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课件+学案+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1 《谏逐客书》 《与妻书》(课件+学案+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5 22:01:37

文档简介


一、读准字音
缪公(  )    蹇叔(  )  鄢(  )
功施到今(  ) 穰侯(  ) 灵鼍(  )
犀象(  ) (  ) 外厩(  )
叩缶(  ) 搏髀(  ) 黔首(  )
[答案] mù jiǎn yān yì rǎng tuó xī tí jiù fǒu bì qián
二、辨识通假
(1)昔缪公求士 (     )
(2)遂散六国之从 (     )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
(4)而陛下说之 (     )
[答案] (1)“缪”同“穆” (2)“从”同“纵”,合纵
(3)“内”同“纳”,接纳 (4)“说”同“悦”,高兴
三、一词多义
(1)举
(2)负
(3)就
(4)资
(5)于
(6)以
[答案] (1)动词,攻克,占领 动词,被任用 (2)动词,辜负 动词,依恃,凭仗 (3)动词,成就 动词,接近,靠近 (4)动词,资助,供给 名词,财物 (5)介词,从 介词,在 (6)介词,依靠 连词,来
四、词类活用
(1)东得百里奚于宛 (     )
(2)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     )
(3)遂散六国之从 (     )
(4)蚕食诸侯 (     )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
(6)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     )
(7)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     )
(8)王者不却众庶 (     )
(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2)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4)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 (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五、古今异义
(1)使之西面事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位词。西边。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示因果关系。②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
[答案] (1)面向西。(2)用来……的。
六、文言句式
(1)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何负于秦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出于秦然后可。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状语后置句 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2)状语后置句 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3)状语后置句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
(4)判断句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5)判断句 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6)判断句 这就叫作“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7)状语后置句 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8)状语后置句 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资料链接]
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秦王嬴政所采纳。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秦朝的法律并完善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发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的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本鉴赏]
这篇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事实论证 ②驱逐客卿将致秦之危亡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在全文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1段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干净利落,毫不隐讳。作者一语点明中心论点,起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2.文中举出哪四位国君因接纳“客卿”而成就帝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举出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得客卿之利而成就帝业,即秦穆公广纳贤才,称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而强盛。惠王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昭王用范雎打击豪门贵族,奠定帝业基础。
3.第2段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举出生活中的现实事例,说明秦王喜用别国的珍宝、音乐、美色;而在用人问题上排斥别国的客卿,这重物轻人的做法与秦王想统一天下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3段是如何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藉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仇”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5.第4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两句话就总结了前面三段的意思:谈物的部分来照应第2段,以证明“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做法不当。最后一句照应第3段,阐明逐客对秦国危害之所在,因而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抓住了秦王的思想要害,所以极有说服力,这两句还和文章开头提出的总论点“窃以为过”相呼应,具有首尾相连、前后贯通之妙。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具体说明本文哪些地方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通篇运用对比法展开论证,正反并论,利害对举,反复对比,透彻有力。第1段中,四位君王“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例证,“向使……”一转,则折入反面推理;第2段中,“用外物”与“逐客卿”、“重物”与“轻人”对举,以及第1与第2两段古今对举,同样是对比论证;第3段中,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与今秦王“却宾客”“藉寇兵而赍盗粮”一正一反、一古一今,也是对比论证。
7.说说铺陈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1、2两段中,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作论据,采用了极力铺陈的手法。铺陈最忌烦琐、臃肿,本文运用角度变化、句式变化和用词变化,使文气饱满,气势充沛,文字生动,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一、读准字音
眷属(  )   吾尝语曰(  ) 依依旁汝(  )
的的非吾所忍(  ) 如晤(  ) 能彀(  )
婉解(  ) 使之肖我(  ) 搁笔(  )
称心(  ) 双栖(  ) 情不自禁(  )
恸哭(  )
[答案] juàn yù bànɡ dí wù ɡòu wǎn xiào ɡē chèn qī jīn tònɡ
二、辨识通假
(1)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     )
(2)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     )
[答案] (1)“彀”同“够”,能够 (2)“念”同“廿”,二十
三、一词多义
(1)竟
(2)身
(3)及
(4)余
(5)书
(6)卒
(7)其
[答案] (1)动词,完成 副词,全,整 (2)名词,自身,自己 名词,身孕 (3)动词,推广到 介词,等到 (4)副词,以外,以后 动词,剩下 数词,整数后不确定的零数 代词,我的 形容词,遗留的,剩下的 (5)名词,信 动词,写 (6)副词,最终 名词,兵 动词,死 副词,读cù,通“猝”,仓促 (7)代词,他们 代词,自己 代词,代腹中之物 代词,代鬼 代词,那些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婉商语气,可,希望 副词,表祈使语气,应当,一定
四、词类活用
(1)瓜分之日可以死 (     )
(2)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     )
(3)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     )
(4)意洞手书 (     )
(5)汝幸而偶我 (     )
(6)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 (     )
(7)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 (     )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9)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
(10)称心快意 (     )
(1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     )
(12)卒不忍独善其身 (     )
(13)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 (     )
(14)当尽吾意为幸 (     )
[答案] (1)瓜,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死,动词的使动用法,其后省略宾语“之”,使……死 (2)名词作动词,追求 (3)名词作状语,用数字 (4)名词作状语,用手,亲手 (5)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 (6)动词作状语,小声哭着 (7)动词作名词,远行的事情 (8)第一个“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后两个“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9)第一个“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后两个“幼”,形容词作名词,小孩 (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愉快 (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善 (13)尽,形容词作动词,写尽;万千,数词作名词,指很多的话 (14)尽,形容词作动词,领会尽,领会透;幸,形容词作名词,幸事
五、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并列的连词。
(2)此吾所以①敢率性②就死不顾汝也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结果的连词,因此。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任性;由着自己的性子。
(3)吾家后日当甚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后天,明天的明天。
(4)及与汝相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相对立,相比较。
(5)钟情如我辈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感情专注(多指爱情)。
(6)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模仿。
[答案] (1)双音复合词,并且推广到。(2)①……的原因。②勇敢,按照自己的本性。(3)以后的日子。(4)面对面。(5)感情丰富,多情善感。(6)想象,揣摩。
六、文言句式
(1)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世间的一个人。
(2)判断句 小厅旁边有一间房子,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3)定语后置句 像我们这样感情丰富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
(4)定语后置句 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5)省略句 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
(6)主谓倒装句 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
(7)固定句式,“与使……无宁……”表选择 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
(8)固定句式,“奈……何……”表疑问 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
[资料链接]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今福州)人。1905年,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在此期间读了许多革命书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因中弹负伤而被俘,英勇就义,为广州辛亥革命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禀父书》《与妻书》。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在攻打两广督署衙门的敢死队中就有林觉民,起义失败后林觉民英勇就义。就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林觉民写下两封绝笔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妻子。本文就是写给妻子的那封绝笔书,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形式上是一封书信,实际上却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文本鉴赏]
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义之前写给爱妻的遗言,表达了他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不顾一切地崇高革命精神,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耀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利益“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答案] ①献身救国 ②爱妻之情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2段中“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是全文的纲。作者在这段先简单地阐述“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道理,然后下面用两段文字,一段详诉“吾至爱汝”的衷情,另一段说明“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道理。
二、阅读课文第3~5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2.文章第3、4段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夫妻间的往事?作者追忆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用“汝忆否”“回忆”“又回忆”引出三件夫妻间的往事。第一件事是关于夫妻谁先死的谈论,说明自己不愿先死而“留苦”给妻子;第二件事是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诉的回忆,说明自己“真真不能”忘记爱妻;第三件事是追述最后分手之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起将要失去丈夫的悲痛,未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②目的是表达对妻子无比深厚的爱。
3.“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当时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作者假设了人们命运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死”——随时随地都有生命危险,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死去;第二种情况:“离”——“即可不死”,也可能“离散不相见”,“较死为苦”。“今日吾与汝幸双健”,但眼看“天下人”的“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又怎能忍受?这就是林觉民“敢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原因。作者采用了反问句式,启发妻子深思,让妻子理解、谅解自己的行为和心情。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作者挚爱着自己的妻子,又诀别妻子就义。其中的原因有几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何以有家;②破镜难圆,生离痛于死别;③天下人的生离死别自己不忍心不救。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爱而勇于就义。
5.有人认为:林觉民作为革命战士,在参加起义之时应以家国大事为念,不应为儿女私情挂心,但在《与妻书》中,林觉民却用了大量篇幅陈说儿女私情,似乎有损其光辉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岂能只是儿女私情?《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等句,都表现出作者对妻子依依不舍的深情。作者在文中花大量笔墨陈述私情,一方面削弱了他对祖国、对人民爱的深度,另一方面也显得他优柔寡断,顾虑重重。因此,作者如此写作有损其光辉形象。
(观点二)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心胸所怀儿女私情并不损其光辉形象。一位革命战士如果对儿女私情毫不顾念,很难想象,他的革命热情会有多浓烈。在《与妻书》中,“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等句,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尚人格、顾全大局、勇于奉献,可以说,他不愧为一名革命战士!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妙用第二人称
林觉民的《与妻书》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为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在回忆往事中作者使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比如第3段,作者用了“汝忆否?”引起对下文三件事的回忆。第二人称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情挚爱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语言情意真切,扣人心弦,读之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2.写法指导
使用第二人称“两注意”
运用第二人称能够使读者迅速进入角色,把感情调动起来并融入文章中;易于增强情感的真实性,便于抒怀;方便以真情实感博得好评;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感到一种亲切感、参与感。
使用第二人称应注意:
(1)注重多抒发真情,以情打动读者。
(2)注意心理描写。对“你”的心理描写不能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要靠“你”“自白”,或是自己对“你”的猜想。
3.迁移运用
参照右面杜甫的画像,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杜甫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风急天高,残阳西下,淡云渐染。杜甫,你为何孤独地端坐于兀石之上?你愁眉紧锁,如一抹挥之不去的浓云久久地笼罩在你那沧桑的额头。你的目光幽然,若有所思;你的两鬓霜染,面容憔悴;那稀疏的胡须在秋风中瑟瑟作抖。你注视着远方,用目光亲抚着这一片你深爱着的大地,然天高地迥,你越发的孤寂。你双手抱膝,宽大而陈旧的衣袍却永远罩不住你那旷世的傲骨。秋风为你漂泊的经历而痛苦,淡云为你贫病的窘境而忧愁,苍石为你难酬的壮志而低泣,但你依然用高远的目光寄托着对盛世的期盼。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李斯重新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后,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佐助秦王嬴政制定了吞并六国,实现统一的策略和部署,并努力组织实施。结果仅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先后灭了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第一次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
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
【应用角度】 “责任与担当”“理想与抱负”“知人善任”“施展才华”等。
2.素材应用
李斯是一个天生的政客,无可挑剔的丞相。他的《谏逐客书》,他推行的郡县制,他改革的书写制、币制甚至他对不同思想焚书坑儒的残酷镇压方法无不彰显了他的政治手腕和优秀的决断力。名相李斯,一生荣耀却在最后留给后人万世遗憾。历史的车轮转过千年,李斯的悲剧从未停止过上演。有多少本该留名汗青的俊杰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被自己的过去束缚,将自己坚守的信念抛弃,沦为一介庸人,留给翻看历史的我们一声沉重的叹息。

1.素材积累
赤子男儿,英雄壮士,舍生取义,精神永传。在一封看似普通的家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那字里行间充盈着的血泪和真情。在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有多少像林觉民那样的革命先烈舍弃了自己的小家而成全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又有多少人将自己最炽热的儿女私情融入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中去!是啊,如果没有对爱妻的那份真情,又哪会有他对天下人的大爱?正是这种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才让这份真情拥有更令人动容的魅力……
【应用角度】 “真情”“大爱”“舍生取义”等。
2.素材应用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终生,他们没有为情所障目,因此而为今人所仰,后人所慕。比如林觉民,就在《与妻书》中挥泪唱出一曲“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的悲壮挽歌。他为何能够做出如此的选择?正是因为他能够不为儿女私情所障目。毛泽东在儿子壮烈牺牲后表现出的理智,难道不是他创下“欲与天公试比高”伟大业绩的原因?对待亲属家人从来没有特殊要求的彭德怀,若不是不为情所障,又何有“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英雄气概?
[群文阅读]
导读:陈觉与林觉民都是无畏的革命战士,他们都有缠绵悱恻的儿女柔情,他们更有天下为公的壮志豪情。他们都英年早逝,他们都留下了给妻子的真挚深情——用他们的博大胸怀和丰功伟绩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真正含义,启迪着我们以天下人为念,为实现生命的崇高价值而奋勇向前!让一个铁血柔情、豪气干云的革命英雄形象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不老于历史长河之中。
铁血柔情林觉民
⊙萧 萧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叔父对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到自己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步离开了。
男儿有志不在年高。青涩年纪的林觉民早早就立下了“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的志向,大量阅读进步书刊,还给自己取了“抖飞”“天外生”的号,从字义上可以看出,林觉民渴望做展翅高飞、打拼出一方天地的热血男儿。林孝颖看着爱子从懵懂少年成长为进步青年,不免喜忧参半,甚至可以说忧大于喜。他担心儿子在这条路上走得太决绝,更担心有朝一日白发人送黑发人……当这样的担心越来越多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林觉民娶妻成家。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的陈意映。陈意映出身名门,不仅知书达理,还通晓文墨。林觉民与陈意映可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当时,他们的家非常清贫,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和两把椅子。但是陈意映并不在意,有林觉民这样英俊潇洒、才志冲天的男子做夫君,她心满意足。
1907年,林觉民与陈意映婚后仅两年,甜蜜的日子刚开个头,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他毅然前往日本自费留学去了。林觉民到日本后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林觉民对远离陈意映一直心怀歉意。留学日本后,他曾写有一篇记录两人缱绻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文中写道:“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烂漫真女子也。”从中可以看出林觉民对妻子的怜爱之情。
1911年春天,当林觉民以学校正在放樱花假为名,风尘仆仆地从日本归来时,陈意映又惊又喜。关于丈夫此行的目的,陈意映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黄兴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对林觉民委以重任。那些日子,林觉民异常忙碌,根本不能如陈意映所期望的那样朝夕相对。陈意映虽有不悦,可是并无怨言。对她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的林觉民才是她最爱的丈夫。
革命起义需要武器弹药,没有财政补贴,如何是好?林觉民就在西禅寺召集人马自己动手制造炸药,炸药准备妥当的时候,运输又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林觉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炸药装进棺材,然后找一个女人装成寡妇护送棺材去香港。林觉民本想要自己的妻子来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当时陈意映已怀着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无法前行。1911年4月的一天,林觉民对妻子说:“我去趟香港就回来。”陈意映料想不到,这一次的分离竟成永别。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林觉民写写停停,伤情处,曾几次“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方巾上的字眼便越来越小,都小到蝇头了,林觉民还是不想停下来,他满腔的爱此时已浓稠到了极点。那一刻,林觉民非常希望手里的方巾大得没边儿,让他能够淋漓尽致地向陈意映表达他绵延不绝的爱。24岁的林觉民在月光下辗转难眠,不知不觉写到天已破晓,他把方巾折叠包好交给朋友,郑重嘱托道:“我死,幸为转达。”
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广总督张鸣岐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惊见一个剪了短发的美少年“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并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吾死瞑目矣”,这个美少年就是林觉民。林觉民说到痛处,难以遏制激动的情绪,把身上的镣铐挥得哐哐作响。李准被打动了,命人把镣铐解开,允以纸笔。在林觉民口含血痰却含而不吐之时,李准更是亲手拿了痰钵,走到他身边。两广总督张鸣岐亦很动容,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算得上奇男子。”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鸣岐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死亡来临时,林觉民面容平静,甚至没有多眨一下眼睛,“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然吾辈身死之日距光复期必不远矣”。他用坚定的信念为革命殉情,豪气干云。
与妻书
⊙陈 觉
云霄我的爱妻:
这是我给你的最后的信了,我即日便要被处死了,你已有身孕,不可因我死而过于悲伤。他日无论生男生女,我的父母会来抚养他的。我的作品以及我的衣物,你可以选择一些给他留作纪念。
你也迟早不免于死,我已请求父亲把我俩合葬。以前我们都不相信有鬼,现在则唯愿有鬼。“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夫妻恩爱永,世世缔良缘。”回忆我俩在苏联求学时,互相切磋,互相勉励,课余时闲谈琐事,共话桑麻,假期中或滑冰或避暑,或旅行或游历,形影相随。及去年返国后,你路过家门而不入,与我一路南下,共同工作,你在事业上、学习上所给我的帮助,是比任何教师、任何同志都要大的,尤其是前年我本已病入膏肓,自度必为异国之鬼,而幸得你的殷勤看护,日夜不离,始得转危为安,那时若死了,可说是轻于鸿毛,如今之死,则重于泰山了。
前日,父亲来看我时还在设法营救我们,其诚是可感的,但我们宁愿玉碎却不愿瓦全。父母为我费了多少苦心才使我们成人,尤其我那慈爱的母亲,我当年是瞒了她出国的。我的妹妹时常写信告诉我,母亲天天为了惦念她的远在异国的爱儿而流泪,我现在也懊悔此次在家乡工作时竟不曾去见她老人家一面,到如今已是死生永别了。前日父亲来时我还活着,而他日来时只能看到他的爱儿的尸体了。我想起了我死后父母的悲伤,我也不觉流泪了。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我们虽然是死了,但我们的遗志自有未死的同志来完成。“大丈夫不成功便成仁”,死又何憾!
此祝
健康并问王同志好
觉 手书
一九二八·一○·一○
【注】 陈觉,1903年生,湖南醴陵人。赵云霄,1906年生,河北阜平人。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二人由相识到相知,最终结为革命伉俪。1927年9月两人同时回国,先在东北,后到湖南从事革命工作。1928年两人先后被捕入狱。1928年10月14日,陈觉在长沙英勇就义,时年25岁。而次年3月26日,赵云霄为孩子喂完最后一次奶,在长沙从容赴死,年仅23岁。令人痛心的是,被祖父母从监狱接出后抚养的小启明,并没有像母亲希望的那样“长大成人”,而终因体弱多病在4岁时夭折。一个家庭就这样全部奉献给了革命事业!
推荐作品:
《决绝和依恋》 何银基
《林觉民百年祭》 陈章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选自《论语·卫灵公》)
[古文今译]
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固守道义(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中就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了。
[知行启迪]
君子在遇到人生的各种坎坷时,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小人在遇到风霜时,可能会不顾法律道德,只顾自己的利益,陷入邪恶的泥潭不能自拔。
2.[先贤语录]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选自《论语·卫灵公》)
[古文今译]
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知行启迪]
求人不如求己。君子自力更生,依靠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来安身立足,出现问题时,首先反省自己是否有错在先。小人不是想着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而是处处钻营,出现问题时,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只会责备别人,埋怨环境。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昔缪公求士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C.而母立于兹
D.汝幸而偶我
D [A项,“缪”同“穆”;B项,“内”同“纳”,接纳;C项,“而”通“尔”。]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归顺
B.强公室,杜私门 杜:堵塞,封闭
C.适冬之望日前后 适:恰逢
D.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肖:相像,类似
A [A项,“来”的意思是“招致,招揽”。]
3.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C.汝幸而偶我
D.当尽吾意为幸
B [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作状语。A项,形容词作动词,看重;C项,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D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幸事。]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
B.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D [D项,“所以”一词表原因,不表结果。现代汉语表结果。]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B.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C.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D.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C [C项,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妻书》中,作者引用了《孟子》中的两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自己不顾妻子而勇于牺牲的原因。
(2)《与妻书》中,作者用八个字概括了没有几家可以过上称心快意生活的原因,这八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遍地腥云 满街狼犬
7.请以“真正的爱情”为开头,把苏轼、归有光、林觉民三个人巧妙运用其中,写一组排比句。
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正的爱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个人物中要选择具有代表性语言,特别要突出“真正的爱情”的诗句;同时注意前后要构成排比关系。
[答案] 苏轼《江城子》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怀念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的永恒 林觉民《与妻书》中“真真不能忘汝”的呼唤
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5个字。
《与妻书》的感人,最重要的在于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心魄,令人感奋。虽然已时隔百年,但文章的魅力依然,作者对爱妻的那份真情、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舍生取义的革命者的气度风范,依然令人动容,而且将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与妻书》以对妻子的深情和为国捐躯的激情感动世人。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 文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①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②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梦想与路径:1911—2011百年文萃》,有删改)
【注】 ①踬碚:遭受挫折。②杌陧:(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B.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C.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D.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B [断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如专有名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等。本句中,“草木”“风云”“全国”“乃”“如”前都要断开,且前两句句式整齐,构成对偶句,排除A、D两项。“全国久蛰之人心”中“人心”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亥,即辛亥年,属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
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
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的文章。序只能写在文章的前面。
D [序也可放在书的后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烈士事迹的编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说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A [没有使用排比手法。]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关键词:继述,继承;徒,仅;诚,实在。第(2)句关键词:为,写;以为,以之为;勖,勉励。
[答案] (1)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
(2)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
【参考译文】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跟人民的敌人交锋搏斗,所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情形的悲壮,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包围攻打两广总督衙门的战役最为突出。我党的精华,全部被烧毁,那个损失可以说是太大了!然而这场战役,碧血到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无法遏止抑制,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的大革命就因此成功。那么这场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使天地惊骇、鬼神哭泣,其和武昌革命这一战役一同长存而为后人纪念。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变乱纷纷而来,(使得)黄花岗上的烈士坟墓,还埋没在荒野杂草之间。自烈士们牺牲以后拖延了七年之久,才有烈士坟墓墓碑的修建;拖延十年之久,才有烈士事迹的编辑。而七十二烈士中,有的虽有事迹记载却记述得不够详细具体,有的只留存姓名而没有(记下)事迹,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不可查考,就好像历史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着司马迁的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手笔),也不能够给五百个壮士一个个立传,这就越发使人悲痛啊!
邹海滨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这本书请求我为它写篇序言。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看看国内,敌人的气焰正嚣张,(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在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许多烈士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主张,还和过去一样不能(被)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所肩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更加重大。假如全国的人都以这些先烈的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帮助我完成这个重大的责任,实现我们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理想,那么这一部创建民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以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仅仅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
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