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 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学案(部分无答案)(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A 版(2019)数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学案(部分无答案)(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3-07 11:14:19

文档简介

集合的概念
【学习目标】
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在具体问题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2.通过实例和阅读自学体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和特点,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学习难点】
区别元素与集合等概念及其符号表示。
【自学导引】
1.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2.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3.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4.所有偶数的集合可表示为:。
5.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
【学习过程】
一、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15的正约数组成的集合;
(2)平方后仍为原数的数组成的集合。
解:(1),故集合为。
(2)平方后仍为原数的数构成的集合是。
点评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里面元素与顺序无关,该法表示集合直观明了。
变式迁移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集;
(2)由所确定的实数集合。
解:(1)
(2)
二、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例2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正偶数集;(2)被3除余2的正整数集;
(3)不等式2x+5<3的解集;(4)第一、三象限点的集合。
分析:(1)中的正偶数都能被2整除,所以正偶数可以表示为的形式;
(2)中被3除余2的正整数满足,则;
(4)中的点满足.
解:(1)。
(2)。
(3)或。
(4)。
点评:用描述法表示集合,一要看集合的代表元素是什么,是点集还是数集;二是看元素满足什么条件,一般情况下,用符号语言表示元素满足的条件。
变式迁移2 用适当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函数的图象上所有点的集合;
(2)一次函数与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3)不等式的解集;
(4)自然数中不大于10的质数集。
解:
(1)。
(2)。
用列举法表示为:。
(3)
(4)。
三、集合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
例3 已知集合,若A中的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讨论关于x的方程实数根的情况,从中确定a的取值范围,依题意方程有一个实数根或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无实数根。
解:(1)时,原方程为,,符合题意。
(2)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由,得。
∴当时,方程无实数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综合(1)(2),知或。
点评:“”这种情况最容易被忽视,只有在“”的条件下,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才能用判别式Δ解决问题。
变式迁移3 设集合,求实数m、n的值。
解:∵,
∴方程有两等根,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1.在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元素间用“,”分隔;
(2)元素不重复;
(3)不考虑元素顺序;
(4)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如果构成该集合的元素有明显规律,可用列举法,但是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
2.使用描述法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写清楚该集合中元素的代号(字母或用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
(2)说明该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3)不能出现未被说明的字母;
(4)用于描述的语句力求简明、确切。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集合用描述法表示应是( )
A.{是不大于9的非负奇数}
B.
C.
D.
答案:A
2.在直角坐标系内,坐标轴上的点的集合可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C
3.下列语句:
①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
②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或;
③方程的所有解的集合可表示为;
④集合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正确的是( )
A.只有①和④
B.只有②和③
C.只有②
D.以上语句都不对
答案:C
4.由大于-3且小于11的偶数组成的集合是( )
A.{x|-3B.{x|-3C.{x|-3D.{x|-3答案:D
5.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A.M={(3,2)},N={(2,3)}
B.M={3,2},N={2,3}
C.M={(x,y)|x+y=1},N={y|x+y=1}
D.M={1,2},N={(1,2)}
答案:B
二、填空题
6.下列可以作为方程组的解集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1);
(2);
(3);
(4);
(5);
(6)。
答案:(3)(5)(6)
7.已知,且,,则满足条件的a的值为________。
答案:0,1,2
解析:∵且
∴且
∴又
∴A的取值为0,1,2.
8.已知集合,则M中的元素最多有________个。
答案:9
三、解答题
9.用另一种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绝对值不大于2的整数};
(2){能被3整除,且小于10的正数};
(3);
(4);
(5)。
解:(1)。
(2)。
(3)∵,∴,又∵且,
∴或1或2或3或4.
∴集合可以表示为{0,1,2,3,4}。
(4)。
(5)。
10.已知数集M满足条件:若,则∈M(,),已知,试把由此确定的M的其他元素全部求出来。
解:∵,则。

,,
则集合M的其他元素为,,。
即。
7 / 7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学习目标】
了解子集、真子集、空集的概念,掌握用Venn图表示集合的方法,通过子集理解两集合相等的意义。
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或),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
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
3.如果集合,但存在元素,且,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4.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
5.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学习过程】
写出给定集合的子集
【例1】(1)写出集合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填写下表,并回答问题。
原集合 子集 子集的个数





由此猜想: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多少?真子集的个数及非空真子集的个数呢?
解 (1)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含有一个元素的集合:{0},{1},{2};
含有两个元素的集合:{0,1},{0,2},{1,2};
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0,1,2}。
故集合{0,1,2}的所有子集为,{0},{1},{2},{0,1},{0,2},{1,2},{0,1,2}。
其中除去集合{0,1,2},剩下的都是{0,1,2}的真子集。
(2)
原集合 子集 子集的个数
? ? 1
{a} ?,{a} 2
{a,b} ?,{a},{b},{a,b} 4
{a,b,c} ?,{a},{b},{c},{a,b},{a,c},{b,c},{a,b,c} 8

这样,含n个元素的集合{a1,a2,…,an}的所有子集的个数是2n,真子集的个数是2n-1,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2n-2
规律方法 (1)分类讨论是写出所有子集的有效方法,一般按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来划分,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则,做到不重不漏。
(2)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有个子集,有个真子集,个非空子集,个非空真子集。
变式迁移1 已知集合满足,写出集合。
解 由已知条件知所求为:{1,2},{1,2,3},{1,2,4},{1,2,5},{1,2,3,4},{1,2,3,5},{1,2,4,5},{1,2,3,4,5}。
集合基本关系的应用
【例2】(1)已知集合,,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本例(1)中,若将“”改为“”,其他条件不变,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解 (1)∵,
①当时,,解得.
②当时,有,
解得,
综上得.
(2)显然,又,∴,
如图所示,

∴,解得。
规律方法 (1)分析集合关系时,首先要分析、简化每个集合。
(2)此类问题通常借助数轴,利用数轴分析法,将各个集合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形定数,还要注意验证端点值,做到准确无误,一般含“=”用实心点表示,不含“=”用空心点表示。
(3)此类问题还应注意“空集”这一“陷阱”,尤其是集合中含有字母参数时,初学者会想当然认为非空集合而丢解,因此分类讨论思想是必须的。
变式迁移2 已知,,若,求实数所构成的集合。
解 由得或.

由知或或
若,则;
若,则;
若,则。
∴。
集合相等关系的应用
【例3】已知集合,且,求x,y的值。
解 方法一 ∵,
∴集合A与集合B中的元素相同,
∴或,
解得x,y的值为或或
验证得,当,时,
A={2,0,0}这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相矛盾,舍去。
∴x,y的取值为或
规律方法 集合相等则元素相同,但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防止错解。
变式迁移3 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可表示为,也可表示为,求a,b.
解 由集合相等得:,易知,
∴,即,∴且,∴.
综上所述:,.
【课堂小结】
1.元素、集合间的关系用符号“∈”或“”表示,集合、集合间的关系用“?”、“=”等表示。
2.在特定的情况下集合也可以作为元素,如集合,则此时,而不能是.
3.解集合关系的问题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两个集合间的关系:①先用列举法表示两个集合再判断;②分类讨论。
(2)解数集问题学会运用数轴表示集合。
(3)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可用Venn图直观表示。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命题
①空集没有子集;②任何集合至少有两个子集;③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④若时,则。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答案 B
解析 仅④是正确的。
2.已知集合,,则能使成立的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

∴.
3.设,,则A与B的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B的子集为{1},{2},{1,2},,
∴,
∴.
4.若集合,集合,则A与B的关系是(  )
A.
B.AB
C.
D.
答案 A
5.在以下六个写法中:①;②;③;④;⑤;⑥,其中错误写法的个数是(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答案 B
二、填空题
6.满足的集合A的个数是________。
答案 7
解析 本题即求集合的非空子集个数,共个。
7.设,若,则的值为________。
答案 或0
8.若,则的所有取值组成的集合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解答题
9.设集合,,且,求实数A、B的值。
解:∵且,∴.
若,则,这与元素互异性矛盾,∴.
若,则或(舍)。
∴,∴,即.
若,则,得,即 (舍去)。
故,即为所求。

5 / 7

集合的基本运算

【学习目标】
1.理解并集、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体验通过实例的分析和阅读来自学探究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并集、交集、补集的含义,利用维恩图与数轴进行交并补的运算。
2.学习难点:弄清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习过程】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记作(读作“A并B”),即。
2.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记作,读作A交B,即。
3. _____A_____, _____A_____,__________,.
4.若,则_____A_____,_____B_____。
5.,,,.
一、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例1 求下列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1),;
(2)。
解:(1)如图所示,,


(2)结合数轴(如图所示)得:


点评: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依据它们的定义,借用Venn图或结合数轴分析两个集合的元素的分布情况,有利于准确写出交集。
变式迁移1
(1)设集合等于(  )
A.
B.
C.
D.
(2)若将(1)中A改为,求.
(1)答案 A
解析 画出数轴,故。

(2)解 如图所示,

当时,;
当时,;
当时。
二、已知集合的交集、并集求参数问题
例2:已知集合,若,求的值。
分析: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①集合A、B中均含有参数;②且.解答此题可由条件知,从而有或,解得后再进行检验。
解:∵,
∴,∴或,∴或.
当时,。
此时。故舍去。
当时,,不符合要求,舍去。
经检验可知符合题意。
点评:处理与集合元素有关问题时,最后结果要检验,一方面看是否符合题意,一方面看是否符合集合元素的三大特征。
变式迁移2:本例中,若将条件“”变为“”。则的值又是什么?
解 ∵且,∴,
∴或∴或.
而当时,,故舍去。
∴或.
三、并集、交集性质的综合应用
例3 设。
(1)若,求的值;
(2)若,求的值。
解:
化简集合A,得。
(1)由于,则有可知集合B或为空集,或只含有根0或.
①若,由,得.
②若,代入,
得,即或,
当时,,符合题意;
当时,,也符合题意。
③若,代入,
得,即或,
当时,②中已讨论,符合题意;
当时,,不合题意。
综合①②③得或.
(2)因为,所以,又,
而B至少只有两个根,且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特点,
因此应有.由(1)知,.
点评:明确和的含义,根据问题的需要,将和转化为等价的关系式和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另外在时易忽视时的情况。
变式迁移3:已知集合,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
∴,∴.

【达标检测】
一、
1.的定义中“或”的意义与通常所说的“非此即彼”有原则的区别,它们是“相容”的。求A∪B时,相同的元素在集合中只出现一次。
2.,,这两个性质非常重要,另外,在解决有条件的集合问题时,不要忽视的情况
二、选择题
1.设集合,,则等于(  )
A.
B.
C.
D.
答案 A
2.下列四个推理:①;②;③;④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C
解析 ②③④正确。
3.设,,则等于(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结合数轴知。
4.已知,,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结合数轴知答案C正确。
5.满足条件的集合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 B
解析:由已知得或,共2个。
三、填空题
6.设集合,集合,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设集合,,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由,借助于数轴知.
8.已知集合,且,则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如图所示,

可知,,.
四、解答题
9.已知集合,,若,求及.
解: ∵,∴.
∴或.解得或。
若,则。
若,则。
10.设集合,,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
∴,集合B有两种情况,或。
(1)时,方程无实数根,
∴,∴.
(2)时,当时,,满足条件;
当时,若1,2是方程的根,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矛盾,无解,∴.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

7 / 7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针对具体命题,能说出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学习重难点】
对命题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一、新旧知识连接:
请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则;
(2)若,则;
(3)若,则;
(4)若,则。
二、我能自学:
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或“”的形式:
(1)若,则;(2)若,则;
说出下列命题中是的什么条件:
(1):若,:则;(2):若,:则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2.说出下列各题中是的什么条件:
(1)命题,命题
(2)命题,命题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总结:从集合角度去理解命题:小充分大必要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写出简单命题条件的证明。
【学习重难点】
掌握命题条件的充要性判断。
【学习过程】
一、新旧知识连接:
(1)“”是“”的 条件。反过来“”是“”的 条件。
(2)若、都是实数,从①;②;③;④;⑤;⑥中选出使、都不为0的充分条件是 。
二、例题赏析
1.要注意转换命题判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1:已知;q:x、y不都是,p是q的什么条件?
(教师引导学生书写教师点评)
分析:要考虑p是q的什么条件,就是判断“若p则q”及“若q则p”的真假性。
从正面很难判断是,我们从它们的逆否命题来判断其真假性,“若p则q”的逆否命题是“若x、y不都是,则”真的,“若q则p”的逆否命题是“若,则x、y都是”假的,故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注:当一个命题很难判断其真假性时,我们可以从其逆否命题来着手。
练习:已知或;q:或,则是的什么条件?
2.要注意充要条件的传递性,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例2:若M是N的充分不必要条件,N是P的充要条件,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则M是Q的什么条件?(师生共同分析)
分析:命题的充分必要性具有传递性,显然M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充要性的求解是一种等价的转化
例3:求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于一切实数x都成立的充要条件。
分析:求一个问题的充要条件,就是把这个问题进行等价转化。
由题可知等价于或或.
4.充要性的证明,关键是理清题意,特别要认清条件与结论分别是什么
例4:证明:对于,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分析:要证明必要不充分条件,就是要证明两个,一个是必要条件,另一个是不充分条件
必要性:对于,如果
则,即
故是的必要条件
不充分性:对于,如果,如,,此时
故是的不充分条件
综上所述:对于,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达标检测】
1.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那么:命题丁是命题甲的什么条件。(类比例2)
2.对于实数x、y,判断“”是“或”的什么条件。(类比例1)
3.已知,求证:的充要条件是:。(类比例4)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 3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存在量词

【学习目标】
1.掌握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2.掌握含有量词的命题: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真假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复习1: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他们的真假:
(1)是有理数;
(2)5不是15的约数
(3)
(4)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复习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这里:是无理数,:是实数;
(2),这里:是无理数,:是实数;
(3),这里:,:;
(4),这里:,:。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
问题:
1.下列语句是命题吗?(1)与(3),(2)与(4)之间有什么关系?
(1);
(2)是整数;
(3)对所有的;
(4)对任意一个,是整数。



2.下列语句是命题吗?(1)与(3),(2)与(4)之间有什么关系?
(1);
(2)能被2和3整除;
(3)存在一个,使;
(4)至少有一个,能被2和3整除。


新知:
1.短语“ ”“ ”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全称量词,并用符号“ ”表示,含有 的命题,叫做全称命题。其基本形式为:,读作:
2.短语“ ”“ ”在逻辑中通常叫做存在量词,并用符号“ ”表示,含有 的命题,叫做特称称命题。
其基本形式,读作:
试试:判断下列命题是不是全称命题或者存在命题,如果是,用量词符号表示出来。
(1)中国所有的江河都流入大海;
(2)0不能作为除数;
(3)任何一个实数除以1,仍等于这个实数;
(4)每一个非零向量都有方向。






反思:注意哪些词是量词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还应注意全称命题和存在命题的结构形式。


※ 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1)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2);
(3)对每一个无理数,也是无理数。




小结:要判定一个全称命题是真命题,必须对限定集合中每一个元素验证成立;但要判定全称命题是假命题,却只要能举出集合中的一个,使得不成立即可。
例2判断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
(1)有一个实数,使;
(2)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
(3)有些整数只有两个正因数。




变式: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2)。




小结:要判定特称命题“” 是真命题只要在集合中找一个元素,使成立即可;如果集合中,使成立的元素不存在,那么这个特称命题是假命题。
※ 动手试试
练1.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1)每个指数函数都是单调函数;
(2)任何实数都有算术平方根;
(3)是无理数},是无理数。





练2.判定下列特称命题的真假:
(1);
(2)至少有一个整数,它既不是合数,也不是素数;
(3)是无理数},是无理数。



【学习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一些什么?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拓展】
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推理过程的一门学问。德国启蒙思想家 莱布尼茨(1646—1716)是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学习评价】
※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达标检测】
1.下列命题为特称命题的是( )。
A.二次函数的图像关于轴对称
B.正四棱柱都是平行六面体
C.不相交的两条直线都是平行线
D.存在实数大于等于3
2.下列特称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1);(2)至少有一个整数它既不是合数也不是素数;(3)是无理数},是无理数。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3.下列命题中假命题的个数( )。
(1);
(2);
(3)能被2和3整除;
(4)
A.0个
B.1个
C.2个
D.4个
4.下列命题中
(1)有的质数是偶数;(2)与同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的两条直线平行;(3)有的三角形三个内角成等差数列;(4)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其中全称命题是 ,特称命题是 。
5.用符号“”与“”表示下列含有量词的命题。
(1)实数的平方大于等于0:
(2)存在一对实数使成立:
6.判断下列全称命题的真假:
(1)末位是0的整数可以被子5整除;
(2)负数的平方是正数;
(3)有些三角形不是等腰三角形;
(4)有的菱形是正方形。
6/ 6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全称量词命题和存在量词命题的否定

【学习目标】
能够根据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与它们的否定在形式上的变化规律,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自主学习】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1)全称命题:,,它的否定非: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 命题。
(2)特称命题:,,它的否定非: ,特称命题的否定是 命题。
【自主检测】
判断下列命题是全称命题还是特称命题,并对其否定:
(1)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2)每一个素数都是奇数;
(3),;
(4)有些实数的绝对值是正数;
(5)某些平行四边 形是菱形;
,.
【典型例题】
例1.写出下列全称命题的否定
(1):所有能被3整除的整数都是奇数;
(2):每一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3):对任意,的个位数不是奇数。
例2.写出下列特称命题的否定
:存在一个实数,;
: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一个素数含有三个因数。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存在一个实数,;
(2):任意两个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的。


【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并判断其真假。
(1)任何一个素数是奇数。
(2)所有的矩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方程都有惟一解。
(4)某些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


※2.函数对一切实数,均有成立,且.
(1)求的值;
(2)当在上恒成立时,求的取值范围。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