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课件 分层练习 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课件 分层练习 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6 13:57:47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极不平衡 90% 亚洲 印度 13 上升 中低 平原 温带 湿润 丘陵 沿河、沿湖 绿洲 农牧业 农业发展 聚集 科技 经济 相对分散而均衡 点、轴集中 海岸带 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第一节 人口分布
学习目标:1.掌握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原因。(重点)2.学会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重难点)
一、世界人口分布
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
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
(2)规律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发达。
(4)土壤:主要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
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1)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是北美洲。 (  )
(2)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大。 (  )
(3)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变的。 (  )
(4)热带地区人口稠密的地方在平原地区。 (  )
(5)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
C.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为欧洲
D.世界人口稀疏地区有冰原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区、高山和高原等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提示:(1)×  欧洲是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
(2)√ 例如,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发达,而绿洲之外,则人口稀少。
(3)× 在原始采集渔猎文明时期主要为自然因素,现代工业社会主要为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
(4)× 热带湿热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高原地带,因其地势较高,排水容易,较为凉爽;热带干热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山、高原地带,主要是因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且降水较多。
(5)D [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和沿海平原地带,A错误; 亚马孙平原由于气候湿热,所以人口分布稀少,B错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C错误。]
 世界人口分布
根据2019年初世界各国统计局的人口普查数据汇总报告,以及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统计数据的预估数据综合评估,截止到2016年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3个,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埃塞俄比亚,其中亚洲有7个国家。下图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问题1 (区域认知)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哪些?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提示:人口稠密区有东亚、南亚、西欧、美国东北部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历史悠久。
问题2 (综合思维)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提示: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问题3 (人地协调观)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极大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于人类居住。
问题4 (区域认知)图中哪个数字代表第一人口大国,其人口分布特征是什么?
提示:第一人口大国是中国,为数字①;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是东多西少。
[归纳总结]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其分布特点分析如下:
1.读图,回答(1)~(2)题。
全球及各大洲人口分布平均高度图
(1)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亚洲、欧洲、非洲 B.亚洲、非洲、欧洲
C.非洲、欧洲、亚洲 D.非洲、亚洲、欧洲
(2)大洋洲人口分布的平均高度远低于北美洲的主要原因是大洋洲(  )
①热带地区所占面积广 ②平均海拔低 ③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④地广人稀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D (2)B [第(1)题,非洲热带地区面积大,低地不适宜居住;欧洲海拔最低且纬度较高,适宜在低地居住。第(2)题,大洋洲虽然热带面积较广,但平均海拔低,且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人口分布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和繁衍后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通过自然、经济、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综合作用的结果。数据显示,2015—2017年间我国年均流动人口达到2.46亿,主要流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地区。
198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
问题 (综合思维)从自然和社会角度,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提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环境优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地势低缓,平原面积广阔,土层深厚,河网密布,水源丰富,水陆交通方便,使人口不断集聚,经济快速发展。二是经济实力雄厚。我国东部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有众多的农业基地和水产品基地;工业发达,集中了我国的四大最具有实力的工业基地,其经济影响力遍及全国;科技文化水平高,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东部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不断增多,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三是政治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了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这就使得沿海地区得以依据有利的区位和政策优势,首先接受海外的先进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从而吸引了内地和其他地区人口大量迁入,人口总数不断增长。
[归纳总结]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当今世界的人口分布状况,是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地形
平原和
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是人口主要分布区
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地和
高原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人口较为稀少
气候
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该类地区既不酷热,也不严寒,季节更迭鲜明,为人类开展多种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使之成为适宜居住的地带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地区
水资源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越是干燥的地区,水资源的影响越大
我国西北干旱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资源充足的绿洲地区
土壤
多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土壤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人口的分布也不同
我国东北是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高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
(2)人文地理环境
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
原因
经济因素
相对分散而均衡
对土地的高度依存
人口逐渐向城镇集中,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工业、交通、商业的不断发展
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国际贸易的发展
科技、交通运输条件
人口向消费地、交通运输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聚集
科技进步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政治、
文化
人口大规模移动导致人口分布的变化
战争、宗教、文化习俗、政策和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图中虚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河流
(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
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
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
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
(1)B (2)A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分布的知识及读图分析的能力。第(1)题,从图中黄河的形状、省区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图虚线段显示的人口地理界线大致和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相吻合,故影响其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第(2)题,图中显示的①区域属于渭河平原,该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故人口稠密。]
综合思维:分析评价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其评价性语言是:凡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的地区,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政治、科技、历史、宗教、军事等。其评价性语言是:凡上述条件较优越的地区,其人口密度较大,相反人口密度较小。区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环境就不同,因此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下图是加拿大人口、矿产等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加拿大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________。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加拿大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国土的东南部,然后结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和加拿大东南部的地理特征,作出符合实情的具体分析。
[答案] 东南部 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开发较早;农业基础较好;工业发达;城市密集等。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有关其分布共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处于中低纬度  B.多濒临海洋
C.经济高度发达 D.多为平原地形
2.图中⑤⑥⑦⑧四地人口稀少,其成因组合正确的是(  )
A.⑤—湿热 B.⑥—干热
C.⑦—干旱 D.⑧—高寒
1.C 2.D [第1题,世界人口一般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其中①②是中国和印度,是发展中国家,③④是西欧和北美东部,是发达国家。第2题,⑤是北非撒哈拉沙漠,炎热干旱;⑥是亚马孙热带雨林,高温多雨;⑦是南极大陆,寒冷干燥;⑧是青藏高原,高寒地带。]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 B.开发了新资源
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
3.C 4.B [第3题,从图中可知南部纬度较北部低,气候较温和,开发历史较长;城市较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河流由南向北注入海洋,南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第4题,西伯利亚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主要是由于开发北部资源;西伯利亚地广人稀,不可能因为北部人口密度低而迁移;北方人口稀少,更不会是市场广阔;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因为资源的开发和人口增多,而不是因为交通条件的改善引起人口迁移。]
课时分层作业(一)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某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持续增长。下图示意该地区25人/千米2等人口密度线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对该地区人口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多东南少   B.南多北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均匀分布
2.若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地域,其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水源充足 B.资源开发
C.交通便利 D.地势高峻
1.A 2.D [第1题,图中显示25人/千米2等人口密度线向东南移动,题中告知该地区人口持续增长,则图中两条等值线之间区域人口密度应该增大了,即该区域人口密度西北大于东南。第2题,A地人口密度高于周边,说明该地人口分布的条件较好,而地势高峻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故选D项。]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4.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3.B 4.D [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虽然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第4题,巴西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是因为其地处沿海平原地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该地区为主要的移民地区,文化多样,水力资源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太大。]
分析下表有关资料,回答5~6题。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104 km2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
12 500
14 000
236
1 766
人口密度/(人/km2)
331
176
1.5
2.3
5.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6.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开发历史的长短
C.政治经济因素
D.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5.D 6.A [第5题,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第6题,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
读某地区人口与海拔高度相关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曲线反映的地区可能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过渡地带
8.该地区海拔400 m以下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发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短缺
7.D 8.A [第7题,读图可知该地人口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 m之间,尤以1 000 m人口密度最大,可确定该地在热带地区,排除A选项;B选项人口集中于海拔200 m左右的恒河平原上,不符合;C选项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人口集中于海拔500~1 000 m的巴西高原上,也不符合题意。第8题,该地海拔400 m以下地区,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9.读以下图表,回答问题。
图1         图2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29 ℃
>24 ℃
18~24 ℃
<18 ℃
<10 ℃
(1)图1、图2、表中表示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解释图2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米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对照图表分别从河流、地形和气候三个方面反映了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第(2)题,表中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4 ℃,所处温度带应是温带或亚热带。第(3)题,主要从地形、土壤、交通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河流 地形 气候
(2)温带 亚热带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适合人类的居住。
[等级过关练]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①地形区为(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东南丘陵
11.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度越大,分布的人口越多
B.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
C.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的人口达20%
D.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
10.A 11.D [第10题,图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较小。在相应纬度处我国东部地区多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小,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之说。第11题,读取图中信息可知,在地形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0%以上。]
下图是四个国家人口分布模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
A.德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
B.美国、印度、德国、澳大利亚
C.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德国
D.澳大利亚、德国、美国、印度
13.关于四国人口分布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国中部、西部海拔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
C.③国西部深居内陆,气候干旱,人口稀少
D.④国中部地势低平,气候湿热,人口稀少
12.D 13.B [第12题,根据四地人口分布特点及人口密度大小,可以判断出①为澳大利亚,②为德国,③为美国,④为印度。第13题,①国中部、西部为沙漠,人口稀少;②国人口最密集区的分布与该国工业分布一致;③国西部多山区,人口稀少;④国中部为德干高原,气候较干旱,人口相对较少。]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秘鲁是世界矿产出口大国,矿产资源丰富,集中分布在中部的安第斯山区。下图为秘鲁人口和矿产分布示意图。
分析秘鲁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秘鲁人口分布不均;以安第斯山脉为界,东少西多。这是因为西部的位置、交通、资源等条件远比东部优越引起的。
[答案] 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大致以安第斯山脉为界,东部人口稀少,西部人口密集。
原因:西部临海,交通便利;渔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与外界联系方便。东部位于内陆,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
课件67张PPT。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 人口迁移人口移动长期性 行政区域 就业 难民 内部 农村 城市 自然环境 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化 优惠政策 政治经济 人口较少 尚未开发 新大陆 欧洲 欧洲 拉丁美洲 亚洲 人口分布 多民族 自发性 中部 自发性 东部 东部 澳大利亚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二节 人口迁移
学习目标: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重点)3.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产生的影响。(重难点)
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人口迁移
(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属性
①时间属性: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流动行为。
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3)分类
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形式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2)现代的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其他因素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优惠政策的出台等。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①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奴隶移民到“新大陆”。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①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③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三、我国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1)影响
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方向
20世纪80年代以前
组织性迁移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
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为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的趋势扩大。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迁移
(1)小王高中毕业后每年外出务工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  )
(2)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一定是经济因素。 (  )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政治因素移民。 (  )
(4)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来说都是有利影响。 (  )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规模空前庞大,其主要目的是务工与经商。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资源因素   B.政治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提示:(1)× 小王每年外出务工属于人口流动。
(2)×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受来自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属于文化教育因素移民。
(4)× 人口迁入对迁入地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5)C [该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的,以务工和经商为主,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所以影响该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联合国发布的国际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人数在2015年已达到2.44亿。目前,国际移民居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约4 700万人,其次是德国和俄罗斯,人数都约为1 200万,从国际移民的出生地来看,印度是最大的移民输出国,有约1 600万人移民海外,其次是墨西哥和俄罗斯,中国排在第四位,有约1 000万人。境内移民是中国移民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使得大量劳动力从西部流向东部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和教育水平。
问题1 (综合思维)我国历史上有“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等人口迁移方式,哪一种迁移方式的移民与上述材料中的移民类型相同?
提示:“走西口”“闯关东”均是指我国历史上的国内人口迁移,而“下南洋”则是指国际人口迁移,与材料中所述的移民类型相同。
问题2  (区域认知)目前,墨西哥的国际人口迁移与其历史上的国际人口迁移有何不同?
提示:墨西哥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上主要是人口迁入,而目前则是人口迁出。
问题3 (综合思维)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归纳总结]
1.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图示如下: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37°N以南)迁移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类为寻找新的土地而迁移
淡水
其分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矿产
资源
随其早期开发利用而引起人口迁移和流动,如伯明翰、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
(2)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经济
发展
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如近几个世纪的人口迁移高潮
文化
教育
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的改变,促进了人口迁移
婚姻
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3)政治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举例
政策
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尤其重要,如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政治
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1.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图中数据越大,表示规模越大,水平越高)。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
A.工资水平   B.房价
C.空间距离 D.教育资源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未来迁入人口回流规模最大的省区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东 D.安徽
(3)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B (2)C (3)A [ 第(1)题,经济发达的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较高,教育质量高,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人口迁移时多选择距离较近的发达城市,因此A、C、D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大;城市房价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较小。第(2)题,人口回流现象是指原来在一线城市的打工人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流家乡的情况。广东经济发达,人口迁入量大,随着该地产业发展优势条件的丧失,会出现大量的人口回流现象。第(3)题,读图,西藏为人口净迁入省区,得益于青藏铁路的修建,改善了交通条件,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藏经济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们曾在20世纪50~70年代,支边支内、上山下乡。曾经如火如荼的青春,伴随着朝阳蓬勃向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那一时期人们参与这场特殊的人口迁移的心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特殊现象。我国东部存在五个主要的民工吸引场,民工多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孔雀东南飞”是形象的比喻。
问题1 (综合思维)“支边支内、上山下乡”和“民工潮”这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特点有何不同?
提示:“支边支内、上山下乡”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民工潮”是自发的。
问题2  (综合思维)改革开放后,“孔雀东南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经济因素,务工经商。
[归纳总结]
1.19世纪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地区
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
变化原因
拉丁美洲
由迁入变为迁出
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人口增长较快,但经济发展缓慢,欧美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
欧洲
由迁出变为迁入
北美
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
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
迁移方向
原因
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
环境及自
然条件较
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部
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迁移以行政导向为主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自发性迁移少
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中部向东部,西南、西北向东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
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任何人口迁移都会对迁入地区和迁出地区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体总结如下: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武汉市为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2018年7月14日在网上公布了大学生留汉落户试行政策通知: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的,可凭毕业证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据此完成(1)~(2)题。
(1)武汉市实施这一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城市人口规模 B.减轻农村人口压力
C.吸纳高端人才 D.城乡均衡发展
(2)大学生留汉落户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当地(  )
①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②增加城市发展活力
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C (2)A [第(1)题,学生留汉落户试行政策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和高学历人才,故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吸纳高端人才。第(2)题,大学生留汉落户政策主要是针对40岁以内的人口,能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带动消费和技术的进步,增加城市发展活力,①②对;大学生留汉落户政策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等高学历人才,对城乡一体化进程影响较小,人口增加会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压力,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③④错,故A项正确。]
地理实践力:认识人口迁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口迁出为主的地区,造成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应该关注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的问题;人口迁入为主的地区,劳动力的数量增加,应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预防犯罪率的上升等;春运期间加大人口主要迁入地及迁出地之间的运力;人口迁移影响不同地区出现不同的人口问题。
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平武—盐源一线为界,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四川省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下图示意四川省平武—盐源人口界线。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植被 D.河流
(2)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
A.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
B.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C.育龄妇女比重较小,生育率低
D.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3)解决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主要措施有(  )
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改善交通条件 ③加快农业现代化 ④加大基础教育投入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B (2)A (3)D [第(1)题,川东与川西地形差异大,川东多盆地、丘陵,川西多山地高原,地形的巨大差异导致川西人口少,川东人口多,人口分布差异悬殊。第(2)题,成都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远距离流动人口少,从而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第(3)题,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改善交通条件可以拓展区域联系,增进区域经济发展,这对解决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起重要作用;加快农业现代化可能会出现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留守儿童进一步增多;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可以提高人口素质,解决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思想问题,但并不能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④⑤
2.表示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人口迁移的有 (  )
A.①② B.③⑤
C.②④ D.②⑤
1.C 2.A [第1题,读图,注意图例,P、Q表示两个国家,③④跨越国界线,由P国迁入Q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主要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农村迁入城市,读图可知为①②。]
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3~4题。
姓名:小琴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2年9月
籍贯:安徽
就业状况:江苏黎明针织厂
姓名:史密斯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8年2月
原住地:美国纽约(东北部)
现住地:美国休斯敦(南部沿海)(退休后移至)
就业状况:退休
3.影响小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因素 B.政治文化
C.交通运输 D.自然环境
4.影响史密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开发 B.宗教信仰
C.气候优越 D.水源充足
3.A 4.C [第3题,从安徽到江苏是从内陆到沿海,江苏的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影响小琴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第4题,休斯敦与纽约相比,纽约气候冷湿,而休斯敦气候温暖适宜,阳光充足,非常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史密斯退休后移居此地,是为了享受生活,寻找的优越养老地区。]
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2019年2月12日,高德地图发布《2019年春节出行报告》,报告显示,从1月28日(小年)开始至2月4日(年三十),深圳、北京、上海、广州、东莞、成都、苏州、郑州、杭州、佛山十个城市人员流出最多,成为“春节空城”。据此完成1~3题。
1.春节期间该十大城市人口变化主要属于(  )
A.国内人口流动  B.国际人口迁移
C.省内人口迁移 D.县际人口流动
2.导致该十大“空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经济发展快 B.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
C.受传统文化影响 D.农村道路设施迅速完善
3.春节期间,大量人口离开大城市的影响有(  )
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②减轻农村环境压力 ③改善市民居住条件 ④部分生产暂时性停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A 2.C 3.D [第1题,材料中的十大城市都是中国较发达的城市,吸引力强,务工人员往往来自中国的中西部省区,因此人口流动属于国内人口流动。第2题,农村经济发展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可能会导致务工人员大量离开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不仅仅是春节期间的暂时回乡,A、B不对。农村道路设施迅速完善会为人口的迁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城市“春节空城”现象关系不大,D不对。“春节空城”表明城市的务工人员较多,春节期间返乡导致该地区出现人口迅速减少,且出现时间在春节期间,说明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选C。第3题,春节期间,大量人口离开大城市使城市的人口、车辆减少,缓解城市交通拥堵,①对。人口大量回到农村,会加大农村的环境压力,②不对。市民居住条件不会因为务工人员的回家过年而改善,③不对。务工人员离开城市,部分生产缺乏劳动力,会导致暂时性停滞,④正确。故选D。]
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4~5题。
注:箭头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
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动是北美三大移民流之一
B.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C.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是国际劳动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
D.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5.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多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4.B 5.D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向北美的国际劳动人口主要来自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据图可知国际劳动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贫穷区域流向富裕区域,故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经济较为落后的东欧。第5题,从图中箭头粗细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2019年铁路春运大数据显示,“反向春运”成为新热潮。“反向春运”指部分年轻人不回家乡过年,而是父母到子女工作的城市过年产生的“春运”现象(如下图)。据此回答6~8题。
6.“反向春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
①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改变 ②老年人收入不断地提高
③年轻人在大城市居有定所 ④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反向春运”给子女工作城市带来的影响是(  )
A.环境负担加重 B.加剧节假日用工荒
C.房租价格上涨 D.拉动春节旅游消费
8.针对“反向春运”,交通运输部门应(  )
A.加速水陆联运,优化资源配置
B.均衡配置运力,满足出行需求
C.加快高铁速度,缩短旅行时间
D.提高春运票价,调控旅客人数
6.A 7.D 8.B [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反向春运”是在过年期间年轻人不选择回乡探亲,而是将父母接到城里过年。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会受到城市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观念发生了转变,年轻人在大城市居有定所和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反向春运”提供了保障,①③④正确。中西部的老年人收入相对较低,“反向春运”的费用一般也是由子女承担。第7题,“反向春运”是人口流动的短期行为,不会造成城市负担加重以及环境的破坏,A错误。“反向春运”能够保证劳动者留在城市坚守岗位,缓解季节性缺工,保证各岗位正常运转,B错误。老人到城里过年对地租价格基本无影响,C错误。父母到子女工作城市过春节,子女正值假期,往往会陪父母到附近旅游,D正确。第8题,“反向春运”减少了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的运输压力,同时提高了从三、四线城市到一线城市的上座率,故其有利于铁路部门、航空部门等均衡配置运力,实现利润的增长,B正确。水运在客运中的使用较少,A错误。老年人到子女所在城市过年,对时间的要求不高,更关注的是价钱,C错误。提高春运票价不符合我国的民生要求,且春节前从三、四线城市到一线城市的上座率较低,D错误。]
9.读1850年以来美国本土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部和南部,其原因是什么?
(2)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类型是____________(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3)引起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多选)(  )
A.战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B.新资源的开发和新工业区的建立
C.环境质量的改善
D.环境难民的影响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和城市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老工业区对其的拉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美国19世纪中期以来,国内人口流动非常频繁,曾出现四次国内人口迁移的高潮。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东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推力因素(而西部和南部又开发了新资源、发展了新兴工业、阳光充足和空气清新等拉力因素),促使人口从东北部老工业区的“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20世纪70年代以后,老工业区又具备了城市环境改善和经济的重建等拉力因素,从而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答案] (1)东北部气温较低,被称为“冷冻地带”,阳光不够充足,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地价上涨等;而南部、西部被称为“阳光地带”,环境较好。
(2)国内人口迁移
(3)ABC (4)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
[等级过关练]
下图为百度地图记录下的2015年春运期间人口流动数量前五位的省份(直辖市)人口流动状况,五省市地域相邻省贡献了主要流动人口。据此,回答10~12题。
10.春节前后人口流动方向与图示相反的是(  )
A.安徽、河北、广西 B.湖南、江西、陕西
C.湖北、河南、宁夏 D.四川、河南、西藏
11.五省市净流入人口波峰、波谷出现时间不同的影响因素是(  )
A.来源地远近 B.交通通达度
C.职业构成 D.年龄结构
12.能有效降低五省市春运期间人口流动强度的措施是(  )
A.东部地区完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B.东部地区加快进行高速铁路建设
C.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节日旅游业
D.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
10.A 11.C 12.D [第10题,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春节期间,人口由图示省市移出进入相邻省区,据此选择与图示省市相邻的较为落后的省区即可(与北京相邻的河北,与江苏、上海、浙江相邻的安徽,与广东相邻的广西、湖南)。第11题,五省市净流入人口均来自周边地区,交通通达度相当;年龄结构不会对波峰、波谷出现时间造成影响;职业不同,要求不同,会影响到开工时间,进而影响到波峰、波谷的时间。第12题,东部地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已经相对完善;东部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会舒缓交通压力,但不会降低人口流动数量;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节日旅游业会拉动节日经济,但不会改变春运现状;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会缩小东中西的经济差距,从本源上减少人口流动规模。]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图。
材料二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下表为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与流动人口统计表。
人口普查次数
年龄构成(%)
流动人口数量(万人)
0~14岁
15~64岁
≥65岁
第五次
22.89
70.15
6.96
14 438
第六次
16.60
70.14
13.26
26 139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
(2)指出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第三位变为第一位的原因,并分析这种变化可能给广东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以及给流出地和流入地带来的问题。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第(2)题,广东省常住人口总量由2000年第三位变为2010年第一位,这是由于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大量人口迁入广东,给广东带来的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影响主要是为广东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是由于人口增多加重了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同时也带来社会治安问题。第(3)题,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大量人口流动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加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答案] (1)我国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性别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省区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2)原因:广东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迁入人口多。
有利影响: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速度,提高城市化水平。不利影响:加重交通、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社会治安问题。
(3)方向:由农村向城市、由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问题:给迁出地带来劳动力减少、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问题;给迁入地带来人地矛盾(环境、资源问题)加重、就业困难(失业率高)、社会治安差等问题。
课件61张PPT。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 人口容量不断增长缓慢 迅速 快速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出率 人均消耗量 良性循环 持续利用 持续发展 过度开发 人地关系 矿产资源 草原 沙漠 人口数量 相对性“人口爆炸”与环境的局限性人口合理容量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第三节 人口容量
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2.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最高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难点)3.掌握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和影响因素。(重点)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1)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
(2)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增长。
(3)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
二、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1)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
(2)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在逐渐增加。
2.解决途径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
3.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1)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在开发利用各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表现
原因
影响
矿产资源枯竭
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森林植被破坏
乱砍滥伐
草原退化
过度放牧
土地沙漠化
大面积开垦草原
大气、水环境恶化
工业生产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又可分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最高容量等。
(2)作用:是衡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资源环境承载力: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
3.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因素: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
(3)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1)人口自然增长就是人口数量增加。 (  )
(2)影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  )
(3)资源匮乏的地域或国家环境人口容量一定小。 (  )
(4)所有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因素和人口合理容量之间都呈现正相关。 (  )
(5)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
A.矿产资源丰富   B.科技发展水平高
C.气候条件优越 D.生活消费水平低
提示:(1)× 人口自然增长中的“增长”,仅指人口数量的变化,而不一定是数量的增多,也可以是零增长或负增长。
(2)× 人口的迁入和迁出是在地球范围内进行,不影响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
(3)×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也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因此,资源虽然匮乏,但在科技发展水平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的情况下,环境人口容量仍可能较大,如日本。
(4)× 人均资源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影响因素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
(5)B [科技发展水平高是日本单位面积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的主要原因。]
 “人口爆炸”与环境的局限性
结合下面的漫画探讨下列问题。
问题1 (人地协调观)为什么环境对人口的增长具有限制性?
提示: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对人口发展具有明显限制性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提示:对人口发展具有明显限制性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
问题3 (人地协调观)人类怎样才能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提示: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良性循环的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归纳总结]
1.资源环境的限制性
环境对人口增长的限制性主要是通过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表现出来。具体如下图所示:
2.几种资源的重要性及利用中的问题
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全给环境、资源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自身发展也是有害的。当前,土地、矿产、淡水、森林等重要资源在利用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下表所示:
资源
重要性
利用中的问题
土地
资源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
矿产
资源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水资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
森林
资源
具有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
1.湖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但其耕地面积只占全省总面积的15.2%。据此回答(1)~(2)题。
(1)影响湖南省可供养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面积    B.耕地资源
C.粮食产量 D.水资源
(2)解决湖南省环境人口压力大的可行措施有(  )
①控制人口数量 ②提高消费水平 ③合理迁移部分人口 ④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B (2)C [第(1)题,耕地资源是制约湖南省可供养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第(2)题,提高消费水平会增大湖南省环境人口压力。]
 人口合理容量
材料一 西藏自治区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2018年总人口仅为300多万,人口密度约为2.4人/平方千米,地广人稀特征十分明显。
材料二 截至2017年末,深圳常住人口1 252.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34.72万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 000万人。深圳是我国外来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也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
问题1 (人地协调观)分析材料,想一想,能否向西藏大规模移民?为什么?
提示:不能。西藏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环境承载力小,难以承受过多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环境一旦被破坏,难以恢复。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深圳市资源贫乏,目前已经严重超出了人口容量。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不对。资源虽是制约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容量还与其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如一个区域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外部资源多,也可大大提高其人口容量。
问题3 (区域认知)若人口规模超出了当地人口容量,西藏和深圳容易出现的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
提示:西藏主要是生态破坏,深圳主要是城市问题。
[归纳总结]
1.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等。
因素
相关性
影响
资源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资源越贫乏,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能够利用的区外资源越多,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生活和文化
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2.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性
一个地区的资源不断变化,是因为资源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3.人口最高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人口最高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框解
概念
强调点
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
大小
关系
某一地区:人口最高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共同点
由于制约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确定,因此两者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都具有相对确定性
4.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表解如下: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大小
关系
某一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由于制约的因素不确定,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造成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
2.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1)~(2)题。
地区
年生物量
(万吨)
可承载人
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1)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B (2)B [第(1)题,根据表中信息可知: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海、西藏这些地区的生物总量分别是105 100万吨、88 600万吨、10 000万吨,它们的承载力分别是23 000万人、22 000万人、1 000万人,因此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年生物总量,即自然资源。第(2)题,表格信息显示青藏地区可承载人口与最大可能人口密度都较小,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劣,环境脆弱。发挥当地太阳能资源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口容量
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害、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不能超出当地的人口容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 ②交通 ③科技 ④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新加坡地狭人稠,以下属于提高其人口容量有利因素的是(  )
①资源 ②科技发展水平 ③对外开放程度 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C (2)D [第(1)题,自然资源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首要因素,城市规模扩大,导致对土地、水资源过度利用。第(2)题,新加坡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不利于提高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高不利于提高人口容量。发达的科技和对外开放有利于提高人口容量。]
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越来越短。据此回答1~2题。
1.世界人口急剧膨胀,这说明了(  )
A.世界人口增长过快,地球将会出现“人口爆炸”
B.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C.人口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是相适应的
D.人口快速增长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必要的
2.近百年来,世界人口增长的曲线呈现(  )
A.“V”形    B.“S”形
C.“N”形 D.“J”形
1.A 2.D [第1题,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增长与环境不相适应。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会给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甚至破坏环境,导致资源枯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快速增长都会导致人口问题。第2题,由题干中“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时间越来越短”,可推知人口增长曲线斜率越来越大,即为“J”形。]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完成3~4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3.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亿~9亿 D.约14亿~15亿
4.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3.C 4.D [第3题,结合表格可以判断,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是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约8亿~9亿。第4题,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有关。国家人口政策可依据人口合理容量来制订。]
课时分层作业(三)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如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2.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1.A 2.B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地处热带,水热充足,生物生长范围广;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2题,草地开垦只是改变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故选B项。]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人口合理容量的变化和人口合理容量对实际人口数量的指导意义分别体现了人口合理容量的(  )
A.临界性、警戒性 B.警戒性、临界性
C.相对性、限制性 D.相对性、警戒性
4.甲处曲线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消费水平下降
3.D 4.B [第3题,图中人口合理容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加,这体现了人口合理容量具有相对性;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超过人口合理容量,该地区的资源环境将遭受灾难性的破坏,因而人口合理容量对该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具有警戒性。第4题,科技进步能增加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数量,并能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因而可大大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数量关系不大,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的消费水平会逐渐提高而不是下降。]
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能大致说明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关系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上海市消费水平高,而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大,其原因是(  )
A.热量、水资源丰富
B.位置优越,耕地面积广
C.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水平高
D.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
5.D 6.D [第5题,消费水平越高,每个人每天需要的资源量也就越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人口合理容量就越小。因此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④曲线符合题意。第6题,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上海市自然资源相对贫乏,消费水平高,但人口合理容量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高说明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地区的资源,提高本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7~8题。
“环境负担”公式:EB=P+A-T
P——人口
A——消费程度
T——创造财富的技术
EB——环境负担
7.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 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8.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解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7.C 8.C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近50年来,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减少而总人口数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减少,说明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第8题,由“环境负担”公式可知,减轻环境负担的途径应落实在技术方面,故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品种,增加农作物产量能有效减轻环境负担。]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 某地区未来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hm2
森林面积/hm2
淡水/m3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km2
耕地/km2
森林面积/km2
年径流总量/m3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淡水________。
(2)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第(2)题,由表1提供的未来人口合理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结合表2的资源总量计算可得,耕地资源供养的人口数量少,淡水资源供应的人口数量最多,故耕地为最大限制因素。第(3)题,淡水为最小限制因素,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但要注意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答案] (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等级过关练]
10.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C [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丙省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因此丙省的人口容量最小。]
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下图所示的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不同。据此,回答11~12题。
11.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个城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个城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个城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D 12.C [第11题,由题干知,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大致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第12题,人均用水总量小于人均水资源总量表示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图中①和④人均水资源总量大于人均用水总量。]
13.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
[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富集,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同时区域首府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这些都是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第(2)题,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
课件33张PPT。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章末小结与测评人口统计图的判读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方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①气候
②经济
③近海平原
④黑河—腾冲
⑤稠密
⑥稀疏
⑦经济发展
[学思心得]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常见人口统计图按照表述形式不同,大体可分为坐标图、结构图两大类,由于统计图的形式不同,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判读时一般采用以下步骤去判读:
①读图名→②读坐标、图例→③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④分析数据→⑤分析图形或数据反映的联系和规律→⑥分析反映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1.坐标类图
类型
例图
特点
判读技巧
柱状图
世界各大洲人口柱状图(2000年)
说明地理事物的绝对数量,适用于表示相互独立的地理事物的静态对比,用柱的长短或高低表示不同地理事物的差异
对照坐标轴分别判读每柱对应的数值,然后进行不同柱之间的数值对比,分析其存在的差异
曲线图或折线图
非洲人口增长折线图(1950~2000年)
表示地理事物在时间上或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能直观反映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变化趋势
判读时,主要根据线状统计符号的大体走向来分析统计对象量值随时间或空间的连续变化的规律,要特别注意曲线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明显的转折点
三角形统计图
中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2004年)
有三个坐标轴,组成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判读时应首先明确三边就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判读时可用“逆右顺左”四字口诀来进行,具体如下:三角坐标图数据沿逆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三条)向右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数据沿顺时针方向递增的,过点作平行于各底边向左的平行线,再读出数据
平面正方形坐标图
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图
反映某地区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根据图中四条曲线在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出生率的水平和变化,根据曲线在水平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死亡率的水平和变化,根据曲线沿虚线对角线垂直方向的位置变化可以判读各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水平和变化。①②曲线分别代表亚洲和非洲,两洲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高;③④曲线分别代表欧洲和北美洲,以发达国家为主,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口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最可能是 (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甲、丙、乙、丁 D.丁、乙、丙、甲
(2)甲地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是(  )
A.上学难 B.老龄化
C.民工荒 D.男女比例失调
(1)C (2)A [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越高,0~14岁的人口比重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人口呈金字塔型,年龄越小比重越大,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10岁以下的可达30%以上;乙地出生率小于40‰(38‰左右),死亡率也小于40‰(38‰左右),自然增长率在0‰左右;丙地0~14岁人口比重为20%,比甲地小;丁地为负增长。第(2)题,甲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过快会造成上学、就业压力大,人均资源少,医疗卫生事业与社会养老压力大等,A对;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慢会造成劳动力不足,B、C错;由甲地人口统计图可以看出男女比例基本平衡,D错。]
2.结构类图
类型
例图
特点
判读技巧
扇形图
世界各大洲平均净增长人口所占比例扇形图(1995~2000年)
反映某些地理事物局部与全部的比例关系,适用于表示某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
判读时,主要是通过比较图中各组成要素的百分比来分析地理事物的特点,判断其性质
饼状图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
由扇形统计图派生出来的三维图形,反映地理事物之间比例关系和绝对量
2.读美国人口结构图(含预测),回答(1)~(2)题。
(1)美国人口增长与中国人口增长相比显著的特点是(  )
A.自然增长率高 B.人口呈负增长
C.人口机械增长比重大 D.人口死亡率低
(2)美国人口构成的变化对美国的积极影响是(  )
A.交通通达性提高 B.文化多样化
C.劳动力数量减少 D.自由活动空间增大
(1)C (2)B [第(1)题,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且经济发达,其人口的增长中外来移民占有很大比重。第(2)题,外来移民对美国接受多种文化,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人口金字塔图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图)。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图甲   图乙  图丙
(3)析变化
正常变化:
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转变。
特殊变化:
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变小(如上图A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等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二是重大灾害等导致死亡率上升,三是人口的大量外迁;某年龄段人口比例突然增加(如上图B处)。其原因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男女比例的明显失调(如上图C处)。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钢铁、纺织等对职工性别有一定要求的工厂建设导致的。
3.下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2)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率方案(  )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1)D (2)B [第(1)题,比较a方案和c方案两图可知,a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小,而c方案少儿人口比重大,故D选项正确。第(2)题,分析三种生育率方案可知,a方案生育率太低,导致老年人口比重太大,老龄化问题严重,而c方案生育率较高,导致少儿人口比重较大,出现人口增长过快问题,b方案生育率使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合理,故该方案较合理。]
章末综合测评(一) 人口与地理环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读表,完成1~2题。
表1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经度
125.01°E
124.98°E
124.97°E
124.95°E
纬度
42.93°N
42.86°N
42.84°N
42.83°N
表2 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
年份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3年
指数
0.3 236
0.3 250
0.3 294
0.3 314
1.东北地区(  )
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
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
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
D.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超过15 km
2.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
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
1.C 2.D [第1题,读表1并分析可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中心在纬度上逐渐向南移动,在经度上逐渐向西移动,因此可以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由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越来越高,推断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人口重心指数越来越大,人口分布重心趋向西南,据此可推断东北地区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人口分布向不均衡态势发展;根据同一经线上两点纬度相隔1°的两点之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 km,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经线长,然后结合纬度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纬度距离,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可计算出人口重心移动距离不超过15 km。第2题,各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状况仅根据资料无法判断;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会使人口向东北地区移动,但是人口重心移动趋势向西南;主要原因是由于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吸引人口大量迁入,促使人口向西南迁移。]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4.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3.B 4.A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大的区域人口所占比重一般较大。第4题,K地区面积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较小,故应为长江三角洲。]
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5~6题。
5.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6.该国最可能位于(  )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5.C 6.B [第5题,读图可知,该国青壮年男性人口比重异常偏大,说明该国产业对男性劳动力需求大,从而导致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第6题,北美和西欧的老年人口比重大,南美洲青少年人口比重大,且三地的男女性别比较均衡;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青壮年男性劳动力,从而导致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
经济学家发现,夜生活持续时间越长,内容越丰富,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则越高。据滴滴出行的数据显示,我国22:00到第二天06:00出行占比最高的10个城市中有4个位于珠三角地区。据此完成7~8题。
7.珠三角地区夜间出行人数多的主要原因是(  )
A.老年人口多 B.流动人口少
C.上班时间长 D.年轻人口多
8.数据显示,深圳夜间年出行人数多于北京,是因为深圳(  )
A.冬季更温暖 B.食材不丰富
C.受港澳影响小 D.交通更便捷
7.D 8.A [第7题,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年轻人口多;夜间出行人数多的主要原因是年轻人口多,夜生活持续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外来流动人口多;上班时间长,夜生活时间少,不是夜间出行人多的原因。第8题,数据显示,深圳夜间年出行人数多于北京,是因为深圳冬季更温暖,温暖的气温不影响人们夜生活;深圳位于南方,食材丰富;受港澳影响大;交通没有明显差异。]
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为2.41亿人,比2017年减少了378万人,这是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连续第四年下降,但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明显。据此完成9~10题。
9.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B.部分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
C.极端自然灾害频发
D.地区间发展差距缩小
10.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明显带来的影响是(  )
A.城市人口增长率上升
B.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C.农村的留守问题得到解决
D.城市的公共服务需求减少
9.B 10.A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在2018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下降,但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明显,说明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减小的同时,城市化水平在提高,也就是部分流动人口已经转变为城市居民。 第10题,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是从乡村向城市流动,因此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城市等级不会因人口流动而发生改变,城市服务功能不会发生改变;我国人口流动导致农村的留守儿童出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公共服务需求增大。]
下图为我国春运期间各省区(不含港澳台地区)人口流出、流入首位流(单纯基于一省人口的总流出或总流入的强度)结构示意图,图中箭头的粗细代表流入和流出强度。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示反映出影响人口首位流指向的主要因素有(  )
①空间距离 ②交通方式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地形阻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图中甲、乙两省(区、市)分别是(  )
A.山西、青海 B.广东、安徽
C.云南、北京 D.山东、内蒙古
13.该图说明(  )
A.历史因素对人口流动首位流的影响最大
B.东北地区流入首位流地域分布最为复杂
C.河南流出人口流向浙江的最多
D.全国各省区流出首位流主要指向北京、天津、上海
11.C 12.B 13.C [第11题,图示反映流出首位流指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而且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影响人口首位流指向的主要因素有空间距离、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方式、地形阻隔不能从图中读出,实际上也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第12题,图中甲、乙两省分别是人口流入区、人口流出区,因此应分别对应经济发达与经济落后区域,结合各自流入地和流出地可判断答案。第13题,该图说明,经济因素对人口流动首位流的影响最大;东北地区流入首位流地域分布基本是周边地域或环渤海地区,并不复杂;河南流出人口流向浙江的最多;全国各省区流出首位流主要指向广东、上海、北京。]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如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4~15题。
1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15.该直辖市是(  )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14.C 15.D [第14题,该直辖市近十年来户籍人口数量多于常住人口数量,说明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A错。图中显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额缩小,常住人口增长快于户籍人口,说明当地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吸引了外来务工人口在本地就业,C对。根据图示信息,不能判断当地老年人口比例变化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B、D错误。第15题,由上题可知,该直辖市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多于迁入人口数量,因此应当位于我国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且该直辖市2016年的户籍人口大约是3 400万,可推断为重庆市,D对。北京市、天津市和上海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近十年来迁出人口数量少于迁入人口数量,且2016年三市的户籍人口均少于3 000万,A、B、C错。]
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地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如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按图推算,世界人口突破警戒值的时间大约在(  )
A.2025年 B.2050年
C.2075年 D.2125年
17.有关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相对越少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小
C.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
D.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大小无影响
16.B 17.C [第16题,读图可知,2050年的世界人口数约为100亿,人口突破警戒值。第17题,人口容量与资源呈正相关,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相对越多;科技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影响对资源的利用,故对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19.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18.C 19.C [第18题,依据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数值可判断①处大于450小于500,②处大于400小于450,③处大于100小于150,④处大于150小于200。第19题,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②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④地区因气候条件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较大。]
下表为山东省与青海省人口与面积数据统计表。读表完成20~21题。
省份
人口/×104人
面积/×104 km2
山东省
1990年
8 439
16
2012年
9 685
青海省
1990年
448
72
2012年
573
20.关于1990~2012年两省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山东省年人口增长速度大于青海省
B.青海省人口密度变化大于山东省
C.青海省年人口增长量大于山东省
D.山东省人口密度小于青海省
21.青海省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远低于山东省,最主要原因是该省(  )
A.交通不便 B.消费水平低
C.生态环境脆弱 D.资源贫乏
20.B 21.C [第20题,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可知,1990~2012年山东省人口增加了1 246万,增长速度为14.8%;青海省人口增长了125万,增长速度为27.9%,故A、C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大于青海省,D项错误。山东省人口密度变化小于青海省,B项正确。第21题,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环境脆弱是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低的最主要原因。]
读下图,回答22~23题。
22.图中a、b分别表示(  )
A.人口合理容量  人口最高容量
B.人口最高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C.人口最高容量  人口最高容量
D.人口最高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23.与图中b呈正相关的是(  )
①对外开放程度 ②资源数量 ③科技发展水平 ④地区消费水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A 23.B [第22题,人口最高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根据两个概念可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最高容量。结合示意图可判断a是人口合理容量,b是人口最高容量。第23题,影响人口最高容量的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地区消费水平越高,说明人均消费的资源越多,对一个地区而言,能供养的人口就越少,故地区消费水平与人口最高容量呈负相关;其他因素与人口最高容量呈正相关。]
下图示意某个时期宁夏部分县级行政区最高人口容量(单位:万人)。读图,回答24~25题。
24.影响图中宁夏各县级行政区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淡水资源
C.地形地势 D.科技水平
25.宁夏南部地区今后一段时间关于人口发展的正确做法是(  )
A.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增加人口密度,接纳宁夏北部地区的移民
C.垦荒拓耕,向宁夏东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D.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宁夏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24.B 25.D [第2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宁夏各县级行政区人口容量为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这与黄河流经宁夏的西北部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关。第25题,宁夏南部地区降水较少,且地表径流缺乏,因而今后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同时向水资源丰富的北部地区迁出部分人口。]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甲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
乙 世界人口纬度分布
丙 世界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
人口占洲总面积、总人口的比例
(1)分析图甲,从地形类型来看,世界上56%左右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1分)
(2)分析图乙,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最小的纬度带,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分析图丙,在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洲。(1分)
(4)综合分析,世界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________纬度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3分)
(5)这些地区成为人口聚集地,说明了其人口容量大,试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读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可知,世界上56%左右的人口分布于海拔200米以下。第(2)题,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可知,南极附近高纬度地区人口比重最少,是因为气候终年酷寒,自然条件恶劣。第(3)题,一定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30%的大洲中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第(4)题,结合前面题总结回答。第(5)题,结合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从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海拔200米以下(平原) (2)气候恶劣,终年酷寒 (3)南美 (4)低平 中低 沿海
(5)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于人口居住,因此人口容量大。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省份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4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4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 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城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第(3)题,此问为开放性问题,回答限制或不限制均可,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
[答案] (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28.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出现了世界特有的“农民工”现象。下图为我国省际人口流动规模统计图(港澳台资料暂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几月?为什么?(6分)
(2)目前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山西省和云南省,二地吸引人口流入的因素有何不同?(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曲线,新疆目前已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省际人口流入地区,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8~10月。流入新疆的农民工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时间在8~10月。第(2)题,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旅游资源丰富,随着旅游业、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答案] (1)时间:8~10月。原因: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棉花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采摘时间集中在8~10月。
(2)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吸引大量劳动力。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花卉种植和边境贸易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29.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城市人口容量应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总量相适应。有人根据上海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总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见下表)。随着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 301.91万人,超过估算的人口容量。
图1 2010年上海人口金字塔
图2 1990~2008年上海不同区域常住
人口平均增量(单位:万人/年)
上海市人口容量估算表(万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资源限制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经济发展限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综合常住人口容量
1 788.5~
1 870
1 841.5~
1 935
1 894.5~
2 000
(1)读图1,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并判断上海的人口年龄构成特征。(5分)
(2)随着城市的发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较大的变化。读图2,描述1990年至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区域的变化特征。(5分)
(3)结合影响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识,从水资源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5分)
[解析] 第(1)题,根据上海2010年人口金字塔图可知,0~14岁男性和女性人口比重相加,为8%左右;同理计算,人口15~64岁比重为82%左右;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0%左右。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即为人口老龄化,故上海人口老龄化严重。第(2)题,由“1990~2008年上海不同区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图”可知,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这一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反映上海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了郊区化阶段。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人口出现了人口增加。第(3)题,上海属于水质型缺水地区,制约了人口容量,所以就从改善水质等方面回答:开发新的水源地,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科技越发达,人口容量越大,上海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要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 (1)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7.6%~9.6%均可)、15~64岁人口所占比重约为82%(79.8%~82.8%均可)、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约为10%(9.6%~10.6%均可)。特征: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
(2)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区和边缘区人口减少,近郊和远郊人口大幅增加。随着上海旧城改造和环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区出现了人口增加。
(3)自然资源是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资源的影响最为明显。上海应开发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用水。科学技术水平越高,经济越发达,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应大力发展科技,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