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6 15:33:14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庙里当了和尚,到处乞讨为生。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被推为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明朝。最终在1388年统一了全国。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员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②朱元璋领导起义军取得胜利,推翻元朝的统治。
2、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
3、时间:1368年
4、都城:应天府(南京)
5、年号:洪武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背景
1、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2、为了巩固统治,恢复社会经济发展。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二)控制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地方:三司
承宣布政使司
(行政和财权)
都指挥使司
(军事)
提刑按察使司
(司法)
1、三司分权
2、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3、作用:使行省权利分散;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4、弊端:①权力分散,影响办事效率
②封王权力过大,也容易威胁中央。
明太祖说:秦始皇置丞相,不久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废相,设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实录》
(洪武)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析
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卷七十二》
(三)强化皇权: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分散军权
皇帝
(权力中心)












六部
五军都督府





大都督府
丞相和中书省
分散相权,集中君权
分散兵权,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权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四)特务机构:厂卫制度
1、形成:①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②明成祖设立东厂
2、目的:监视官民
3、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4、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
5、作用:“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A:大臣宋濂与客人饮酒,第二天,朱元璋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按事实回答,朱元璋高些地笑着说:“确实如此,你不欺骗我。”
B:国子监祭酒宋讷,因事在家独自生气,第二天,朱元璋问他昨晚为什么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陈说。朱元璋拿出一图画,只见那图正是宋讷昨晚生气的画像。一时间宋讷觉得毛骨悚然,忙解释道:因有下属打坏了我心爱的酒具。明太祖这才放心。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背景:明朝提倡尊孔崇儒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
3、出题内容:四书五经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朱熹,世称朱文公。南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4、答题标准: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5、行文格式:八股文(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股者,对偶也。每股中均须一正一反,或一实一虚,或一深一浅排偶论述。
所有内容必须本
《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可以己见发挥。只有最后大结时可用己见,但只可言前朝,且只能三四句。
6、八股文取士的影响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①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②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③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思想、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朝引进了新的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占城稻、花生、向日葵、马铃薯。
意义:增加粮食产量,有利于缓和矛盾,丰富中国人的食物结构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由南方向北方推进,南北方出现一大批棉纺织基地
②苏州成为明代的丝织业
③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3、商业:
①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出现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②出现著名的商帮: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红顶商人”胡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