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社戏同步练习
测试时间:50 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行辈(hànɡ) 哄骗(hǒng) 闹哄(hong) 起哄(hōng) 叉港(chà)
B. 竹篙(ɡāo) 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 屹立(yì) 撺掇(cuān duó) 凫水(fú) 桕树(jiòu) 旺相(xiàng)
D. 晌午(shǎnɡ) 皎洁(jǎo) 归省(xǐng) 絮叨(xù) 舟楫(jí)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 困惑 挑踢 胆怯 委曲
C. 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 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3.下列句中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渴睡:瞌睡。)
B.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旺相:茂盛。)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D.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自失:丢失了自己。)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B.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C.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D.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二、填空题
6.本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 鲁迅的小说集还有《 》《 》等。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7. 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
8. 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9. 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①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怎样的情形?
10. 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将江南水乡的夏夜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
11.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1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_。
13.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______ _》。
14.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应怎样改才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15.这几段从多个感觉角度来进行描绘,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如:嗅觉清香。
视觉_______ _ ,听觉_______ _,触觉_______ _。
(二)阅读徐风的《回家》,完成下列小题。
(1)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2)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3)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4)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5)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6)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7)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8)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9)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10)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11)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12)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13)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14)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15)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16)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17)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18)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19)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20)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21)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22)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23)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24)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25)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26)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27)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28)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16. 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17.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人物心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19. 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20.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明礼·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
第1课 社戏同步练习(解析版)
测试时间:50 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行辈(hànɡ) 哄骗(hǒng) 闹哄(hong) 起哄(hōng) 叉港(chà)
B. 竹篙(ɡāo) 潺潺(chán) 怠慢(dài) 不惮(dàn) 船橹(lǔ)
C. 屹立(yì) 撺掇(cuān duó) 凫水(fú) 桕树(jiòu) 旺相(xiàng)
D. 晌午(shǎnɡ) 皎洁(jǎo) 归省(xǐng) 絮叨(xù) 舟楫(jí)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B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起哄”中的“哄”应读“hòng”。C项“掇”应读“duo”,“桕”应读“jiù”。D项 “皎”应读“jiǎ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绝壁 膝盖 脑怒 欺侮
B. 困惑 挑踢 胆怯 委曲
C. 叛徒 诚肯 鉴别 宛转
D. 惊异 鞠躬 奖励 家眷
【答案】D
【解析】A.“脑怒”应写作“恼怒;B.“挑踢”应写作“挑剔”;C.“诚肯”应写作“诚恳”;故选D。
3.下列句中对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渴睡:瞌睡。)
B.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旺相:茂盛。)
C.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D.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自失:丢失了自己。)
【答案】D
【解析】自失:指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B.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C.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 “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D.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答案】C
【解析】 “于是对我说”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
5.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借代)
B.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
C.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满被红霞罩着了。(比喻)
D.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拟人)
【答案】D
【解析】“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是比喻,不是拟人。
二、填空题
6.本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 》, 鲁迅的小说集还有《 》《 》等。
【答案】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解析】《社戏》是小说,出自《呐喊》。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需要在日常学习中重点识记。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7. 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
【答案】 “拔”“点”“磕”“架”,这些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少年们技术娴熟、机灵能干、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情态。
【解析】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可以概括为:月夜航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8. 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我”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找出对应的内容即可。对小伙伴撑船的动作描写既说明了小伙伴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9. 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①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怎样的情形?
【答案】“飞”。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的能力。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对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物的言行是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所以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等进行分析,把人物的心理揭示出来。这样写表达了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10. 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将江南水乡的夏夜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
【答案】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写景,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是嗅觉;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渔火等是视觉;水气夹杂着清香扑面吹来是触觉;宛转、悠扬的笛声是听觉。
【解析】
11.文中有哪几句写航船速度之快?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案】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解析】直接从文中引出“飞-般…一句,“飞”直接写船快,“起伏的.山….响船尾跑去”是间接写船快。
1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一句在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_。
【答案】表现了“我”想看到戏的急切心情。
【解析】从孩子的愿望和心理感受来分析,船已经很快,“以为船慢”表现孩子想早点到达赵庄看戏的急迫心情。
13.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_______ _》。
【答案】月夜航船
【解析】一定要把景色、事件概括进去,“月”“夜”“船”这几个字少不了。
14.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应怎样改才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答案】船头夹着潺潺的激水的声音。
【解析】先表达声音发出的位置“船头”即可,现代汉语习惯于将主语放在最前面。
15.这几段从多个感觉角度来进行描绘,请各用一个恰当的词来概括,如:嗅觉清香。
视觉_______ _ ,听觉_______ _,触觉_______ _。
【答案】朦胧 悠扬 柔和
【解析】根据“嗅觉清香”一词仿写,用一个词准确的概括某一感觉的特点,关键要于“器官”特点相符合。
(二)阅读徐风的《回家》,完成下列小题。
(1)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2)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3)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4)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5)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6)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
(7)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8)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9)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10)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11)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12)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13)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14)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15)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16)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17)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18)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19)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20)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21)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22)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23)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24)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25)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26)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27)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28)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16. 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
【答案】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留意奶奶与苗苗的细小行为的描写。“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这些句子都可以看出,苗苗对爸妈的思念,暗示了他有可能会去车站接爸妈。
17. 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人物心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找不到孙子而惊恐害怕、万分自责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揣摩。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来分析。
①句,是因为突然在儿子与媳妇要回家时,找不到孙子而无比的惊恐害怕,同时也为自己只顾在厨房忙碌而忽视了孩子心里感到自责,自我感觉事情重大,所以“瘫坐”在地上。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得知孙子下落时如释重负而又后怕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揣摩。解答此题要结合事件来分析。
②句,是在得知孙子下落时,她知道了自己的孙子在车站,心里如释重负,但想起来这之前的经历,又让人后怕,所以一下“瘫倒”在地。
18. 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第一处写雪花,“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这一句交代了当时的天气,也烘托出奶奶没找到苗苗时内心的焦虑与恐慌;第二处出现在结尾,此时苗苗已找到,火车已进站,用雪花的“欢快”来渲染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奶奶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
19. 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答案】示例:①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②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③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这是一道半开放题,题目中给出的三种理解都正确,关键在于表述的理由要充分。同意第一种说法,可抓住奶奶与苗苗的行为阐述理由:小说多处描写了苗苗一家人之间感人至深的亲情;同意第二种说法,可从寻找苗苗的过程阐述理由,抓住邻居们及警察的行为分析:邻居们安慰奶奶并热心寻找苗苗,警察对苗苗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同意第三种说法,则要从分析人物行为的深层原因入手: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问题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20.根据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明礼·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
【答案】衣着整洁、得体、协调、朴素、大方,不得穿奇装异服;进校门主动下车,接受门卫和值勤同学的迎接和检查,不在校园骑车;进出门口、上下楼梯,遇到老师,要让老师先走;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醒和批评,不得顶撞等。(任选三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本题考查结合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列举出具体内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