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一轮复习检测
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1、选择题
1、燃着的酒精灯,盖上灯帽后熄灭,这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 )
A. 氧气 B.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可燃物 D. 可燃物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燃烧一定有气体生成 B.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
C.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D.凡是燃烧的物质,一定有火焰产生
3、“釜底抽薪”成语中蕴含的灭火原理是( )
A. 移除可燃物 B. 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 隔绝空气 D.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4、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变化之一,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是同学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素养,下列灭火的措施或行为你认为错误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电烤炉着火时,用水浇灭
C. 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用水浇灭
D. 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5、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处理火灾现场方法错误的是( )
A.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 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 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D. 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6、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 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C. 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
D. 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7、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
A. 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 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 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8、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Mg(OH)2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
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Mg(OH)2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 Mg(OH)2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 MgCO3比CaCO3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
9、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油锅着火可立即盖上锅盖灭火 B.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就可以燃烧
C. 用扇子扇风熄灭蜡烛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 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10、小东发现野营篝火的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了一些,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 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 升高木柴的温度
C. 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 方便添加木柴
11、CO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的有毒气体。有科学家利用一种复杂的金属复合物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的CO探测器,它能通过颜色变化来探测空气中是否含有CO.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无色、无味、具有可燃性,都是CO的物理性质
B. CO探测器用于空气质量监测,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C. CO有毒,是因为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D. 发现有人CO中毒时,应将病人迅速转移到清新的空气中
12、下列标志与消防安全无关的是( )
A. B.? C. D.
?
13、安全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 氮气 B. 氢气 C. 液化石油气 D. 天然气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要立即开灯检查
B. 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C. 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 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
15、株洲晚报2013年2月28日报道:“因厨房窗户紧闭,4名年轻人深夜煤气中毒,幸好被及时抢救,均脱离危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分是CO2
B. 在煤炉旁放一盆冷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C. 为了便于及时发现煤气泄漏,煤气厂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
D. 冬天用煤炉取暖时,为了防止冷空气进入,应关闭门窗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石油是一种混合物 B. 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 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 D. “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17选择燃料应考虑的因素是( )
①是否易于点燃 ②是否生成污染气体 ③能释放多少热量④是否能稳定地燃烧 ⑤是否廉价 ⑥使用是否安全 ⑦是否容易贮存和运输
A.仅①③⑤⑦ B.仅②④⑥ C.仅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8、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有关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使用天然气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B.石油经加工所得的产品具有广泛的用途
C.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制得焦炭
D.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的能源
19、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有关环境与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可杜绝汽车尾气的污染
B.目前氢能源没有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是淡水资源缺乏
C.开发和利用风能、太阳能符合“低碳生活”的理念
D.化工厂可利用通过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形成酸雨
20、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別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X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Y和Z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则X、Y、Z分别是( )
A.?H2、CO、CH4 B.?CH4、CO、H2 C.?CO、CH4、H2 D.?CO、H2、CH4
2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的是( )
A. 大力植树造林 B. 利用风力发电
C. 节约用水用电 D. 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常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CO2
B.收集CO2可用向上排空气法
C.检验产生的气体是否是CO2,可用燃着的木条
D.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CO2,可用澄清石灰水
23、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A. 灭火 B. 制汽水 C. 人工降雨 D. 填充探空气球
24、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 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 扇煤炉会增大空气进入量 D. 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25、如图所示的装置有很多用途,下列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由a口进气
B. 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C. 排水法收集氢气时,由b口进气
D. 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由a口进气
二、填空题
1、请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___,②___.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水,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油的密度比水小,浮在水面上,增大了___,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_.
2、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1)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2)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
(3)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___.
3、过去我国北方家庭大部分用煤炉取暖,经常发生CO中毒的事件.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同学们学习了化学以后,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原因是 ___ .煤炉上方的蓝色火焰是CO在燃烧,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 。
4、请用燃烧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蜂窝煤”要比“煤球”容易燃烧。______ 。
(2)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碟子底部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______ 。
(3)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铁丝,铁丝不能燃烧。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的铁丝,立即插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却能燃烧。______ 。
(4)“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______ 。
(5)燃着的酒精不慎洒在桌面上,灭火的方法是 ______ 。
5、19世纪初,电灯尚未发明,煤矿工人在矿井中只能借助煤油灯照明。矿井中通常存在大量的甲烷气体,遇火极易发生爆炸。1815年,化学家戴维设计出一种安全矿灯??戴维灯(如图)。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火焰只会在网中燃烧而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1) 甲烷与空气混合,遇火易发生爆炸,是因为甲烷燃烧释放
大量的___。
(2)用戴维灯照明,不会引燃矿井中的甲烷,原因是___。
6、我国“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在西沙开钻,标志着我国能源开发迈上新台阶。
(1)目前,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___等。
(2)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使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液氢在液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根据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氢气是理想能源的依据之一是___
A. 氢气便于贮存和运输??????????? ?B.氢气资源丰富
C. 氢气燃烧产物不污染空气?????????D.获得氢气成本低。
7、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上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C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___(填序号);
(2)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原因是: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图B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4)图C所示实验中,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___(填序号).
①软塑料瓶变瘪?????????????????②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
③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瓶内溶液变红。
8、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1)小梅同学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变红,原因是_____;加热,红色溶液又变成紫色,原因是_____。
(2)小梅还发现,盛满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一层白膜,形成这层白膜的原因是_____;她用少量稀盐酸将它清洗干净,原理是_____。
9、“水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循环。请结合如图1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三种循环中有一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_的运动引起的;
(2)用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 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D. 微粒观:绿色植物的作用是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实现的。图1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填数字序号)。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因此人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4)为解决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CO2含量高的气体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二氧化碳进入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10、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图,请根据所给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装置图A中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既能制取氧气,也能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代号),请写出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极易溶于水的氨气(NH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7),请根据以上装置图选择,在实验室制取氨气时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填字母代号);
(4)实验室里通常用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同时生成MnCl2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如果用F装置收集氯气(Cl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1),气体应从________?(填“a”或“b”)?端管口通入。
三、化学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Ca-40 ,C-12 ,O-16 】
实验室新进一批块状大理石.某化学小组成员称取12.5g该大理石样品,加入足量稀盐酸测定碳酸钙的含量.完全反应后,称得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为2.5g.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
(2)计算12.5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答案】一、1、A 2、B 3、A 4、B 5、C 6、C 7、C 8、A 9、A 10、A
11、A 12、B 13、A 14、A 15、C 16、A 17、D 18、A 19、C 20、A
21、D 22、B 23、D 24、C 25、A
二、1、(1)关闭液化气的阀门的灭火原理是隔离可燃物,浇水的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低到了松节油的着火点以下。
(2)油的密度比水小,浮在水面上,增大了油的燃烧面积;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盖上锅盖(加大量青菜).
故填:(1)①隔离可燃物;②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 油的燃烧面积; 盖上锅盖(加大量青菜).
2、(1)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故填:
(2)a中的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其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而b中的红磷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所以发生了燃烧,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①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b中的红磷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但是由于没有氧气,所以不能燃烧,故填:①.
3、CO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血液对氧气的输送 ; 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2CO+O22CO2
4、(1)“蜂窝煤”要比“煤球”与空气(氧气)的接触面积大,也就是氧气多燃烧充分;
(2)在蜡烛的火焰上放一只平底碟子,就使得空气的流通变慢,也就是说燃烧的条件中的氧气不足,使得蜡烛不能完全燃烧,形成黑色物质—炭黑;
(3)空气中的氧气浓度小,铁丝不能燃烧,而纯氧中氧气的浓度很大,铁丝可以燃烧,说明铁丝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4)“釜底抽薪”的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
(5)酒精灯内的酒精不慎洒在桌面上并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可以隔绝空气灭火。
5、(1)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引起燃烧;
(2)戴维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由于金属能够吸收热量并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故答案为:(1)热;(2)戴维灯采用一种网眼很小的普通金属网罩住火焰,由于金属能够吸收热量并散放到空气中,使金属周围的温度降低,甲烷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不会引燃外界的甲烷气体。
6、(1)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 故答案为:天然气;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属于化合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氢气作为最理想的燃料的特点有:热值高,产物无污染等;是最理想的清洁能源。
故答案为:2H2+O22H2O;化合反应;C.
7、(1)图B所示实验中,把二氧化碳倒进烧杯中,使右面的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化学性质??不助燃也不可燃;
(2)图A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用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紫色花变红,化学方程式为:H2O+CO2=H2CO3;
(3)图B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4)图C所示实验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塑料瓶中二氧化碳被消耗,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在外界压强作用下,塑料瓶变瘪。
故答案为:(1)B; (2)H2O+CO2=H2CO3; (3)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4)①③。
8、(1);;
(2);。
9、(1)地球表面的“水循环”主要是由水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自然界“碳循环”中的“碳”是指二氧化碳发生的化学变化;“氧循环”是指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故填:水分子;
(2)A.变化观:每个人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正确;
B. 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化合价发生改变,如光合作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错误;
C. 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正确;
D. 微粒观: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保持不变,故错误。
故选:AC;
(3)由图1可知,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水的吸收;故填:①⑥;
(4)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CH3OH)和水;故填:3H2+CO2?????????????CH3OH+H2O。
10、A中标号①的仪器是试管,故填:试管;
实验室既能制取氧气,也能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为B,用该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是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B;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和熟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是固体加热型的反应,使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故使用E装置收集氨气,故填:AE;
实验室里通常用MnO2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氯气,同时生成MnCl2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MnCl2+2H2O+Cl2↑,如果用F装置收集氯气,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故气体应从b端管口通入,故填:MnO2+4HClMnCl2+2H2O+Cl2↑,;b。
三、【解析】
(1)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加入足量稀盐酸完全反应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2.5g即是杂质的质量,碳酸钙的质量=12.5g-2.5g=10g;
(2)设12.5g该样品最多可以制得二氧化碳的质量的为x,12.5g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5g-2.5g=10g;
100 ? ? ? ? ? ? ? 44
10g ? ? ? ? ? ? ? x
x=4.4g
【答案】 (1)10g (2)4.4g
催化剂
300℃、200k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