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6 08: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成语:
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马首是瞻
一马平川 快马加鞭 马革裹尸
千军万马 万马奔腾 老马识途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
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情感及作品寓意。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是谈马、论马。
(“马说”这一题目是后来人加上的)
如:爱莲说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为“韩柳”,
是“ 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生字词
祇( zhǐ )
骈( pián )死于槽枥(cáo lì )之间
一食( shí )或尽粟( sù )一石( dàn )
食( sì )马者
才美不外见 ( xiàn )
食( sì )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yé )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翻译课文
1、边读边译课文,不会的用笔做标记。(独立完成)
2、不会翻译的词或句子小组讨论,再不会的做好记录。
3、小组没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先全班展示重点词语和句子,再互查巩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疑问,译为“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2.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用作动词,驱使。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
4.食之不能尽其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按 照

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
策勋十二转
马鞭
驱使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代千里马
音节助词,不译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安能其求千里也
表反问,难道
表推测,恐怕
代千里马的,“它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转折,但是
表修饰,不译
表顺承,不译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5.强烈谴责“食马者”无知的语句?
6.全文的主旨句?
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研读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强烈谴责“食马者”无知的语句?
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安能其求千里也?
6.全文的主旨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 乐——寓指能发现人才赏识人才的人。
食马者——寓指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2、“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练 习
诗词: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