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组织——血液》和《血流的管道——血管》
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流动的组织——血液》和《血流的管道——血管》是初二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食物经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第二章)后,氧经呼吸系统(第三章)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至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供细胞所利用?细胞产生的废气、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学生会很自然地产生该疑问(运输问题)。本章(第四章)便顺理成章讲运输问题,也为下一章(排泄)作了铺垫。这两节重点讲授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以及三种血管的特点和功能
二、学情分析:
1、对于血液和血管学生尽管在初二时已经学习过,但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既熟悉又陌生,前者易引起兴趣,后者易激发好奇心。因此在复习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加深学生对血液成分及功能以及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点的进一步认识。
2、关于动脉、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通过查阅图文资料以及阅读课本学生都难以形成直观的印象,可以通过学生观察血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情况,帮助学生恢复对血液和对三种血管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能识别人血永久涂片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其应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观察新鲜血液和人血涂片,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列表比较的能力。
(3)尝试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3、情感价值目标:
(1) 体验血液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作用,初步认同无偿献血
(2) 养成用心观察的习惯
(3)以及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自主学习教材,自主列表比较几种血细胞
(2)培养学生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交流、分析归纳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加深学生对人体的三种血细胞以及三种血管的认识,并且培养学生逐步建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七、设计思路:
1、导入的设计:
前面复习了《人体的营养》以及《人体的呼吸》,因此导入时采用《我们每个人通过消化吸收获得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得到的氧气要迅速地运往全身各处的每一个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要及时运走,必须通过遍布全身的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才能完成。》既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同时注重了生物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复习时教学的设计:
首先小组内交流完善每个人构建的这两节的知识结构,然后全班交流展示,对两节的内容及两节内容间的联系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每个人自学课本,解决所要掌握的具体的知识点,不会的小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先记录下来。全班交流时小组先提出不会的问题,其它小组帮忙解决。掌握了具体的知识点,再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最后通过达标检测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
3、巩固练习及检测题的设计: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既让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又能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相关的问题,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比较法以及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师:我们每个人通过消化吸收获得的营养物质和通过呼吸得到的氧气要迅速地运往全身各处的每一个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要及时运走,必须通过遍布全身的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才能完成。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和第二节《血流的管道——血管》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有三个,请看大屏幕: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种成分的主要功能,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能够区别三种血细胞,正确区分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以及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3、能够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评析:由于前面刚复习了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而这些物质要被组织细胞所利用,必须要通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才能完成,因此,复习时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
教师:了解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复习时才会心中有数。我们大家都知道,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下面每个同学把构建的知识结构小组交流补充完善,两分钟的时间完成。
学生小组内交流知识结构并完善,然后全班进行交流,其他组进行评价和完善。
评析:由于初三复习时时间短,任务重,每一节课往往要复习好几节课的内容,因此,复习时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还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让学生在课前构建知识结构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上课时让学生先小组内进行交流完善,再全班进行交流、完善,这样学生对所要复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评价他人的能力,正所谓一举多得。
教师:除了要会构建知识结构,还要掌握下列内容:
1、血液的成分有哪些?作用是什么?
2、血浆的成分有哪些?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4、请你比较三种血细胞:
形态结构
数量多少
功能
异常症状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5、比较三种血管
概念
管壁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静脉
毛细血管
6、毛细血管有哪些适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7通过这两节的复习,你能举例说明哪些知识体现了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 一基本观点吗?
学生:阅读课本解决问题,不会的小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先记录下来,全班交流时先交流小组不会的问题,会的小组帮忙解决,再交流容易出错的问题。了解了上述问题的答案以后,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理解地掌握上述问题。
评析:除了要会构建知识结构,学生还要掌握具体的知识点。在复习知识点时,我一改过去那种由老师领着学生把这两节的知识点先回忆一遍,再让学生背的方法,而是采用列举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由学生先自主解决上述问题,不会的小组内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进行解决的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师:我前几天不小心把手割破了,有少量红色的血液渗出,这是伤到了什么血管?
过一段时间血液会自然止住,这是哪种血细胞在发挥作用?如果我最近感到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可能患了哪种疾病?结合血红蛋白的成份,我可以怎样做才能减轻症状?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师:除了要掌握上述内容,我们这节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学会阅读血常规化验单,请看大屏幕。从这张化验单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下面是某人血常规化验单的部分数据记录,你从该化验单中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性别:男 年龄:40
红细胞 RBC: 5.0 ×1012个/L 白细胞 WBC:16 ×109个/L
血小板 PLT : 200×109个/L 血红蛋白 HB: 150 g/L
学生思考上述的问题,并回答。
评析:学生不仅要会构建知识结构,要掌握具体的知识点,还要学会把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的一些现象和问题,通过上述问题的设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师:我们同学不仅要掌握这两节的知识,还要把学到的知识学会应用。下面做巩固练习1——4题,有能力的同学做到第7题。
生:做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测一下,马上做学案三大题的1——5题,有能力的同学做到第7题。
生:做题
评析: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在巩固练习和检测题的设计上采用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题的方式,充分地进行了分层次教学,让有能力的同学能够做的更好,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能跟上,充分提高了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和突出生命化课堂所倡导的“基于生命,顺遂生命,成就生命”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本节课从知识结构的构建到具体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是由过去的“台前”走到现在的“幕后”,做一个“导演”,安排好适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由观众变为实际参与者。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这两节的方法与技能,还关注起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2.在教师宏观调控下,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巩固练习及检测题的设计,注重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3.转变了满堂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