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6 17:2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0.1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
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陈直说:“《史记·殷本纪》合于殷虚甲骨文者,有百分之七十。”又说“《史记·楚世家》之楚侯逆、楚王,皆与传世铜器铭文相符合”,“寿县蔡侯墓近出铜器群,倘无《史记·蔡世家》,则蔡侯后期世系,即无从参考”。作者意在说明
A.甲骨文、金文可以印证《史记》 B.甲骨文、金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
C.考古资料否定了司马迁的记述 D.出土文字价值一定优于传世文献
3.依据地图,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D.“田氏代齐,六卿分晋”
4.据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人物 时间 主要内容
商鞅 秦孝公时期 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邹忌 齐威王时期 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
李悝 魏文侯时期 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颁布《法经》
吴起 楚悼王时期 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度,裁减冗官,选贤任能
A.变法以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中心 B.变法侧重重建伦理和政治
C.变法旨在改变当时的社会性质 D.变法重视人才选拔与使用
5.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这一做法
A.有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B.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统一
C.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D.使“四书”成为儒学基础读物
6.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渐染儒风,最终都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反映了
A.无为而治推动思想统一 B.法制建设有利文教发展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D.开疆拓土助力汉赋传播
7.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说:“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卬(yǎng古同“仰”)然以门地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地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发生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北宋时期
8.三国时期,鱼豢著《魏略》记述“(氐族)衣服尚青绛,俗能织布,善田种,畜养豕牛马驴骡,由与中国错居故也。”这一现象表明,氐人当时
A.已经完全以农耕生活为主 B.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和文化
C.生产以耕织和饲养相结合 D.深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9.观察如图,这一对峙局面结束于

A.公元前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初期
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6世纪末期
10.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地方州郡长官可以自行征辟僚属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官员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根据实绩实行奖惩、升迁或黜落。”这一措施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B.减轻了封建国家的财政负担
C.调动了知识分子入仕的积极性 D.提高了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
11.唐太宗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他因此采取的措施是
①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②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③首创殿试,完善科举 ④崇文抑武,大兴文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与白居易诗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描述相符的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
13.在事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14.如图是北京某学校小张同学做的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朝代的权力分配示意图,但不小心破损了一部分。请根据所学判断这是

A.汉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B.隋唐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C.宋代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D.宋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15.与隋唐相比,宋代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
①国家对社会成员控制相对松弛 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③重视家族出身的门第观念淡薄 ④社会形成崇佛抑道之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北宋张载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意思是说如果圣人之学不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那么,这种圣人之学是没有用的。其体现的主旨是
A.格物致知、探究天理 B.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C.学贵有用、经世致用 D.以德育人、博学精思
17.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朝有效地行政管理主要得益于
A.和亲制度 B.册封制度 C.朝贡制度 D.行省制度
18.后人评价“有元一代制度,莫善于历”,其杰出贡献者是
A.沈括 B.毕昇 C.郭守敬 D.王祯
19.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每经历一次全国性农民起义之后,新建王朝在总体上说来都比前一个王朝有所进步,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这可以用来说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A.造成了皇朝的易姓换代 B.推动了王朝政策的调整
C.推动了国家的重新统一 D.建立了农民的革命政权
20.18世纪末,铜钱七八百文即可兑换一两银子,到了19世纪30年代,就要铜钱一千六七百文才能换到。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对外贸易严重出超 B.清朝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
C.鸦片输入危害社会经济 D.鸦片贸易由非法转向合法
21.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八旗和绿营使用冷兵器作战能力低下 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B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 太平天国于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 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出现
D 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中国西北边疆渡过危机
A.A B.B C.C D.D
22.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关于“新的起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甲午战争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D.甲午战争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23.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互保的区域实际上包括了十三省。这一现象表明
A.清朝君主专制走向终结 B.湘淮官僚集团迅速崛起
C.清朝中央权威严重受挫 D.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24.该图像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清朝政治统治结束 B.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C.民主共和政体产生 D.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25.时任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此论述关联的是
A.保路运动 B.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26.“中国改造与存在,大部分要靠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帮助”,也就是说“必须与俄国打成一片,一切均借俄助。”【据《新民学会资料》】该认识
A.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必然性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C.汲取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 D.忽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27.朱德赋诗:“红军荟萃井冈山,主力形成在此间。领导有方经百炼,人民专政靠兵权。”这一现象
A.开启了党创建人民革命军队的征程 B.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
C.反映了党领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始 D.促成了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28.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在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是“人民”;一位外国记者总结陈毅、粟裕指挥某次战斗胜利的场景总结出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正统军事公式的因素”;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认识到“遭遇百姓抛弃的境遇及其危险”。这表明,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A.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广大民众的支持
C.国民党政府的腐败 D.土地革命的开展
29.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B.过渡时期总路线全面实施
C.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的基本实现 D.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落实
30.观察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单位:万吨】
年份 粮食 棉花 猪羊牛肉 水产品
1978 30477.0 216.7 856.3 465.5
1980 32056.0 270.7 1205.4 449.7
1985 37911.0 414.7 1760.7 705.2
1990 44624.0 450.8 2513.5 1237.0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广 B.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进一步提升
C.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的逐渐扩大 D.中国自主制造的实力大大提高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材料题,共55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未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惠文王、昭王、秦王赢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的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简述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作用。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开拓和巩固疆域的主要成就;结合秦朝的统一说明清朝疆域奠定的意义。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1951年,于敏在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1961年,钱三强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放弃了已经做出出色成绩的科研方向,转到氢弹研究。从此,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无愧为“中国氢弹之父”。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是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给于敏的颁奖词。
——摘编自《于敏:惊天事业,沉默人生》,《科技日报》2019—09-24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敏献身氢弹研究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于敏的历史功绩。
北京市朝阳区2019—2020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D D A C B C D A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D C A C D C B C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C C C D B B D A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材料题,共55分)
31.(1)原因: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作用: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为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2)成就:17世纪80年代统一台湾并在台湾设府;反击沙俄侵略,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8世纪50、60年代,平定蒙古准噶尔部,稳定新疆;清初至18世纪末,通过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巩固对西藏的管辖。
意义: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定型;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2.(1)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持续时间最长,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的持久战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计划,支援与配合了欧洲、亚太等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持久抗战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为美英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了前提,为同盟国先后解决二战主次要矛盾和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后方、军事和情报基地,直接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反法西斯斗争。
(2)依据:重视祭祀与战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际惯例;全国人大决议。
意义: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33.(1)原因: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威胁;新中国国防科技建设的需要;于敏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报效祖国的理想。
(2)功绩:于敏提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研究探索氢弹理论,提出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于敏的研究解决了我国热核武器物理的基础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






PAGE



1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