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两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的用法和意思:;
2.理解掌握“香草美人”式的“比喻”手法
3.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生学法指导】
了解背景知识;用好课本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全文,准确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预习作业
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正: (2)穷: (3)信: (4)约:
(5)微: (6)廉: (7)迩: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
⑵“离骚”的含意是 。
⑶屈原用“离骚”为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
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4.概括本段文意。
参考答案: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物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1.(1)端直方正的人 (2)困窘、困厄 (3)诚信 (4)简要
(5)含蓄 (6)廉洁端正 (7)近
2.(1)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离忧(遭遇忧患)
(3)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 见译文
4.本段文字共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作《离骚》的原因,二是对《离骚》作了高度的评价。
【知识链接】
1.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代楚国人。初辅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后遭到守旧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比较接近人民生活,对黑暗现实愈益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更加腐败,首都郢亦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所作《离骚》《九章》《九歌》等篇反复陈述其政治主张,揭露统治集团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2.《离骚》是屈原自叙平生的长篇抒情诗,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炽热感情,构思奇幻,色彩绚丽的积极浪漫主义杰作。全诗93节372句2490字。前部分32节,以写现实为主,追忆身世、抱负、遭遇;后部分60节,以写想象为主,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尾声1节,总结全诗。《离骚》是屈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楚辞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活动一 自学与检测
1、字音:
裔(yì) 朕(zhèn ) 孟陬(zōu ) 揆( kuí )肇(zhào )
扈( hù )汩( yù ) 搴( qiān )阰( pí ) 芷 (zhǐ )
2、圈出下列诗句中的假字,并写出正字。
①肇锡余以嘉名 ①“锡”通“赐”;
②扈江离与辟芷兮②“辟”通“僻”;
③来吾道夫先路③“道”通“导”。
3、解释下面加点字词:
⑴帝高阳之苗裔兮 后裔 ⑵朕皇考曰伯庸 我/先父
⑶摄提贞于孟陬兮 正当 ⑷惟庚寅吾以降 只,就在/降生
⑸皇览揆余初度兮 皇考/观察/思量/初生时节 ⑹肇锡余以嘉名 开始/美好的
⑺又重之以修能 再加上/美好的 ⑻扈江离与辟芷兮 披
⑼朝搴阰之木兰兮 拔取 ⑽日月忽其不淹兮 迅速的样子/久留
⑾春与秋其代序 递相更替 ⑿惟草木之零落兮 思,想到
⒀恐美人之迟暮 取独 ⒁不抚壮而弃秽兮 把握
⒂乘骐骥以驰骋兮 骏马
4、说出下面加点字词的活用方法
①名余曰正则兮 名作动,取名 ②字余曰灵均 名作动,取字
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形作名,美质 ④不抚壮而弃秽兮 形作名,壮盛之年/秽恶之行
5、说出下面的文言句式
①肇锡余以嘉名 状语后置句 ②恐年岁之不吾与 宾语前置句
6、反复朗读课文,看看节选的段落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思路提示:可从诗人生平、爱好和思想性格几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可以分为三部分。
(1)、前8句为第一部分,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
(2)、中间8句为第二部分,说自己的特殊爱好,说明自己思想性格与众不同;
(3)最后8句感叹君王的昏庸,表达自己的耿耿忠心。
活动二 讨论与交流
1、阅读前8句,思考:诗人追述世系,说明了什么?(思路提示:从其出生的特殊性考虑。)
参考答案:(1)、①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②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③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认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
(2)、诗人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得好名字,从而点出诗人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
(3)、指出这是诗人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也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2、阅读中间8句,思考:诗中写了哪些内容?(思路提示:体会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参考答案:(1)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2)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佩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3)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拔山上的木兰,黄昏去采洲上的宿莽。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3、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
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联缀起秋兰作为配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
4、“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运用了何种手法?
运用比兴手法,以草木零落起兴,同时比喻美人迟暮。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
5、最后8句有何深刻含义,在行文上有何作用?(思路提示:从诗人叙述时间的紧迫性考虑。)
参考答案:(1)含义: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诗人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已老矣,无所成就。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
(2)作用:为下文写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活动三 反思与质疑
6、思考:《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思路提示:从他的出身和思想追求考虑。)
【提示】首先,他是一个有着高贵的血统、奇异的生日、美好的名字的人。?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第二,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7.从全诗看,诗人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提示】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3)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活动四 巩固与补漏
8、《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1)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2)木兰、宿莽: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3)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4)乘骐骥以驰骋: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5)来吾道夫先路:比喻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
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
9、从节选课文可以窥见《离骚》的语言有怎样的特色?(思路提示:着重从修辞、句式以及特殊性的用词等方面考虑。)
(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不仅使作品含蓄有韵味,而且从视觉上增加了色彩美。
(2)全诗一般以4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3)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10、背诵默写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