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3-15 18:39:00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节 练习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举例说出测量不规则物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技能性目标
尝试测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性目标
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材料用具:几片植物的叶(为防止个别小组忘带)、细线、量筒、葡萄、冷水、热水、四个大烧杯、水银温度计(两只)。
学生:树叶,细线,直尺
组织教学:
(引)在研究生物时,经常需要测量生物体的面积和体积,而生物体又是不规则的,那么用手那么方法测量这些形状不规则的生物体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几种测量的工具和方法。(板书)
1.测量周长
(1)介绍工具:刻度尺。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测量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眼睛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
(2)测量不规则生物体周长的方法:如何用一根细线和一把刻度尺测量图1-7叶片的周长。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测量课本中叶片的周长,之后表达交流测量结果。
(引)对于同一物体的测量,不同的同学测量结果不同,为什么?
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同于错误。因为错误是由于操作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少。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
练习:书中叶片的周长应记录为各同学测量的平均值。
2.利用技能卡测量叶片的面积
学生阅读技能卡,了解测算面积的方法。教师补充:对于不满一格的可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学生测算自己带的叶片的面积。
3.利用量筒和水测量一粒葡萄的体积。
⑴介绍工具:量筒。量筒是用于度量液体体积的计量仪器。不能用它配置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以保证其准确性。
⑵测量方法:将被测葡萄用细线拴住,放入盛有一定体积水的量筒中,两次体积差就是葡萄的体积。
⑶测量的注意事项:
①选择合适量程的量筒
②量筒中的水不能过少,既要使葡萄完全浸没在水中,又不能超出量筒的量程。
③读数时量筒不能离开桌面,眼睛与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练习:如何测量一株小草的体积?
答:①将被测小草连根拔起。
②用水冲洗掉根上附着的泥土,并用吸水纸吸去草上的水。
③将小草放入一个称有一定量水的量筒中,使之完全浸没于水中。
④放入小草后量筒的体积与放入小草前水的体积之差就是小草的体积。
4.利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
⑴介绍工具: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根据不能的测量对象选择合适测量范围的温度计。不能用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以免损坏温度计。
⑵测量时的注意事项:水银球完全浸入水中;水银球不能碰烧杯底和壁。读数时水银球不能拿出水面,眼睛与数值相平。
5.利用体温计测量体温。
⑴体温计的范围:35℃-42℃
⑵没有体温计不能用温度计代替。
⑶测量体温的部位有口腔、腋窝和直肠。腋窝的体温最低,直肠的体温最准确。
小结:在描述生物的形状时,往往需要用一些数据来表示,这就要求对生物体进行测量。生物体的形状大多数是不规则的,测量时可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比如古时候的曹冲称象等。只要我们肯开动脑筋,就可以解决一个个的难题。
板书:
第3节 练习测量
1.测量周长:
刻度尺: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测量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面积:
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
3.测量体积:
量筒是用于度量液体体积的计量仪器。不能用它配置溶液或进行化学反应,以保证其准确性。
4.测量温度
5.测量体温:
①体温计的范围:35℃-42℃
②测量体温的部位有口腔、腋窝和直肠。腋窝的体温最低,直肠的体温最准确。
误差:
①产生原因: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会产生误差。
②不能消除或避免
③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
作业:能力测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节 采集与制作标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能力目标:
尝试制作昆虫标本
情感目标:
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制作昆虫的标本
难点:昆虫展翅板的使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采集筒、铁铲、枝剪、绳子、标本夹、捕虫网、毒瓶等。
组织教学:
(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的标本,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帮助我们增长了许多知识。那么什么是标本,标本是如何制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板书)所谓标本是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物。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一、植物标本
1.植物标本的定义:将植物的全株或者一部分,经过采集、压制或者浸泡,制成供观察、解剖、学习和研究用的实物标本。(板书)
(引)既然标本是由实物做成的,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制作标本,首先要有实物。那么采集植物时需要哪些工具呢?我们来认识一下。(拿出工具实物,让学生说起用途)
2.认识采集工具:
采集筒:临时存放标本。
铁锹:挖掘植物的地下部分。
枝剪:剪断树枝或其他难以折断的植物器官。
绳子:捆扎标本夹
标本夹:压制标本,应有吸水性较强的纸,如旧报纸等。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铅笔、号牌等。
(引)有了采集工具我们就可以采集植株了。那么选择什么样的植株呢?
3.采集植株:
①野外采集的注意事项:不要过量采集植株;不要在危岩和滑坡处采集;不要乱吃乱尝野果,以免中毒;不要采集珍稀植物。
②选择株形端正,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尽可能齐全的植株或者带有茎、叶、花或果实的枝条。
讨论:为什么要采集有花和果实的枝条?
答:对于一般高等植物来说,花和果实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采集的植物与周围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③处理植株:
A整形:多数叶片正面朝上,少数叶片背面朝上。
B压平:将整形好的叶片放在几层容易吸水的纸上,盖平。把标本层层摞起来,用标本夹夹好捆紧,放在阴凉通风处。
C干燥:为防止标本霉变,需勤换纸,直到标本干燥为止。
D装贴处理:用透明胶带把干燥的标本固定在台纸上,贴好标签,上面再粘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护纸。
(引)我们了解了植物标本的制作过程,那么大家想一想,采集来的植物标本不等干燥就直接上台纸可以吗?(不行,会导致标本枯萎变形,不能反映出植物体原来的特征,还有的标本因为水分过多而腐烂)
小结:以上我们介绍的是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过程。植物标本除腊叶标本外还有浸制标本,也就是说植物标本分为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两类。植物标本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在学习活动中,植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植物标本不仅可作为研究植物分类的一句,还可为植物资源的考察、认证提供实物资料。植物标本还作为科普宣传材料出现在展览馆、科技馆的橱窗里。植物标本叶可作为工艺品美化人们的生活。
二、昆虫标本
(引)菜园里飞舞着漂亮的蝴蝶。同学们为了观察和研究蝴蝶,左扑右打终于捕到一只,慢慢松开手看,蝴蝶的翅已经折损的不成样子。怎么样才能捕到一直完整的蝴蝶?捕到的蝴蝶如果想长期保存做成标本,应怎样处理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昆虫标本的制作(板书)
1.采集工具:
①捕虫网:由网袋、网圈、网柄构成。
②毒瓶:保持虫体完整。制作方法:取几枚桃仁,先加水浸湿、压碎,再放入罐头瓶或果酱瓶中,上面铺一张吸水纸。
③三角纸包:标本放在纸包里必须把翅膀背面反叠,以免擦坏背面鳞片,在三角纸包外面要注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和采集人。
在采集过程中,昆虫与周围环境是相适应的。
2.制作工具:展翅般
3.制作步骤:
用捕虫网捕捉昆虫,用镊子将昆虫移入毒瓶内杀死。对于翅上有鳞片的昆虫先放入三角纸包中,然后连同三角纸包放入毒瓶中。
针插:用镊子取出毒瓶中的昆虫,用昆虫针插起来。
A、不同的昆虫选择不同的昆虫针。标本在昆虫针上的位置应是针上部留出全针长度的四分之一。
B、不同的昆虫针插部位不同。
蝶蛾:中胸正中央
蜂蚁:中胸中央偏右一些
瓢虫、天牛、金龟子等:插在右面鞘翅的左上角,针正好穿过胸部腹面中足与后足之间
蝗虫、蟋蟀:插在前翅基部上方的右侧
②展翅:把插着昆虫针的昆虫固定在展翅板中央的木条上,把翅展平。不是所有的昆虫都展翅。
如果展翅板中部不挖一条与重提大小相当的勾缝,展翅时昆虫会怎样?
展翅时翅无法展平,而且容易使虫体变形。
③干燥:
④保存:把制作好的昆虫标本按不同类别放入昆虫盒内保存,贴上标签,注明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和采集者。昆虫盒内放入樟脑,以防虫蛀。
想一想:采集到的昆虫如只是为了观察外部形态,观察完后,应该怎样做?
将其放回大大自然中去,尽量不要使它不受伤害。
小结:昆虫标本除具美学价值外,主要用于科研、教学、资源调查、科普宣传等。在科研上,一方面作为鉴定分类的依据,另一方面叶可作为研究其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材料。在教学上,不仅能让我们学到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技能,还可丰富学校的标本室,作为以后学习昆虫知识的重要资料。
板书:
一、植物标本
1.定义:将植物的全株或者一部分,经过采集、压制或者浸泡,制成供观察、解剖、学习和研究用的实物标本。
2.采集工具:
3.采集
4.制作过程:
①整形:多数叶片正面朝上,少数叶片背面朝上。
②压平:
③干燥:
④装贴处理:
5.植物标本的分类:
6.植物标本的作用
二、昆虫标本
1.采集工具
2.制作过程
①针插:
②展翅:
③干燥:
④保存:
3.昆虫标本的作用:
作业:能力测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一单元 我们身边的生命世界
第一章 开启生物科学之门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
3. 举例说出观察的基本方法。
4.描述采集与制作植物标本的基本方法。
5.描述制作昆虫标本的方法。
6.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技能性目标
1.使用显微镜。
2.尝试观察和测量的基本方法。
3.尝试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
4.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认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识别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实验器具;
2.说明显微镜主要部件的结构及作用。
技能性目标
尝试使用显微镜。
情感性目标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常用器具(镊子、滴管、烧杯、解剖针、滴瓶、酒精灯、培养皿、载玻片和盖玻片等)、显微镜
学生:搜集有关显微镜发展史、显微镜用途以及电子显微镜的资料。
组织教学:
一、引言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五彩缤纷、充满神秘色彩的家园,绿荫丛丛的树林,美丽芬芳的鲜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令人畏惧的猛兽……面对大千世界,你一定产生或许许多多的疑问:鲜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一粒种子为什么能长成参天大树?鸟儿为什么能在天上飞?鱼儿为什么会在水中游?
观察和实验时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现在让我们拿起观察、实验这把“钥匙”,开启生物科学之门,探究生命的奥秘,解开心中的一个个疑团。下面我们学习《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板书)
在小学自然课上,同学们就非常喜欢学习与生物有关的知识,升入中学后我们就要在生物实验室中学习了,老师看到同学们非常兴奋,可是你知道在生物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做些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熟悉本校生物实验室的设施,了解实验室规则。
(引言)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索生命活动规律。
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获得许多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会很多科学实验的方法。
俗话说:固有国法,家有家规。实验室也有其使用规则。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实验室的规则。
①学生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前必须进行认真预习。
②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擅自在实验室做实验。
③进实验室后,要保持良好的秩序,实验开始前要认真听取教室的讲解,检查实验仪器、器材、药品等是否齐全。
④未经老师允许不得摸、尝、闻化学药品,因为许多药品有毒。
⑤不准在实验室吃东西和饮料。
⑥取化学药品时,注意不能倒在外面,用过的药品不能随意倒放,应放在废物瓶中,以免污染环境。剩余的药品不要放回到原来的瓶中。
⑦实验中,要按操作规程进行,如出现异常或者意外事故要立即停止实验并及时向教师报告。
⑧实验完毕后,要把实验台整理干净,所有物品放回原处。值日生做值日。
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实验室规则”?(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答案)
遵守实验室规则不仅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不正确操作引发的意外事故和不必要的伤害。
那么我们怎样遵守“实验室规则”?(学生回答)
小结:实验室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我们进行生物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爱护仪器,注意安全。
2.认识常用的生物实验器具,了解器具的用途。
①镊子:夹取物品。
②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③烧杯:盛放或配制溶液。
④解剖针:解剖
⑤滴瓶:用于盛放液体药品(滴瓶上的滴管应与滴瓶配套使用)
⑥三脚架和石棉网:加热,石棉网使受热均匀。
⑦放大镜:放大物体,放大倍数较小。
⑧培养皿:培养微生物。
⑨酒精灯:用于加热。里面的酒精不超过酒精灯容量的三分之二,不少于四分之一。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酒精灯盖盖灭。
⑩载玻片和盖玻片:制作装片。
(引)这些实验器具我们会逐步接触并熟悉它们。下面我们介绍一种较为精密的光学仪器——显微镜。显微镜是研究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一般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结构。(板书)
练习:下面哪种情况应该用显微镜观察:( A )
A观察动物细胞 B装配直流电机模型 C观察蔗糖溶于水现象 D观察家鸽的体型
一般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在40~1500倍之间。观察的材料要求薄且透明。(板书)
练习:树叶、铅笔盒可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吗?答:不可以,显微镜只能观察薄且透明的物体。
3.认识显微镜的各主要部件,了解它们的作用。
(引)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显微镜的结构。
①镜头:分为目镜:有不同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长度越短。
物镜:有不同的放大倍数,倍数越大,长度越长。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板书)
练习:一台显微镜有5×、10×、15×三个目镜,10×、40×两个物镜。
最低放大倍数:50倍,最大的放大倍数:600倍。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少,体积越大,范围越小,视野越暗。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多,体积越小,范围越广,视野越亮。(板书)
②镜筒:连接在镜臂上。镜筒上端装接目镜,下接转换器。
③转换器:安放和转换物镜镜头。
④遮光器:上有光圈,可调节亮度。
⑤载物台:安放玻片标本。
⑥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⑦通光孔:使光线通过。
⑧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调节光的强肉。
分为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
凹面镜:光线较弱时使用。
练习:在光线明亮的实验室里观察透明口腔上皮细胞,再观察颜色深的黑藻叶片细胞,反光镜应如何使用:将平面镜换成凹面镜。
⑨镜臂:拿显微镜时手握的地方
⑩镜柱:连在镜座上的短柱,上连镜臂,在镜座与镜臂之间有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倾斜,镜柱上还安有反光镜。
镜座:稳定显微镜。
粗准焦螺旋:能将标本快速移近或离开物镜,或得初步放大物象。(顺时针转动,镜筒下降,反之镜筒上升)
细准焦螺旋:调节清晰度。
小结:显微镜是常用的实验仪器,在日常的工作中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使用显微镜?(科研、医院、检验检疫等)
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高达数万倍以上,分辨本领要远大于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又可以分为投射显微镜和扫描显微镜。
板书:
第一节 走进生物实验室
1.研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
2.常用的生物实验器具:滴管、滴瓶、酒精灯等
3.显微镜的部件及作用:
① 目镜:倍数越大,长度越短
镜头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物镜:倍数越大,长度越长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少,体积越大,范围越小,视野越暗。
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物体数量越多,体积越小,范围越广,视野越亮。
②遮光器:上有光圈,可调节亮度。
③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调节光的强肉。
分为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
凹面镜:光线较弱时使用。
④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⑤通光孔:使光线通过。
⑥ 粗准焦螺旋:能将标本快速移近或离开物镜,获得初步放大物象。
准焦螺旋
细准焦螺旋:调节清晰度。
作业:能力测评。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五节 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技能性目标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2.同科学探究需要与人交流、合作,并且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组织教学
(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有关生物的问题,例如,树叶为什么是绿色的?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找到答案,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是怎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五节 学习探究》(板书)
1.阅读资料,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
(引)阅读课本16页晓明探究蚂蚁食性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方法。并把探究的基本步骤按顺序填在图中。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有6步,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板书)
提出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
作出假设: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建立在观察和以往的知识经验上。
设计实验:原则:可行性
单一变量
设置对照实验
练习:光对鼠妇的影响中实验变量是光,对照条件是有光和无光。
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实验变量是湿度。对照是干燥和潮湿。
完成实验:重复实验——一次实验有偶然性,所以常常需要多次重复,这样结果才可靠。有时实验结果并不支持假设,这样应修改假设,甚至放弃假设而重新做出假设,并重新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过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一次探究就能得出正确结论,有时由于探究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结论。
对照试验——在研究一种条件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方式多种多样:图表、语言问题、模型等。
2.针对自己的假设,设计一个实验,探究“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
小结:科学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能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解决许多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板书:第五节 科学探究
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学会观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能够说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说出观察的一般步骤。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
2.能够熟练的使用显微镜。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科学的观察方法,养成科学严谨的观察习惯。
重点难点
显微镜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准备
显微镜、带花的月季枝条
组织教学
(引)春天,田野上、公园里、庭院中,到处都盛开着色彩绚丽的鲜花,校园里栽培的月季也悄悄地开放了,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观察月季呢?
1. 观察月季枝条
(引)首先,请同学们看老师手中这段带花的月季枝条,仔细观察,注意它的茎有什么显著特点?(有刺)小叶的边缘时圆滑的还是锯齿形的?(锯齿形的)花是什么颜色的?(红色)
2.观察月季花
(引)下面我们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来观察一下月季花,你们将观察结果记录到课本的表格中。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颜色 绿色 红色 黄色 黄色
数量(枚) 5 15 10 1
3.观察花药
取一枚雄蕊上的花药,用解剖针刺破,利用放大镜观察花粉粒。(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观察结果:花粉粒变大。
4.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
(引)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比较小,如果想要观察更加清楚的物象,我们就要利用显微镜。下面我们就学习用显微镜观察显微镜。在开始利用显微镜观察花粉粒之前,我先给同学们示范一下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在使用显微镜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临时装片的制作:
取一个载玻片,将刺破的花药在上面涂抹一下,盖上盖玻片。这样,一个花粉粒的临时装片就制成了,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A、取镜和安放: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10cm处。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B、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用手转动反光镜,面向光源。在目镜里看见一个圆形、明亮的视野。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安放装片:把制作的花粉粒临时装片放在载物台上,并用压片夹压住,让标本正对通光孔。
D、调焦: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徐徐下降,至物镜距玻片2~5 ㎜处。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以便绘图),同时用手反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如果不够清楚,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不可以在调焦时边观察边使镜筒下降,以免压碎装片和镜头。)
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①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②用高倍镜观察:先用低倍物镜确定要观察的目标,将其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轻轻移开,原位置小心换上高倍物镜。
③换上高倍物镜观察时,视野变小变暗,要重新调节视野亮度,可利用凹面反光镜。
④擦拭镜头用擦镜纸。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之后学生观察演示镜。
小结:观察是我们了解、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第一手材料的基本方法,也是探究生命问题的第一步。
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根据观察目的,仔细寻找被观察对象的特征,并随时做好记录。观察要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在观察方式上,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观察;在观察方位上,一般采取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从外到内、葱左到右等顺序。
观察时,要实事求是,尽可能地从多方面进行观察。对观察结果要反复核实,以确保其真实性。
板书设计
第二节学会观察
一、临时装片的制作
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安放装片
4.调焦
使用显微镜时的注意事项
1.镜头的保护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
三、科学的观察方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