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生物的进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达尔文环球航行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严谨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新课导入
以桦尺蛾在树上的黑白颜色个数这个小活动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桦尺蛾体色的改变?
学生读桦尺蛾体色改变这段的描述
2.1达尔文的环球航行和考察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比如说?
我们知道这几个观点里最终被人类认可的学说是?
自然选择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呢?
(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被尊称为科学进化论的创始人,并且被恩格斯认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大家对达尔文的了解多吗?
2、达尔文是在什么情况之下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呢?
五年的环球航行到底是为什么促进了他观念的改变呢/我们请同学来跟我们分享一下达尔文的故事。
这次考察,改变了他对生物起源的认识,在考察之前他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考察后他认为物种处于不断的进化之中。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达尔文发现了许多新物种,这两只加拉帕格斯龟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神创论、化学进化说、宇宙发生论、自然选择学说、等等
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提出来的
达尔文是英国的博物学家,幼年发生了什么,22岁时随贝格尔号皇家海军探险船,进行了为期5年的环球考察。(2名同学,一生简要介绍,另外一名介绍环球考察)
认识到物种的多样性
观察多组图片
2.2达尔文意识到生物适应环境
达尔文是在观察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13种地雀时对物种不变论产生怀疑的。我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帮我们介绍下这13种地雀。
虽然这13种地雀有着共同的祖先,但喙型却有着不同的喙型,并且主要食物也是不同的。那为什么有着共同共同祖先的生物,后代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呢?达尔文认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一同模拟下自然选择。
结合课本P15 图21-23,描述。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
3.1模拟自然选择活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3座不同的岛屿上,每座岛屿上有着不同的食物,这里都生活着4种不同喙型的豆豆鸟,那在这三种岛屿上四种豆豆鸟的数目是一样的吗?我们来一起探究下。
方法步骤:1、每8名同学一组,共分为6组,共进行3回合,每轮各四名同学代表不同的喙型豆豆鸟晾衣夹子、镊子、解剖针、勺子;由小组长进行每轮最终数字统计,每轮活动时间为45s。(三轮食物分别是圆形、条形、块状)
2、在规定时间内,每只“地雀”从盘中“啄出”
食物,放入塑料杯,每轮结束后请队长更换下一轮食物,活动期间不允许用手触摸食物,否则该项成绩无效。
学生全员参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动手中更加直观的了解、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含义。
3.2组织活动开始
在这个遥远的岛上,当第一缕阳光升起的时候,鸟儿们伸伸懒腰准备要出发觅食了,3、2、1开始吃吧......3、2、1停。
三轮结束后,请一位同学帮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
每轮请小组长将数据填写在黑板上的表格内。
3.3思考与交流
在处理数据过程中,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3个问题:1、通过对黑板上实验结果的观察,你能够得出哪些结果?2、是哪种因素决定了哪类豆豆鸟占明显优势,而哪种被淘汰?3、通过这个活动,你觉得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实际想表述的是什么意思?
非常好,掌声鼓励下刚才的几位同学。喙型和对应的食物相适应,如丹顶鹤喙细长在浅滩和湿地寻找食物,老鹰以狩猎为生的鸟类喙像钩子一样弯曲,用来杀死猎物和切割肉。啄木鸟的喙细而长方便凿开树皮,取食里面的幼虫。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总结
4、拓展与练习
那其实自然选择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选择选择,选择者是自然环境,被选择者是具有不同的特点的生物现在生物界的丰富多彩也是经过许多亿年的选择形成的。由此可见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有哪些关于自然选择的例子呢?
桦尺蛾颜色改变的解释?
长颈鹿颈部进化解释?
变色龙的保护色、竹节虫拟态
大洋上的岛屿,昆虫大部分翅退化,少部分翅强大,翅强大和翅退化两种昆虫?(岛上昆虫有各种变异,而海洋上常有大风,翅强大的能顶风飞行,翅退化的不能起飞,它们都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具有弱翅的昆虫,飞起后就被大风刮到海里而被淘汰了。)
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选择的基本内容。
自然选择又有哪些内在的方面呢?请同学们下去思考,并完成课后的5个习题。
吃叶子的昆虫是绿色的,吃树皮的昆虫是斑灰色;2、高山的松鸡冬天是白色的,红松鸡是石楠花色的;3、兔子额毛色夏冬不一样;4、鸽子的嘴巴长短;5、极地狐的耳朵和非洲狐的耳朵;6、亚洲人和非洲人的鼻梁问题......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附录一: 圆形食物
喙型
数量
组序号
1
2
3
4
5
6
平均值
勺子
镊子
筷子
夹子
附录二:课堂习题
1、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而美丽的琴鸟,它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蛇类等前来偷食它们的卵和雏鸟,这是 ( )
A、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B、变异造成的
C、条件反射造成的 D、自然选择的结果
2、某种治疗感冒的药物疗效很好,几年后疗效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是( )
A、感冒病毒接触药物以后,慢慢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
C、药物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D、后来的药量减少,产生抗药性变异。
3.1937年,有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三叶草移到瑞典南部栽培,这里气候比较寒冷。最初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繁衍
C.这是定向的自然选择过程
D.三叶草在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
4. 20世纪60年代,用DDT杀虫效果很好,但到了80年代,杀虫效果却显著下降,原因是( )
A.害虫体表由于长期沾染DDT而形成了抗DDT的保护膜
B.长期使用DDT,导致害虫体内产生了抗DDT的抗体
C.80年代 DDT生产水平下降,品质下降
D.自然选择作用使害虫种群中抗DDT的比例增大
5.19世纪中叶,生活在英格兰曼彻斯特的桦尺蛾大多是浅灰色的,但一百年后,曼彻斯特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而此时生活在此地的桦尺蛾大多数是深黑色的。桦尺蛾的这种变化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工业粉尘染黑的结果 D.桦尺蛾只产生深色变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