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5观察、描述矿物(二)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5观察、描述矿物(二)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06 21:32: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观察、描述矿物(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岩石和矿物》单元分2个学习专题——岩石和矿物。《观察、描述矿物(二)》——课属于矿物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岩石专题之后,知道了“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知识基础上开始学习,是矿物专题的第二课。在本节课中要学习的几种观察方法,也是学生开展矿物探究活动的必要技能。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对岩石和矿物不会太陌生,但是很少有静下心来仔细观察矿物的,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通过观察矿物的颜色、条痕、软硬来描述矿物,对矿物也是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则通过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建构科学概念:不同矿物的透明度和形状是不同的。同时也是在于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活动,学会观察描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更是为之后第6课“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时能够自主观察描述矿物,并将科学探究精神延伸到生活中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描述5种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实验,建构一个科学概念:不同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是不同的。
(2)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比较、描述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描述。
(3)学生能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分工合作,及时记录,根据小组不同的方法,有依据地表达代表小组的观点。
(4)学生有兴趣地观察自然界的矿物,将科学探究延伸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描述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
难点:观察描述矿物的光泽。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微课、三张不同材质的纸
学生:五种矿物,五种材料(金属盖、玻璃、丝绸、蜡烛、土壤),任务单
【教学过程】
一、矿物导入,引出新知。
1.提问对于这块矿物,你想观察它的哪些方面?
2.引出“透明度”的定义,区分3张厚薄相同、材质不同的卡纸、衬纸、硫酸纸。
3.依据能否观察纸下面的字方法,阐述透明度的分类标准。
4.延伸到提问用同种方法观察矿物的透明度时,矿物的厚薄不同,该怎么解决?
5.引出“光泽”的定义,展示金属盖、玻璃、丝绸、蜡烛、土壤,介绍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1.任务驱动,小组合作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和光泽,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单。
2.全班交流实验发现。
3.教师总结,不同种矿物透明度、光泽不同。同种矿物有些也会有透明度不同。
三、步步深入、了解形状。
1.观察不同小组同种矿物的形状,微课简介生活中的矿物形状与自然界中的矿物形状差异,让学生了解矿物晶体会因为生存环境等因素导致形状改变,从而激发学生走向大自然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自我总结、制作卡片。
1.每人从5个矿物中挑选1个,为它制作一张矿物特征卡,同学间依据矿物特征卡,互相猜猜矿物名称。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1.任务式驱动——课堂教学更高效。
原本是按照一块一块内容来教学,使得课堂重难点不清晰,学生原本就会的内容花费较多时间,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闻老师的建议下,以任务式驱动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光泽和形状,更好的体现科学课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了解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重难点。
本课中最开始教学将重点放在观察矿物的透明度,其实对于六年级孩子来说,透明度很容易区分,反而光泽度是他们所不太熟悉的知识点,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因此之后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学情修改教学的重难点,做到“以学定教”。
3.微课教学——枯燥知识丰富化。
原本对于矿物的形状,只是简单的小组汇报,无法让学生明白这不是矿物本身的形状,而是后天人工加工而成,因此收集资料,鲜明对比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的矿物形状,进而激发学生课外探究自然界中矿物的兴趣。
4.制作特征卡——课堂知识学以致用。
原本是教师让学生依据以下特征猜一猜这是什么矿物,虽然也能考察学生观察矿物的程度,但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实践性。改为让学生自己挑一块矿物进行观察,让学生能够将这两节知识自主消化吸收,制作特征卡,远比老师制作好的来得印象深刻。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学生自主交流——将问题抛给学生,不再是老师独角戏。
之前让学生交流他们的想法或者实验方法时,我总会打断学生提问,你的你的实验发现是什么,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等等。总是有意无意在打断学生的思路,经过改正,不再打断学生的思路,而是整个交流过程都让孩子们自己阐述。评价也不再是我认为这个方案还有哪些哪些不足,而是孩子们你们认为这个方案如何。比如说,大家认为这个方案如何?再由全班对这个方案进行修正,老师进行总结修正。但是教师最后一定要引导好学生到底哪种方案更可行,不能模棱两可。
2.教师表扬更具体
这其实就是课堂生成问题,可能是经验不足,面对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仿佛只有简单的回复你很好,你很棒,应该要提到为什么老师表扬他,比如回答很详细完整,声音很洪亮等,进而引导其他孩子向榜样学习。
(三)改进措施反思
1.教学设计应更严密、更科学。尤其要预留出学生活动的时间。
2.实行弹性教学,在本节课未能充分进行的环节移到练习课上加以延伸。
3.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自己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多听、多学、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