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礼记》二则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礼记》二则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6 11: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礼记》二则教案(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板书课题:虽有嘉肴)
二、明确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走近《礼记》。
《礼记》,又叫______,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______书籍,儒家经典之一。是______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礼仪,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了解作者。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嘉肴(jiā)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ɡ)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基本读准断句,字音,语气,节奏。
(2)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
3.老师引领,诵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二)合作探究。
归纳重点实词和虚词。
方法:学生自主寻找出通假字、一词多义的词语,然后对一词多义中的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探究、讨论,明确答案。教师适时指导、点拨。
1.通假字
兑命(“兑”同“说”)
2.古今异义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用意,目的)
(2)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3)然后能自强也(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勉强)
3.一词多义
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嘉肴”,美味的菜)
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的语气词)
学:教学相长(学习)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4.学生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你觉得这篇文章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明确:教学相长的道理。人通过学习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7.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班级组织互助学习小组,你要担任某位后进生的小老师,在课余时间帮助他学习。妈妈怕这些活动耽误你的学习。试着用本文学到的道理去说服妈妈。
8、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层层类比和推论,精辟地阐明了教和学相互促进的关系,论述了“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九、布置作业
1.达标测试,见达标测试(一),10分钟完成,订正。
2.背诵并默写课文。
22《礼记》二则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了解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天下为公”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旧课复习,导入新课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
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和节奏断句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指正。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借助课下注释,按照类型梳理、归纳本课的重点字词,如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重点实词。同时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标示出来。
1.学生自主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其他同学帮助解答,最后教师点拨。
2.师生共同按类型梳理出重点字词,先由学生单独完成,师再作补充说明。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指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
②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来)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贼:古,害人;今,小偷,窃贼)
④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人家)
⑤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
(3)一词多义
①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后一个亲”是名词,指父母。)
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为子,引申为“抚育”,后一个“子”是“子女”的意思。)
③谋闭而不兴。(闭,闭塞。)
外户而不闭。(闭,关闭。)
(4)词类活用
①选贤与能(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品德高尚的人,才干出众的人)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亲,引申为“奉养”;以……为子,引申为“抚养”)
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年人,壮年人,幼童)
(5)重点实、虚词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行,施行,推行;为,是)
②男有分,女有归(分,职分,职守;归,女子出嫁)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兴,兴起;作,兴起)
④是谓大同(是,这;谓,动词,叫做)
3.尝试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四、合作探究,理解内涵。
1.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个准则的内容吗?
明确:治理“大同社会”的三个准则是:(1)天下为公;(2)选贤与能;(3)讲信修睦。解答第二问,学生只要理解没有偏差即可肯定,若能结合现实生活则更要予以鼓励、赞扬。
2.《礼记》中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相对应的原文是什么?
明确:(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作者认为治理“大同社会”的最高准则是什么?
明确:行大道。
五、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师:你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时点拨、强调、鼓励。
答案要点:在当时看来:体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向往美好的情感;在现在来说:激励人们不断为此而奋斗,仍有积极意义。但这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2.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你心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此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想,自由阐释,教师鼓励、肯定有创意的表达。)
3.教师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变成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奋斗吧!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当堂达标题(二)
2.背诵并默写课文。



22《礼记》二则达标测试(一)
一、积累运用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4)学学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故曰:教学相长也。
——————————————————————————
二、阅读理解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虽有至道( ) (2)教然后知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3.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
4.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附参考答案:
一、1.(1)味美 (2)好 (3)所以 (4)学习
2.(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二、1.(1)最好的道理 (2)困惑
2.(1)因此只有学习了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2)《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B(B项古今意义都是好吃的食物。)
4.参考:(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2《礼记》二则达标测试(二)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故曰:教学相长也。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C.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D.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用原文相关语句填空。
(1)《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
(2)本文哪句话与《孟子》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异曲同工之妙?
——————————————————————————
2、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根据原文在文中空白处默写出正确的句子。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女有归___________
(2)外户而不闭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4.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作相关解释。
——————————————————————————
——————————————————————————

附答案:
1、积累运用:
1. D
2.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二、阅读理解:
1.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2.(1)女子出嫁(2)从外面把门带上
3.(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
4.“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推举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