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历史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北宋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在位期间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统一全国
复习巩固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②统兵权和调兵权相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中央:①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 :②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③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④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在地方设转运使。
收精兵:
夺其权:
制钱谷: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 目的: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人科举考试图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重文轻武的积极影响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相关史事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往来迁徙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天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逐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国号:
民族:
10世纪初( 916-1125 )
上京临潢府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契丹(有时又称辽)
契丹族
1、契丹的崛起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措施),国力不断增强(作用)。
契丹人物画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 元昊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银川),史称 西夏 。?
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西夏建立背景
建立政权:
治国措施:
完成表格。
政权名称 建立民族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重要
举措
辽
北宋
西夏
汉族
契丹
党项
赵匡胤
耶律阿保机
元昊
960年
10世纪初
11世纪前期
开封
(东京)
上京
兴庆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强化中央集权,收兵权、相权、财权
订制官制、军制和法律,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相关史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目的:试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耶律德光
幽云十六州
上京
辽
辽
辽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城下,威胁开封,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后来,北宋向西夏、南宋向金也宋岁币。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消极: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岁币”加重北宋财政负担。
积极:结束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宋辽保持100多年相对和平稳定的局面,促进双方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宋夏冲突:元昊,多次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2.宋夏议和: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元昊称帝后,西夏军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
1、如何正确认识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并立?
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友好往来,和平交往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
宋与辽、西夏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把它们之间的战争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相提并论。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契丹、党项族与汉族间密切来往,对于奠定祖国辽阔边疆、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进步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问题思考
2.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3.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
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
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
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
4. 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双方都不具备彻底战胜对方的实力;
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破坏了双方的正常贸易,严重影响人民日常生活;人民反对战争;
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
5. 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
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
促进了民族融合。
1.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着白马沿辽河东行,来到上游的木叶山,遇见一个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人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传说他们就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契丹族的祖先。公元10世纪初,统一了契丹各部的首领是( )
A.成吉思汗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2.契丹,一个剽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公元916年建立起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吐蕃 B.西夏 C.辽 D.金
3.据藏文史料记载:夏尔巴人是历史上西夏政权的党项羌人的后裔。西夏政权的建立者是( )
A.耶律德光 B.完颜阿骨打
C.元昊 D.兀术
B
C
C
当堂练习
4.由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党益民十年精心打造之力作《石羊里的西夏》(右图),是第一部全程演绎西夏历史、解密西夏覆灭的长篇小说。西夏政权的都城是( )
A.兴庆 B.汴京 C.会宁 D.临安
5.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峰与群雄相斗的惨烈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峰是契丹人的身世。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
B.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
C.因为乔峰欺骗了大家
D.有人嫉妒乔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
A
B
6.杨家将抗辽保宋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下列关于宋辽关系的表述有误的是( )
A.宋辽在澶州先战后议和
B.寇准劝说无效,宋真宗拒绝前往澶州抗辽前线
C.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D.和议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期的和平
7.辽、北宋、西夏建立后,时战时和,关系错综复杂。下列有关辽、北宋、西夏的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北宋建立 ②元昊称帝 ③耶律阿保机称帝
④宋夏和议 ⑤澶渊之盟 ⑥澶州之战
A.③①②⑥⑤④ B.②①⑤⑥③④
C.③①⑥⑤②④ D.①②④⑥③⑤
B
C
8.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不息
9.“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描绘的是我们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 )
A.西夏 B.契丹C.党项 D.女真 族 10.“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融合加强 B.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岳家军的抵抗
C
B
C
11.史书上常提到的“榷场”是指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边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位于甘肃一带的榷场主要交易双方应该是( )
A.辽和北宋 B.唐与辽
C.金与南宋 D.北宋与西夏
12.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D
C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寇准固请幸北城,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帝乃命进辇。既至,登北城门楼,张黄龙旗,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材料二:大宋皇帝致誓书于……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帝”“大宋皇帝”指的是谁?
(2)材料一中的“城”是哪里?所指事件结果如何??
(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有何积极影响?
辽和北宋。宋真宗。
澶州。宋军打退辽军,宋与辽议和。
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双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而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下面是对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讨,请你参与进来。
【唐朝——“和同为一家”的民族关系】
(1)列举两例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史实。
【宋朝——先战后和的民族关系】
(2)请举出宋朝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各一项。
?
?
?
?
①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②唐肃宗时,唐蕃会盟,并建立会盟碑。
①战:辽与北宋的澶州之战(北宋与西夏的战争);②和:澶渊之盟(宋夏议和)。
(4)通过对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虽然民族间有过冲突和战争,但和平友好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3)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维持和平关系有什么意义?
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贸易往来频繁,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