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案(2课时,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案(2课时,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6 21:47:33

文档简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提炼关键句,感知文章结构美。
2.品味文中细节,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感受人物精神美。
课堂标题导入?
1、介绍臧克家及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幸运的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珠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臧克家和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二、听录音积累词语:
1. 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
2.重点词语的解释
投影1
地壳 qiào 仰之弥高 mí 兀兀穷年wù
校补 jiào 锲而不舍qiè 沥尽心血lì
赫然hè 炯炯目光jiǒng 群蚁排衙yá
函寄hán   目不窥园 kuī 迥乎不同jiǒng
衰微shuāi   警报迭起 dié 气冲斗牛dǒu
投影2
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
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
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
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
三、默读全文,初步感知人物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两者有何区别?这两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请你找出作者用来连缀主要内容的关键句 (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并说说这些句子的作用。
4.请你根据刚才所学画出本文的结构思维导图
小结: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关注其字词句段,更要有整体框架,反过来写作文也一样,先从整体考虑,再填充细节。接下来我们就由细节进入人物的品析。
四、探究人物:探究人物言行,学习优秀品质
讨论: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而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行一致,结合先生的所言所行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 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示范: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我从“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蚁群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这里可以看出。
预设:
闻一多是一个无畏无私的人,我从“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一动作和外貌的细节里可见。
总结:经由大家的探究和讨论,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学者, 一个有着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的革命斗士,一个具备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的值得我们学习的闻一多先生。
他是闻一多,“他”又不仅仅是闻一多。中国两千年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这样的人。“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他”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 他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课堂小结
臧克家有一首著名的诗《有的人》是用来纪念鲁迅先生的,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我们也可以改编用来纪念闻一多先生——
有的人做了,他并没有说。
有的人说了,他立刻去做。
课后作业
1.成语填空。
( )心贯注 目不( )园 ( )而不舍 ( )尽心血
一反( )往 ( )乎不同 群蚁排( ) ( )会神凝
2.这篇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他是诗人、 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4.文章开篇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 ”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叙述,意图何在?
6.用这次学到的写作结构图,尝试列写一篇《咱班——的人》的提纲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学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感知文章裁剪美。
2.通过品词析句,深入感受人物精神品质,体会语言诗意美。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中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文章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作为卓越的学者和大勇的革命烈士在“说”和“做”上所表现出来的刻苦严谨、无私无畏以及言行一致的高贵品质。这一节课,我们要沉入文本,通过品析选材、品味词句具体而深入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与品格。
品析选材,感知文章裁剪美
闻先生作为学者,著作等身,可以写的作品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总结:材料的选择,凸显人物,有取有舍,以少取胜。
2.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况?突出表现了什么?略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说明什么??
总结:材料的使用,围绕中心,根据事实,有繁有简。
?4.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请你用:不同的是______,相同的是_______句式来说
??教师小结:朱自清先生曾高度评价和赞扬闻一多先生,说他“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要想用一篇不足 2000 字的文章叙写闻一多先生的个性特点和精神品质,并非易事。诗人臧克家独具匠心,精心选择叙事角度,从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角度,选取其“说和做”的事迹,运用对比的手法,并作繁简处理,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鲜明地突出了其“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的美德和治学严谨、敢说敢做的个性,主旨鲜明。
品词析句,感知文章诗意美
闻一多先生是新月派诗人 ,是中国旧经典的研究学者。 本文作者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他同闻先生一样,也是一位酷爱古典诗词的诗人 。所以本文有不少语句精致凝练 、典雅庄重 ,读起来像诗一般,耐人寻味。
比较下列改句和原句的区别,谈谈你的看法。
1.对比品言,感知文章诗意美
第一组:
原句: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
改句:他从唐诗下手,专心埋头钻研,很少下楼,辛辛苦苦地一年忙到头,付出了自己全部精力。
预设:“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连用四个四字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感强,以饱满的激情赞美了闻一多先生“潜心贯注,心会神凝”的治学态度,让文章语言富有音韵美。
第二组:
原句: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越锲而不舍。
改句:他向上登攀,越来越有劲,往下钻研,毫不动摇。
预设:原句化用典故,有内涵,句式工整,音韵美,诗化语言赞美了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补充: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警报迭起 形势紧张
气冲斗牛 声震天地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零乱不堪 众物腾怨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总结:音韵美:四字短语,对仗整齐。
第三组:
原句: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改句: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找到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
预设:
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研究学问的目的是探索救国道路,药方是和下文的“望闻问切”照应。改句没有原句形象。
第四组:
原句: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改句:他专心进行研究,甚至很少下楼。
预设:“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能够强调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任何事情能使他分心。引用别人“何妨一下楼”的称谓有趣还能强调闻先生用心之专。而改句虽意思差不多,表达效果差远了。
第五组:
原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改句:每天他挑灯夜战,全力进行研究,成绩突出。
预设: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总结:修辞美:比喻引用,形象有趣。
2.品析人物时整理的细节描写:
⑴语言描写: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两句话表现了作为卓越的学者的闻一多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②“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表现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⑵肖像描写:“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表现闻一多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⑶细节描写:“一个又一个的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
总结:形象美:细节描写,人物突显。
3.整合全文有“说”和“做”的段落
总结:建筑美:回环反复,整散有序。
教师总结:
诗意语言有四美——
音韵美:四字短语,对仗整齐。
形象美:细节描写,人物突显。
修辞美:比喻引用,形象有趣。
建筑美:回环反复,整散有序。
三、变形小诗,提升表达力量美
文章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变形成一首小诗:
如第16小节可变形为: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请大家集体朗读这首小诗,体会语言的铿将有力和作者对闻一多的高度赞美。
学生活动:
选段,改编,润饰,朗诵,请你用这种方式为六件小事“变形”。
老师改编作品:
诗兴不作
研志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唐诗杂论》是做了再说的印证
十年艰辛
《楚辞校补》赫然而出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古典新义》是做了不说的华章
争取民主的战士,
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起先小声说,
后来大声喊,
说得痛快,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做得潇洒
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学者、诗人、革命者
他是——
言的巨人
行的高标
总结:
在选材裁剪上有取有舍,有繁有简。
在人物刻画上有正有侧,有详有略。
在结构安排上有呼有应,有渡有结。
在语言运用上有诗有情,有整有散。
作业布置
1.请欣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的表达作用。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3.把上次作业的提纲修改,精选材料来反应人物的特点,尝试用诗化的语言写成一个小片段。
4.朱自清《一多画像》这样写道:“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课后请阅读闻一多先生《太阳吟》《红烛》《死水》《静夜》等诗歌集,做好一定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