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单选题
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 ②是自然选择
C.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④是物种多样性
2.某小麦种群中TT个体占20%,Tt个体占60%,tt个体占20%,由于某种病害导致tt个体全部死亡,则病害发生前后该种群中T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50%、50%
B. 50%、62.5%
C. 62.5%、50%
D. 50%、100%
3.下列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 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C. 耐药性增强是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
D. 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 生存斗争是进化的动力
B. 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选择是定向的
C. 长颈鹿因长期吃高处的树叶而长有长的颈和前肢
D. 有利的遗传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新的生物类型
5.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一个种群的个体间是相互影响的
B. 一个种群中存在着年龄、性别不同的各种生物个体
C. 对一个种群有利的环境,可能对另一个种群是不利的
D. 种群中的个体在不断死亡,但基因库却能保持和发展
6.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核心是( )
A. 获得性遗传
B. 用进废退学说
C. 自然选择学说
D. 中性学说
7.白纹伊蚊是传染登革热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区在密集喷洒杀虫剂后。此蚊种群数量减少了99%。但是一年后,该种群又恢复到原来的数量,此时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后,仅杀死了40%的白纹伊蚊。其可能的原因是( )
A. 杀虫剂造成白纹伊蚊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基因
B. 白纹伊蚊身体累积的杀虫剂增加了自身的抗药性
C. 原来的白纹伊蚊种群中少数个体有抗药性基因
D. 第一年的白纹伊蚊种群没有基因的变异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皮康霜治疗皮肤病,使用一段时间后,药效下降。这是由于引起皮肤病的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皮康霜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B. 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的公狮和母虎交配,产下不育的“狮虎兽”,说明狮子和老虎存在生殖隔离
C. 华南虎和东北虎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D. 19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使灰色桦尺蠖变成新物种——黑色桦尺蠖
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为1
C. 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 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10.肺鱼在夏季如遇池塘干涸,常藏身于泥中进行夏眠,直到雨季来临时才“苏醒”。下列各项均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 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 环境迫使肺鱼产生这种变异
D. 肺鱼与环境长期斗争的结果
11.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 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
D.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12.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物种将( )
A. 不断衰退
B. 不断进化
C. 产生新物种
D. 丧失基因库
13.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B.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C. 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 共同进化仅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不断进化和发展
14.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有的物种只生存了极短的时间就灭绝了,这是因为( )
A. 该物种没有变异
B. 该物种进行无性繁殖
C. 缺乏有适应性价值的可遗传的变异
D. 人为因素造成其灭绝
15.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
A. 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
B. 长颈长腿比短颈短腿有较多的生存机会
C. 长颈长腿影响了遗传基因
D. 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16.某海岛上经常有暴风雨,人们发现生活在该岛上的某种昆虫有两种类型:一种翅特别发达,另一种则退化。由此说明( )
A.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也是定向的
B.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C. 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
D. 自然选择和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
17.如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下列相关论述合理的是( )
A. 四个物种都由共同祖先通过基因突变而形成
B. 生殖隔离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
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
1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的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 )
A. 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
B. 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
C. 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
D. 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
19.对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能产生等位基因并通过基因重组提高后代的基因多样性,为选择提供更多的原始材料
C. 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对种群基因库的影响很小
D. 多数对生物体有害,不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
20.下图中的A,B,C表示三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某种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上述过程说明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 甲、乙两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其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 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 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21.如果一个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将会出现( )
A. 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能传递给子代
B. 该种群的全部个体为纯合子
C. 该种群的繁殖速度加快
D. 该性状对环境条件有很大的适应性
22.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B. a→b的变化是生物与无机环境斗争的结果
C. 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23.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
A. 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
B. 定向变异的结果
C. 遗传的结果
D. 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24.如果一个种群中的基因频率要维持不变,下列条件不是必备的是( )
A. 基因库中的基因必须足够多
B. 雌雄个体之间能自由交配
C. 没有迁入和迁出
D.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25.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 个体最大的种群
B. 个体最小的种群
C. 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 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26.人工选择能选育出良种,自然选择能形成物种,这两方面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A. 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生物普遍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 生物都在进行生存斗争
D. 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量
27.对种群概念的正确叙述是( )
A. 不同空间中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B.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C. 一片水田中的所有鱼的总和
D. 一个生态环境中有相互关系的动植物的总和
28.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 )
A. 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
B. 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变化
C. 两者都变化
D. 两者都不变
29.下列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①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细长,是由于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由于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缘故 ③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 ④鼹鼠由于长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缩、退化 ⑤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逐渐积累的结果
A. ①②③
B. 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30.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进化成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 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 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差异很大,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二、非选择题
31.下表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部分性状
(1)由表可知,果蝇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用于遗传学研究。摩尔根等人运用________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果蝇产生生殖细胞的过程称为________,受精卵通过________过程发育为幼虫。
(3)突变为果蝇的________提供原材料,在果蝇的饲料中添加碱基类似物,发现子代突变型不仅仅限于表中所列性状,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的特点。
(4)果蝇X染色体上的长翅基因(M)对短翅基因(m)是显性。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f)纯合时,仅使雌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一对双杂合的雌蝇进行测交,F1中雌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雄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
32.开始使用杀虫剂时,对某种害虫效果显著,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实验证明害虫种群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这证明:
(1)害虫种群中,个体抗药性的________体现了生物的变异是________。
(2)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
(3)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害虫与杀虫剂的________来实现的。
33.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陆地棉新品种,而海岛棉从来没有出现过抗旱类型,有人打算也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棉品种。但是用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棉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抗旱的陆地棉和海岛棉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存在______________。
(2)抗旱的陆地棉和海岛棉两个不同物种的形成具备哪些环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达到上述目的你认为可以用哪些育种方法,写出思路即可。
①打破物种间生殖隔离的方法名称:________________。
思路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规育种方法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若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棉杂交后产生了后代,其能否称为一个新物种?(已知海岛棉与抗旱的陆地棉均为二倍体生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从不同角度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不同。
(1)从分子水平看,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从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从整个生物圈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多样性。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②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③是自然选择学说,④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答案】B
【解析】由题意得出病害发生前T的基因频率为(20×2+60)÷200=50%;由于某种病害导致tt个体全部死亡,病害发生后T的基因频率为(20×2+60)÷(200-20×2)=62.5%。
3.【答案】B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使用不能使细菌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因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只起选择作用,选项B错误。
4.【答案】C
【解析】A、B、D三项是达尔文的观点,C项是拉马克的观点。
5.【答案】B
【解析】一个种群内的个体是属于同一物种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并可相互交配而不断繁衍。不同种群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6.【答案】C
【解析】A、B选项所述内容为拉马克的观点,中性学说是在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日本学者木村资生提出的学说。
7.【答案】C
【解析】白纹伊蚊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造成的,杀虫剂只是对其抗药性进行了选择,一年后再度喷洒相同量的杀虫剂,杀虫剂仅杀死少量白纹伊蚊的原因是原来的白纹伊蚊中有抗药性个体,杀虫剂杀死的是没有抗药性的白纹伊蚊,剩下的为有抗药性的,所以再用同样的杀虫剂效果就不好了。
8.【答案】B
【解析】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在使用皮康霜之前,有的病原体就会因突变而对皮康霜有抗性,皮康霜对病原体进行了选择,保留了抗药性的个体;狮和虎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华南虎和东北虎为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而黑色和灰色桦尺蠖之间只是一个性状的差异,两者仍为同一物种。
9.【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在一个大的种群中,若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因素的影响,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是因为男性个体仅有一条X染色体,而女性个体有两条X染色体,不是基因频率的不同;在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频率之和及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10.【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肺鱼能进行夏眠度过干旱的季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1.【答案】C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A包括许多生物,B和D也不是同种个体。
12.【答案】B
【解析】随着AA个体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种群不断进化;只要该种群存在,基因库就不会丧失,只是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13.【答案】B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项错误;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B项正确;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因基因突变等内因而发生变化,C项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是有利的可遗传变异。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B
【解析】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17.【答案】C
【解析】物种的形成是遗传变异、选择和隔离三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A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人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百分比是0.99%,而碱基进化速率为1%/百万年,通过计算可知人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99万年左右的积累,C正确;通过DNA的差异百分比可知,人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较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近得多,D错误。
18.【答案】A
【解析】环境变化虽然不能直接导致生物进化,但新的环境有新的选择,环境变化可通过自然选择、遗传和变异的综合作用定向改变物种的基因频率,从而实现物种的进化。A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快,自然选择的作用大,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快,生物进化快。
19.【答案】B
【解析】虽然一个基因的自然突变率低,但一个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数很多,所以对种群基因库影响较大;多数突变是有害的,但它增加了基因的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
20.【答案】B
【解析】分析题中信息可知,生物进化是由地理隔离引起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甲、乙两个种群在新环境中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基因库存在差异,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相同。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进化改变的应该是种群。
21.【答案】D
【解析】基因频率是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的基因库中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在自然界中,由于存在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等因素,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而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经过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2.【答案】D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可产生多种变异类型。在与农药这种无机环境进行生存斗争时,只有少数个体保留下来,即a→b段,此后这些个体大量繁殖,即b→c段。
23.【答案】D
【解析】本题中农药是环境,由它对害虫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药或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在代代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农药的灭虫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
24.【答案】A
【解析】种群中基因频率维持不变的条件有五个:①种群数量足够大,而与基因库中的基因个数没有绝对关系;②种群内雌雄个体之间是自由交配的;③没有基因突变;④环境对其没有选择作用;⑤没有大量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25.【答案】D
【解析】种群中的个体差异越多越能适应多变的气候;差异越少,越有可能被环境淘汰。
26.【答案】B
【解析】无论自然选择还是人工选择,都必须建立在生物之间有性状差异(通过变异),并且被选择性状可以遗传的基础上。
27.【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其中的“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例如: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鲤鱼是一个种群,包括所有的大鲤鱼、小鲤鱼和鱼苗。这里必须具体到“鲤鱼”,而不能是“鱼”,因为后者还包括其他种类的鱼。
28.【答案】B
【解析】自交不会改变基因频率,但会改变基因型频率。
29.【答案】C
【解析】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原因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越发达,相反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这些因为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①②③均为“用进”的实例,④为“废退”的实例。⑤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30.【答案】B
【解析】狼的实例恰恰解释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环境不同,选择不同,导致种群基因库改变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而且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相互选择而共同进化。
31.【答案】(1)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假说—演绎
(2)减数分裂 细胞分裂和分化
(3)进化 不定向
(4)2 长翅可育∶长翅不育∶短翅可育∶短翅不育=2∶1∶2∶1
【解析】(1)根据表格分析,果蝇有翅形、复眼形状、体色、翅长等多对相对性状。摩尔根等人利用果蝇做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果蝇的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然后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发育为幼虫。
(3)果蝇突变体的出现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果蝇突变型比表格中的还多,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4)由题意知,双杂合雌果蝇的基因型是FfXMXm,隐性雄蝇的基因型是ffXmY,测交后代雌蝇基因型为FfXMXm、ffXMXm、FfXmXm、ffXmXm,由于ff使雌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所以雌果蝇只有FfXMXm、FfXmXm两种基因型;后代雄果蝇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Y(短翅可育)、ffXMY(长翅可育)、ffXmXm(短翅不育)、ffXMXm(长翅不育),因此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长翅可育∶长翅不育∶短翅可育∶短翅不育=2∶1∶2∶1。
32.【答案】(1)差异 不定向的 (2)选择 定向的 (3)生存斗争
【解析】(1)害虫种群中原来就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有的个体抗药性强,有的个体抗药性弱。(2)这种差异在杀虫剂的作用下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抗药性强的变异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3)经过一代代的自然选择,抗药性强的个体适应环境保留下来,表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3.【答案】(1)生殖隔离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3)①基因工程育种 将抗旱的陆地棉的抗旱基因导入到海岛棉的体细胞中,将其培育成完整的植株 ②诱变育种 用物理方法(射线、电激)等处理海岛棉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然后进行人工选择 (4)不能 杂交后代是高度不育的
【解析】(1)杂交后不能产生后代,或是后代高度不育,则说明存在生殖隔离。
(2)新物种的形成有两种方式,每种方式都少不了必备的三个环节。
(3)①打破物种界限的育种方法,目前学习的只有基因工程,它由四个步骤组成,还应该把受体细胞培育成植株。②若用常规育种,控制抗旱的基因只能从无到有,则诱发基因突变。
(4)物种在自然状态下是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
34.【答案】(1)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 DNA分子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3)长期自然选择 (4)生态系统
【解析】(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体(除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为DNA分子,它是生物性状的控制者,蛋白质分子是生物性状的体现者。
(2)从变异角度看,生物的可遗传的变异有突变和基因重组。
(3)生物进化的核心理论是自然选择学说,生存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
(4)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