科(版本) 物理(人教版) 章节 第七章 第一节《力》
学段、年级 初中 八年级 学时 1学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 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包含“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大方面。 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物理学的基础,而本节所学的知识又是后续学习“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内容所必需的预备性知识,有着重要的启后作用。 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初学力学,对力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除了设置大量学生体验活动和探究活动外,更是应用了大量视频、图片以及动画等信息化手段,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心较强,但抽象化能力还比较弱,虽然日常生活中涉及力的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学生都是在无意识中接触到的,他们对力的认识大多是零碎的、肤浅的。而且生活中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所以,从本节课要尝试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工具使学生多角度的逐步建立起 “力”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图片和视频以及动画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中感受科技带给人类的方便并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本节课在今后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一、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突出重点的措施:1.设置学生体验活动,如用力压钢尺,捏橡皮泥、弹起气球、推桌子等突出重点。此外添加一些动画,进一步详细的了解力的作用效果。2.运用白板和相关图片,在白板上练习画力的示意图,运用其可再现的特点并结合图片更好的掌握画力的示意图的要点。二、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突破教学难点的措施:播放视频,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力的存在; 设置学生体验活动,进一步感受力的存在,并通过分析归纳得出力的基本概念。 设置轮滑鞋体验活动,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 一、教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实验法、列举实例法;二、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环境 一、多媒体教室; 二、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弹簧、磁体、钢球、小车、气球、空水瓶、长钢尺、旱冰鞋。
(教学过程要求写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媒体使用及分析(或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播放“攀岩”视频 运用视频-----通过生动直观、震撼的场景效果,展现力的存在,拉近学生对力认识的距离,排除对力的陌生感,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入本节主题。
环节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环节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一、力的概念 活动一、设置体验活动-----力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初步感知力的存在 用力拉弹簧,感受力的存在,并观察弹簧的变化; 用力吹气球 ,观察气球的变化;3.捏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4.捏橡皮泥,制作出不同的形状或物品。 5.使钢尺变形,感受力的存在; 6.用力推桌子,石桌移动; 7.轻弹气球,重弹起气球,观察气球变化; 活动二、播放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的视频-----进一步感知力的存在; 活动三、归纳总结力的概念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强调: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存在;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如磁力)体验: 托起两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N 托起一袋方便面所需的力约为1N 拿起八下物理教材所需的力约2N 收集学生活动时的照片-----在学生获得真实体验的同时,留住精彩瞬间,在典型照片回放时加深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让每个学生了解大家的整体表现,拓展视野,加深印象。从而突破难点之一。 播放视频-----获得直观感受,唤起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印象,引起共鸣,获得全面感性认识,更好的理解力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概念-----从物理学角度定义力,使学生获得理性认知。 同时,运用画笔功能----强调补充,区分易错点。 设置学生体验活动,更直接的感知1N。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 效果 活动四、小组合作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五、播放视频----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六、总结归纳,得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物体由运动到静止、 物体运动速度的改变, 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 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形式出示活动内容-----给学生提供指点,但又留有自我创作、自我探究的空间,更好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 引入力的作用效果视频-----全面清晰的再现了学生探究的过程,相比于在结束实验探究之后直接得出探究结论更自然,学生更容易接受。 动画演示,课件出示力的两个作用效果,记忆深刻,增加课堂活跃感。并运用画笔功能----重点标注,加深印象,从而突破本节难点之一。
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活动七、设置问题-----什么影响着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 活动八、体验------钢尺推门 1.学生分别用钢尺推门的不同位置,要求把门推开,感受用力的大小,观察钢尺的变化。 2.总结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活动九、运用白板-----练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强调: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所指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接触点表示作用点。 收集图片,课件展示,分析归纳总结得出力的三要素-----从身边实例中得到物理规律,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更利于记忆与理解。 运用白板能够画图且能够保留和回放的特点,练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课堂效率高,节省教学空间,学生兴趣浓。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十、体验-----轮滑鞋的魔力 两名学生穿上轮滑鞋,站在地面上互推,观察现象。 一名同学穿轮滑鞋推墙观察现象。 一名穿轮滑鞋的同学推一名不穿轮滑鞋的同学,观察现象。 设置学生体验,获得真实的感受。收集图片,课件展示-----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突破本节难点之二。
环节三、 当堂小测课堂小结 一、当堂检测1.基础题 2.能力提升题 3.综合应用题 4.中考链接题 二、课堂小结分别从知识方面,学习方法和情感认知方面进行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强调。 课件和卷纸同时出示检测题,学生自主完成,检验所学。之后用课件中超链接检验所学,增加神秘感,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气氛。 课件中用超链接展示本节知识树,直观完整的把本节知识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知识系统化,直观化,易于掌握。
板书设计 通过知识树在物理板书中的使用,使知识点清晰、全面、系统的再次呈现在学生面前。直观,一目了然,便于记忆。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中,由于本节是今后学习力学的基础,至关重要,因此本节教学中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去设置教学活动,比如运用多媒体添加相关视频、图片和动画,设置学生体验活动,以及白板作画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一步一步获得理性认知。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会画力的示意图,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但是在达到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教学内容多,器材多,活动设置较多,教学时间的把握上是个难点,很容易时间不够用,因此很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时间的把握。此外,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表现出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比较差,总结归纳能力也有待加强,因此今后教学中还需不断耐心的引导。
注:此模板可另附纸,字数1500-2000字,为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的发表奠定基础。
附件1:7.1节力 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