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6 19:2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开学历史第一课
七年级
历史下册
目录
三个单元,共21课
581-907年
960-1368年
1368-1840年
课程计划
按学校的课程安排,每周2节历史课。
第一周
3.2-6
第二周
3.9-13
第一节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二节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一节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二节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网课要求
一、课前准备:
1、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
2、七年级历史下册地图册;
3、七年级历史下册《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
4、笔记本(用心做好每一课笔记);
5、笔:红笔(作标注)、蓝(黑)笔(抄笔记)、浅色荧光笔(划书)。
网课要求
二、课堂上:
1、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
2、按要求做好笔记,划重点、在书上作标注;
3、按要求做好堂上练习。
三、课后:
1、整理笔记;
2、复习,完成课后练习,预习。
中国古代奴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兴衰……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1840年

形成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
战国确立
秦汉发展
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
隋唐繁荣
辽宋夏金元并立、融合发展
明清衰落

发展
西周鼎盛
春秋
衰落
七年级历史下册……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史前
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与文明的起源
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300年
→ 合 ←
550年
←分→
440年
→ 合 ←
369(333)年
← ← ← ←分→ → → →
(合36年)
东周
我们在上学期学过……
时代特点: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本学期,
我们就从这里学起……
从这里学起……
1
2
开通大运河
隋的统一
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4
隋朝的灭亡
这是中国古代两个伟大的工程
秦长城
隋朝大运河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秦长城,我们在上学期已经了解过了。
那这隋朝大运河又是怎么的一回事呢?
这一切,就要从隋朝的建立讲起了……
翻开课本第2页
外戚夺权
1.隋朝的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建立方式:
一、隋的统一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外戚夺权
2.隋朝的统一
时间:
标志事件:
一、隋的统一
589年
灭陈
3.隋朝统一的意义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220年
曹丕建魏
589年隋灭陈
短暂统一
220-589:369年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建立方式:
581年
杨坚(隋文帝)
长安
外戚夺权
2.隋朝的统一
时间:
标志事件:
589年
灭陈

589年,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抄笔记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史前
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
与文明的起源
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1300年
→ 合 ←
550年
←分→
440年
→ 合 ←
369(333)年
← ← ← ←分→ → → →
(合36年)
东周
时代特点: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西晋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东晋 宋 齐 梁 陈

1.国家长期分裂,人民渴望统一;
2.南方陈政权统治的腐败;
3.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
隋统一的条件(P2)
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不理朝政。曾创作《玉树后庭花》“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后成为亡国之音的代名词,后世有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经济:


⑵政治:
4.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P2)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六部制
巩固统治的措施:
标注划书
隋文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产生什么影响?(P2-3)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影响: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标注划书
  隋 初 隋 盛 结 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何为科举取士制度?
“科”指考试科目;
“举”指选举人才;
“科举取士制度”即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1、科举取士制度的背景
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P3)
弊端:
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科举制诞生前,政府的选官方式和标准(课后阅读地图册P3)
先秦:“世卿世禄”制度。
秦:军功爵制。
汉朝:察举制。
魏晋时代:九品中正制,门第出身。
标注划书
背景:
抄笔记
⑴隋文帝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过程)
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P3)
⑵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标注划书
抄笔记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P3)
3、科举取士制度的影响
高门权贵的子弟:
寒门学子:
地方政府:
中央政府(朝廷):
失去凭出身做官的机会
得到凭才学做官的机会
失去选官的权力
得到选官的权力和大批人才
(1)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②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③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④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标注划书
课后补笔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金榜题名
一举成名
连中三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汴河怀古
唐·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人人都说修造汴河导致隋朝灭亡,
可是至今南北通行还要依赖此河。
如果没有打造龙舟纵情享乐之事,
炀帝赫赫功绩几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隋朝大运河中的一段:通济渠
目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皇帝:
开凿时间:
隋炀帝
605年
三、开通大运河(P3)
划书
抄笔记
目的:
三、开通大运河
一中心:
北-涿郡(今北京)
南-余杭(今杭州)
洛阳
二端点:
四分段:
通五河: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划书
抄笔记
开通大运河(P3)
课后补笔记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时间 从605年起
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 海河、黄河、淮水、长江、钱塘江
地位 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2700多千米)
作用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古》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增《汴水》

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皮日休《汴河直进船》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
辩证看待,认为运河的开通有利有弊。
认为有弊无利,隋亡皆由于此。
这是对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积极评价
弊端
好处、作用
划书
抄笔记
2700多千米
610年
隋朝大运河与世界著名运河的比较
直到今天,大运河仍是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运河名称 通航时间 全长
苏伊士运河 1869年 190.25千米
巴拿马运河 1914年 81.3千米
隋朝大运河
运河今昔
运河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促进了沿河地区的经济发展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中国大运河”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46处世界遗产。
运河的开通,起到了加强南北交通的作用,但并没能够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资料来源: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徭役繁重
兵役沉重
暴政影响
(隋末)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隋末)当父母的保护不了他们的孩子,夫妻之间舍弃了对方,各自逃命,拥有万户的城市空空荡荡,千里之内没有烟火。
材料反映的隋朝末年农民战争造成的悲惨景象,隋朝末年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暴政表现:
605年-606年 建成东都洛阳 每月用工约200万人
605年-610年 开凿大运河 先后征夫约300万人
607年-608年 东修长城 先后征夫约120万人
608年-609年 亲征攻灭吐谷浑,重启丝绸之路 隋军“冻死过半”
612年-614年 三次亲征高丽 三次出兵共计约300万人
四、隋朝的灭亡(P4)
1.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⑴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⑵繁重的兵役、徭役。
2.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
3.隋朝灭亡标志: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叛军杀死。
划书
抄笔记
千百年来,隋炀帝都是作为暴君、昏君的典型代表受到人们人口诛笔伐,这样的评判对他来说是否公平?真实的隋炀帝是怎样的一个人?
隋炀帝(杨广)
(605—618年在位)
课后阅读《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P2研究二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影响。
小结:成由勤俭败由奢。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隋朝和秦朝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①统治时间短,因为暴政而亡。
②结束了分裂,实现统一。
④制定影响深远的制度——
秦: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隋: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确立了科举制。
③兴建大工程——秦:长城;
隋:大运河
课后
整理
笔记
开通大运河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路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意义: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
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才制度
隋的统一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时间:605年起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隋朝的灭亡
结果:618年,隋朝灭亡
课堂小结
581年
建立
589年
统一
618年
灭亡
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课文,整理笔记,将本课重点抄在笔记本,并复习。
完成练习册《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第1课,预习第2课并完成《南方新课堂·金牌学案》自主预习。
上传今天笔记。
材料一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科举制度提高了中国的行政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开始出现在哪个朝代?其正式创立的标志是?
开始出现:隋朝。
标志:进士科的设置。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2)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度"的能够延续1300多年的原因。
①科举入仕是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它采用公开考试的方式进行。③体现平等竞争的精神。
材料三: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xí)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材料二:《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隋炀帝的暴政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粮食全靠大运河。
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装载量的大,速度快。






材料四 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这么重要?
1.下列哪一史实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
A.隋文帝灭掉陈朝
B.隋朝创立科举制
C.隋朝统一度量衡
D.隋朝开通大运河
A
属于
政治军事方面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描述的是( )
A.赵州桥
B.长城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D
往北可以通往涿郡(今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江都(今扬州)经营运输,它的利用价值是很广的。
3.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的人工水道(右图)。这一伟大工程( )
A.中心是①——长安
B.最南端到达②——今天的扬州
C.是隋文帝的政绩之一
D.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D
洛阳
杭州
隋炀帝

4.与下列提示信息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C
5.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
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
C
6.《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这种“最早的考试制度”是指我国隋朝创立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C
7.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
D
8、“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比较秦朝与隋朝的相似点,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B.都是历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C.都采取残酷的手段加强思想控制
D.都为巩固统治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

秦朝:秦始皇、秦二世 隋朝:隋文帝、隋炀帝

秦朝:焚书坑儒 隋朝:没有思想控制
×
秦朝:长城 隋朝:大运河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