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度贵州省毕节市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行辈(háng) 冗杂(r?ng) 糜子(méi) 熙熙然(xī)
B.脑畔(pàn) 瞳仁(tóng)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
C.羁绊(jī) 怠慢(dài)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
D.眼眶(kuàng) 潺潺(chán) 怅惘(cháng) 马前卒(z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偏辟 登时 燎原 张灯结彩
B.思慕 严峻 震憾 千呼万唤
C.欺侮 搏击 亢奋 叹为观止
D.吩咐 油馍 斡旋 兴高彩烈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乐山大佛的建造工艺太伟大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
B.据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几条主干道改扩建完成后,我市交通拥堵的现象就戛然而止了。
C.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 ,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D.从书中,我知道了真爱永驻人间,看到了季节的变迁,学会了坚 强、忍让,了解了人情世故 ,体会到了人世沧桑。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B.参观科技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科技作品。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学习是否努力是决定我们成绩提升的因素之一。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2分)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 我们应 , , , , 。
①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②守住书院根脉 ③古为今用,去芜存菁
④呵护书院历史 ⑤激活书院文化
A.①④⑤②③ B.②①④⑤③ C.②④⑤③① D.①③④⑤②
6.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2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 国传统节日。
B.《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 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C.《傅雷家书》中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艺术家,次为人,再为钢琴家,终为音乐家。
D.《司马懿探山》是豫剧、山东梆子等地方戏曲剧种的传统剧目。
7.小辉的爷爷过六十岁生日,家人聚餐,为老人祝寿。下列对联适合小辉送给爷爷的是( )(2分)
A.耳顺年体健身康 花甲岁神清气朗
B.花甲岁神清气朗 耳顺年体健身康
C.庆古稀福如东海 贺生辰寿比南山
D.贺生辰寿比南山 庆古稀福如东海
8.口语交际。(4分)
江苏卫视某节目走红后,主持人和点评嘉宾(后面分别简称 甲、乙)成了明星。然而不久前,网络上竟然盛传乙与甲争权失势, 要出走江苏卫视。
有一次,甲跟随摄制组在上海新世界商厦前现场面试男嘉宾。其中有一个不怀好意的小报记者挤到了他面前,问:“请问甲先生,有传乙出走是因为他觉得在台里地位没你重要,你认为你和乙谁更重要?” 这个提问一出,现场气氛顿时尴尬无比,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甲。甲答道:“本来这事,我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谁愿意怎么说,那是他的言论自由,我也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但我今天想说几句,我和乙谁更重要,这要看在谁的眼里,在我父母的眼里我更重要;在乙父母的眼里他更重要。”甲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甲的应对非常巧妙,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巧妙”在何处。
9.根据下面这幅漫画,完成以下题目。(7分)
(1)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含标点限80字以内)(4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漫画所蕴含的寓意。(3分)
2、阅读理解(45分)
(1)阅读《社戏》选段,完成题目。(14分)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 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 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 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 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0、选文中重点写了哪件事?(2分)
11、赏析下面句中加点字词。(2分)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 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12.选文画线句子“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 来”,有什么作用?(3分)
13.双喜和阿发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4分)
14.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3分)
(2)阅读下文,完成题目。(20分)
近侍家堂又一年
王瑞峰
(1)春节,我回到于庄———我出生又费尽万般辛苦逃离的北方小庄。
(2)逃离的路径只有一个,半耕半读,听起来颇有诗意实则艰辛。于庄 像一柄弹弓,耕地和读书是两根皮筋儿,铆的劲儿愈足,石子飞得愈远。
(3)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4)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 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
(5)现在的我,城里人———其实不过是个在广州租住隔断间的广 漂,作为家族中唯一读书走出去的男丁,被允许侍立在老爷(乡音,即 爷爷)侧旁,参与家族古老的春祭。
(6)于庄称祖先为“家堂”,请家堂,即把逝去先人的魂魄请回家,由家族长者主持。王家的仪式自是老爷主持。
(7)对于劳作一年的于庄人来说,春节是对祖先恩赐的回馈,同时祈求祖先再予恩赐,赐福麦子,赐福桑麻,赐福繁衍,赐福世俗的一切,这是信仰,简单而不可冒犯。
(8)年三十早晨8点,当朋友们沉浸在红包、美食和旅游的喜庆中,我正陪老爷洒扫庭院,准备“请家堂”。
(9)堂屋内,大八仙桌居正中,摆满丰盛的供品,鸡、鱼、肉、菜,鸡 须为公鸡。左右太师椅。一张卷轴高高挂起,内画一座大四合院,数代祖先名字按辈分由高到低排列。
(10)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 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
? (11)“列祖列宗,过年了,(回)家来吧。”喊毕,老爷把燃香逐一插到门两侧,再将一根丈长的木棍横在门前,仿佛那能阻挡一切牛鬼蛇神。随后,他走进堂屋,在写满祖先名字的卷轴前,恭敬地将三支香 插进装满麦粒的香炉内,家堂算被请了回来。
(12)《论语》有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时,我仿佛看见逝去的亲人们正排着队,从空中飞回于庄,飞进他们曾经的家,在八仙桌旁落座。
? (13)中午12点,一年当中最丰盛的饭食———“年饭”开始了。老爷将一盘炖公鸡端到八仙桌上,念叨些吉祥话,祭洒鸡汤、白酒,再放一挂鞭炮后,大家才能开始享受美食。此后三天,每餐每食,也都遵循这样的礼数。
? (14)几十年来,于庄的春节没有丝毫变化,饭菜一模一样,礼数一模一样。是日晚上,外界万家灯火吃年夜饭,于庄人则要斋戒,熬五更,等到午夜12点,烧纸钱元宝,放鞭炮,跪拜祖先后,才能进食———水饺,馅儿是芫荽豆腐,取延岁得福之意。
?(15)翌日大年初一,庄重的一日。男丁一拨,女眷一拨,孩童一拨, 次第给祖先牌位和老人磕头拜年,称为“拜家堂”。
? (16)在最严苛的时代,即便谱碑被砸,家谱被烧,我的乡村干部老 爷仍会在一张红纸上,于深夜暗暗写下祖辈的名字,摆在八仙桌上, 磕头,偷偷烧掉,算是祭拜了祖先。
? (17)磕头,亦称跪拜,源出《周礼》,要五体投地。历经千年沿革,曾一度被废除,但难究其因,跪拜礼在于庄却留存了下来。
? (18)现在,我跪在席子上,双掌撑地,额头触地,给祖宗牌位磕四个头,再给老爷和奶奶磕两个头。
?(19)不过,当我上初中时,历经思想洗礼,也曾像唯我独尊的时代里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物一样,勇敢地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这些礼节。不到一分钟,我的雄心壮志被我爷(乡音,即爸爸)一巴掌打碎。
? (20)祖先到底是什么?他们在哪里?又如何保佑族人平安?就像 牌位前香炉中的缕缕青烟,飘忽不定。
? (21)青烟氤氲中,我看到了大老爷的牌位,这才意识到,他去世两 年了,已成了祖先。更老的老人还健在,大老爷不能入卷轴,老爷把 他的名字歪歪扭扭写在一张黄色的火纸上。
? (22)大老爷在世时烟袋不离手,大字不识但逢人便念叨“万般皆下 品,唯有读书高”。我离开于庄,他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 (23)大老爷是老爷的亲哥,老爷忌恨了他一辈子。他们的爷就像 余华《活着》里的地主福贵,卖地卖房败光家业,新中国成立后被阴差 阳错划成中农。老爷是大炼钢铁的热血青年,眼瞅着将成为工人阶 级,却被大老爷拽回于庄生产队。彼时家里已揭不开锅,多一个劳力 多一份工分和粮食。
? (24)一族之风俗,一年之盛仪。大年初二,年的最后一天,也最隆 重。下午三点,五十多名族人聚集到祖坟麦地,“送家堂,送祖先回 去”。老爷点燃火纸,扬洒谷汤,祈福祖先保佑,稼穑丰饶,子孙炽盛。 霎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
? (25)麦子黄了又青,人来复去,只剩茫茫的麦田、桑树和新鲜的雾 霾。几天后,我也离开于庄,漂回城市,继续学着如何出人头地。
? (26)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离开,大概只是为了思念。
15.本文运用全景扫描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北方小村庄———山东于庄 “侍家堂”的风俗活动全过程。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侍家堂”的 三个风俗活动。(3分)
16.本文的语言于疏淡处见雅致,别有韵味。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 号内的问题。(5分) (1)我总算被投进了城里,斑马线、地下铁、办公隔断、鸽子笼,像 娘养的春蚕。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吐丝作茧,井井有条。 (体会加点词和比喻的妙处)(2分)
(3)一切收拾妥帖,老爷双手执一把燃香,毕恭毕敬立在大门口, 待我把鞭炮点燃,烟雾缭绕中,他口中念念有词:“祖先们,请照顾好咱们的家人小辈,保佑他们平安。”(请从人物描写的角 度赏析句子)(3分)
17.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 事的叙述方法。文章第(22)(23)段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18.结合全文和链接材料,任选角度探究“我想,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的深层意蕴。(6分)
【链接材料】
材料一:宗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以传承乡间传统礼俗为特征,以形式多样的宗族活动为载体,唤起广大民众历史感、道德感和归属感的功能。
材料二:“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尼克松《不战而胜》
(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1分)
“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
①何尊【注】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 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 “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 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
【注】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做的祭器。
19.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3分)
20.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 。
21.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2.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 的别称。
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的 “中国”一词指国内、内地。
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
D.“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
三、习作展示(50分)
23.作文。
中华传统节日是我们一个家庭用来团聚、纪念或祭祀的日子,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此外,有些特别的日子也常 常被视作节日,老人祝寿的日子是节日,孩子出生的日子是节日, 爸妈结婚的日子是节日……
请以“我家的节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②自选文体(诗歌、戏 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 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1、D 2、C 3、B 4、A 5、C 6、D 7、B 8、他没有从正面直接回答,这样既回答了问题又避免了尴尬,不会掀起更大的风波。
9、(1)墙前站三人,站地面的人,眼前只有墙;站较高书上的人,越过了墙看到了黑暗;站最高书上的人,越过墙和黑暗,看到了太阳和光明,书包括词典和名著。
(2)书读得越多,积累的知识也就越多,眼界也会更开阔,可以看得更远。
10、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11、“回望”表现出“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通过视觉表现戏台如梦如幻的情景,与来时呼应。
12、这里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了船行速度之快,表现了孩子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13、双喜:聪明能干、心细如发、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捡自家的偷。 14、略。(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偷”反映了小伙伴们的诚恳待客的热情;“偷”显示了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15、请家堂、拜家堂、送家堂。
16、(1)“投”字写出了“我”经过了半耕半读艰辛的历程,终于从家乡的小村庄进入陌生的城市。“鸽子笼”“每只蚕都有自己的隔断”通过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远离家乡和家族的异乡生活是压抑的,内心是迷茫的。(前者突出艰辛,后者突出压抑迷茫即可得(2分)
?(2)这段描写老爷上香的文字,先写老爷的动作“双手执”“立”、神态“毕恭毕敬”,后写语言,表现老爷对祭祖仪式的熟悉,对祭祀活动的一丝不苟和虔诚态度。生动再现庄重、神秘的春节祭祀场面。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宗族宗亲之间的血脉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也反映了“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影响。(描写方法1分,分析2分)
17、(1)让读者知道大老爷是“我”人生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这种引领和支持让人深切体会到宗亲血脉亲情的价值。(2)写了老爷与大老爷之间的恩怨,既透视了家族内部的矛盾,又照应上文老爷对大老爷的真诚祭祀,对比中让人深刻认识到宗亲血脉亲情的包容力。(3)既丰富文章内容,又深化了主旨。(每点2分)
18、示例一:家堂文化是对亡灵的追念,对祖先的缅怀,是美好未来的祈愿。对于于庄人来说,春祭就是一种信仰,庄严而不可冒犯。“即使人生轨迹滑得再远,血脉、宗亲、文化……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把我拽回了原点。”春祭让于庄人有一种归属感。(联系文本结合材料一)
示例二:“祖先更恐惧一个寂静无声的春节”,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庄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庄严的,场面浩大隆重。在“鞭炮齐鸣,震耳欲聋”中,于庄人虔诚地祈求列祖列宗佑护家族平安、庄稼丰收、子孙兴旺。这一朴素而又现实的愿望,祖先希望代代相传,耕植于每个族人的心中,维系着家族的团聚。它有一种精神感召力,驱使我们离开漂回城市,为了振兴家族而努力着。但是当今年轻人不懂宗亲文化,对宗族宗亲观念淡漠,甚至反对。就如文中的“我”,初中时也曾站在祖先牌位前,大声斥责春祭活动中磕头跪拜是封建礼教,立誓废除。表达了作者对宗亲文化传承的担忧之情。(联系文本)
示例三: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宗亲文化的作用。宗亲文化的凝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会增加,所以发扬宗亲文化,也是发扬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传播。从小往大了说,家庭邻里之间团结友爱了,然后扩大到宗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再扩大到族姓之间的团结,这就是整个国家的大团结。所以我们应该思考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该如何传承、保护乡土传统文化。(联系文本结合材料二)
19、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答出说明对象及内容即可,如答“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给1分。) 20、时间顺序 21、引用(引资料)(1分)。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充分具体地说明 “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2分)。 22、D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