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学习目标
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结合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检测生字词
安营扎寨( )??? 磅礴( )?
黧黑( )?? 接踵而来( )
霹雳( ) 虔诚( )
丛莽( ) 皱褶( )
演绎( )
zhài
páng bó
lí
zhǒng
pī lì
qián
mǎng
yì
zhòu zhě
初读课文,欣赏自然之美
(1)默读全文,在文中标划出作者到过的地点,理清游踪。
(2)根据游踪,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要点。
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游踪
各拉丹冬山脚下——草坝子上——冰河上
的砾石堆——冰塔林——冰山脚下——冰
窟——冰塔林——冰河之间的砾石堆。
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开头:来到各拉丹东山脚下,看它阳光下变化多端的外貌。
第二部分(2-11)主体:“我”在各拉丹东山下的所见所感。
第三部分(12-14)结尾:第二天的活动情况及“我”的感受。
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快速阅读第一部分,自主思考问题,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开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开头交代了时间、地点 。描写了阳光下各拉丹东的壮美尊容。并交代了长江考察热和中外勇士的探险的内容。
结构上:引起下文。内容上:写各拉丹东的壮美尊荣,为下文描写景物做铺垫。交代长江考察热和中外勇士的探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化气息。
2.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各拉丹冬是男性神,这片男神的圣地不欢迎女人,不久它便让我领教了一番。”结合上下文内容,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虔诚”是指我来到各拉丹东的雪峰之下,期望通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换得云散天晴,能够一睹雪峰壮美的尊荣;“愚蠢”是指各拉丹东作为男性之神,对我的虔诚不为所动,我恭敬的跪拜大礼不为所动,显得幼稚可笑。
(2)文中写“我”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及因拍照而受伤的经历有何作用?
说明观看各拉丹东壮美景色的艰难,更衬托出这里景色之壮美,对我们吸引力之大。
(3)这部分先后描写了哪些景物?
长江奇观冰塔林、屏风似的冰山壁、冰窟中呼啸的风、光滑难行的冰河、仙境般的冰山。
(4)课文第四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写“我”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又引起下文天晴后对冰塔林壮观景象的描写。
(5)本部分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重点写了什么景物?
令人眩晕的冰塔林、仙境般的冰山。
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藏北高原,不仅有各拉丹东 如此神奇壮美的自然景观,还有丰富的水源。正是这万水之源的水一刻也不停地流下山,汇成江流,横贯中国,才有了长江的汹涌澎湃,东流入海,沿途浇灌了广阔的土地,万千年来哺育了中 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文中重点描写的冰塔林有什么特点?
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天地间浩浩苍苍,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从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敬慕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重点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浏览经历,重在写游历过程的所见所感,脉络清晰,层次清楚。通过它,我们了解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特点,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
小结
作业
依照本文的写景顺序,展开联想,描绘一幅各拉丹冬画面。
1. 揣摩语句,理解句子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感悟作者丰富而细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汪国真
语言赏析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造物主”指自然界, “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是贬词褒用,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这一长江奇观之一的赞美,同时讴歌了大自然神奇的创造力。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这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的持续不断,突出了这里气候寒冷的特点。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这样写能引发人们思考生存的存在和意义。
文章在描写雪域高原景色的同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
马丽华深情地眷恋着藏北高原这篇冻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峰,她忍受着尾椎骨折和高寒缺氧的折磨,欣赏着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冰塔林,这种种苦难其实是作者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是短暂生命交响诗中的乐彩华章。文章表达了作者细腻丰富的情感。
合作探究,归纳艺术特点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热爱西藏、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作业
观察校园的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然后写一段话,注意把主要景物写具体。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书写工整。(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