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作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吸收作用“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3-28 19: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吸收作用”教学设计
夏琼(重庆垫江第二职业中学校408306)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此教学设计适用于北师大版本七年级生物上册。本课时内容位于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三节(吸收作用)。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和无机盐,植物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本节教材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本节内容与其他部分的生物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1)水分和无机盐是植物生活的必须营养物质,这与前面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一起,构成了绿色植物生活对物质和能量需要的全部内容,这对学生全面理解植物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利的。
(2)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直接参与光合作用。
(3)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散失水分是通过细胞吸水和失水来实现的,这些知识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相联系。
(4)本节内容中的观察根毛的活动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习了本节内容,有助于在学习本册第六章第二章时,掌握根毛的结构和功能。
(5)“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过程除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外,还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在高中生物(新人教版)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中,还要再次探究和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在高中学习和掌握“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理解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原理。
(6)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性实验,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第二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既是对前面探究活动的进一步提高,也为后面学生的其他独立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生活实践及小学的自然课中,已对“根的吸收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本节内容将从更深的理论层次来探讨“根的吸收作用”这个问题。
由于根是通过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而根毛细胞是植物细胞的一种。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而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且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七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先通过图片展示讲清“溶液”“浓度”的含义,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潜能。
此外,通过近一学期的学习、实践,同学们已学会和体验了探究性实验的一般科学方法和过程,因此,学生完全有能力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进行自主探究,设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
由于我校有多媒体教室,所以,这节课中有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实验展开,让学生从感性知识入手,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同时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升华。
三、〖设计思想〗
(1)本节课教学,我采用从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具体生理现象,如萝卜条放在请水里硬挺、胀大,而放在盐水里软缩,导入植物的吸收作用。
(2)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在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考、讨论、发疑和解惑的过程中,再辅以演示实验、幻灯片、flash动画和讨论等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活跃、有序地进行。
(3)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从而有助于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适当地诱导学生向所需了解的现象方面靠拢,教师适宜地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观察实验;学生讨论活动中,给予启迪、点拨,提问,并尽量扩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具体安排如下图: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说出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2) 理解并能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2.能力目标:
(1) 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分析,尝试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分析问题,锻炼并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培养科学探究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主探究,感受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创新精神,形成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学生布置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孝敬父母、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思想品质,同时,继承和发扬我国人民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
(3)影片《焦裕禄》片段的播放,则把学生带入与该课知识相关的特定历史背景中,不仅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盐碱地不宜种庄稼)中,而且使学生看到一个为改变环境(改良土壤、治风、治沙)、造福人民而鞠躬尽瘁的人民公仆形象,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焦裕禄精神”的教育
五、〖教学思考〗
1.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根毛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过程是这一节的教学重点。
  (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是这一节的难点。
因为: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学知识,而七年级的学生此时还不具备这些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且这部分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如何形象简明地使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故成为教学难点。
2.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1)通过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及多媒体课件的辅助,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从感性认识入手,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判别溶液质量分数大和小的生活体验,精心设计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后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六、〖课前准备〗
(1)实物材料用具:多种实验材料(如萝卜、马铃薯、胡萝卜、豆芽等)、食盐、白砂糖、清水、烧杯、量筒、天平及砝码,小菜板和菜刀(为了安全,可用现在市场上卖的,专门用于切片和切丝的工具代替,而且大小更加一致,有利于形成对照实验)。
(2)动画:演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flash动画、“溶液、浓度”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实验过程,进入情境。 演示实验(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导入植物的吸收作用。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原理 1.发现并提出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1.一至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感受两段萝卜条的软硬与大小,并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感受:清水中的萝卜条硬挺,盐水中的萝卜条软缩。2.讨论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的观察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提出:“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2.作出假设 “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根据实验推测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 1.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溶液”“浓度”的含义。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测,并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1.(4人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2.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3.设置对照实验。 1.提示:设计一个比演示实验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方案来。(比如:能不能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2.组织描述、纠正补充。3.提示学生注意设置对照实验。
4.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1.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实施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2.兴趣小组同学分发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 1.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仪器问题。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施实验方案。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当周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年度时,细胞吸水。当周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 1.小组代表汇报“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的现象、结果、得出的结论。2.不同的实验材料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由特殊性到普遍性顺利过渡。 1.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地描述。2.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上展示flash动画。(动画是用来揭示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及过程的动画。动画的介绍见后面附录)3.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三)课堂反馈, 随堂练习(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因为植物细胞吸水和吸水引起的?) 糖拌番茄、盐拌青菜、制作泡菜、萎蔫的青菜放回清水中会变硬等 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细胞失水和吸水的资料,动员大家将理论用于实践,帮助父母干活,同时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四)课堂延伸与拓展(结课) 根毛也是植物细胞,也会出现吸水和失水的现象。那根毛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呢?(下一课时解答) 观看影片《焦裕禄》片段。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盐碱地不宜种庄稼的原因。 课件展示影片《焦裕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分析盐碱地不宜种庄稼的原因。为下节课学习根毛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打下基础。
八、〖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就是根据这样的精神和要求来设计本节教学过程的。
1.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合理的,教学是成功的。
  (1) 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前,向学生提出“植物组织吸水是细胞吸水还是细胞间隙吸水”“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失水”等问题,引起学生争论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启发学生用实验取证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
(2)在引导探究之前先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弄清“溶液”和“浓度”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感到学生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尽管心里明白,但总是不知如何表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缺少“溶液”和“浓度”等相关的知识。Flash动画真正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从学生观看动画的表情,及回答问题的自信和肯定程度,我想他们能长久地记住这个动画和这部分知识。
(3)让学生在课前先观察简单的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对演示实验进行再设计,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且能使学生对实验目的更加明确,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最后《焦裕禄》影片片段的播放使学生看到了盐碱地不宜种庄稼的真实场景,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原因的积极性,为下一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使他们了解了一位不同时代的英雄和一种实在、可视、可学的高尚人格和工作精神。这样结课意味深长,让学生探究的热情能延续到下一课时。
3.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了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我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着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可以感受到,学生和我一样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完一堂课的。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迸发了创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他们的这一切也深深感染了我。在参与他们的活动中,我有很多的感受,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用液面和萝卜重量变化的具体数据来说明问题,可以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然而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使人无法解释的问题。从开始实施实验较短时间内,浓度越高萝卜细胞失去的水分就越多。然而,随着实验时间的推移,实验结果却出现了变化:有时候失水最多的是15%食盐水中的植物组织,其次是5%,失水最少的是30%食盐溶液中的植物组织。有时浸入5%食盐水中的植物组织失去的水分最多,其次是30%食盐水中的植物组织,失水最少的是15%浓度中的植物组织。是不是在称量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失误?于是,又做了一次实验,其结果还是一样。为什么会呈现这样一种规律呢?是不是实验放置的时间太长,浸入30%和15%食盐溶液中的萝卜细胞在短时间内死亡了,而5%食盐溶液中的植物细胞没有死亡,不断在失水,故失水最多。于是同学们在不同的实验时间观察,发现实验结果很有可能与我们的推测是一致的。同学们继续缩短实验时间,最后,实验成功了。放置10分钟内测量的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假设是一样的。超过了这个时间,则会出现细胞死亡的现象。而且,同学们通过做实验还发现:放在低浓度下失水的植物组织,放回清水中可以重新吸水而变得硬挺一些,而放入高浓度中的则不行。这也说明高浓度的溶液会导致细胞死亡而无法恢复。这也为以后在高中学习植物的“质壁分离与复原”打下了基础。
这样的实验研究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使教师发现了许多平时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
4.当然,这节教学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时效性差,主要表现为不认真思考,不积极发表见解,而是只作为旁观者聆听,自信心差,不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过分依赖其他同学。汇报过程中相互依赖,只把希望寄托在个别人身上。
在大班额教学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去关注那些弱势群体,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的问题。这也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九、〖附录(flash动画说明)〗 
动画的制作和演示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背景是液体环境和一个植物细胞。背景上有两个交互按钮,分别写着“细胞吸水”“细胞失水”,点击这两个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场景。 用卡通孩子的多少来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假设每个卡通孩子的力量是均等的。
当分析在浓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原理时,先让学生说出浓盐水和细胞液浓度的高低,然后点击“细胞失水”按钮,即出现这样的动画画面:植物细胞的大液泡中出现2个小孩,水溶液中出现6个小孩,他们正在拔河,绳子和细胞液中的2个小孩不断地向盐水的方向移动,它们移动的方向就代表了水流动的方向。此时,背景中的植物细胞逐渐缩小。
当分析在清水中植物细胞吸水水的原理时,点击“细胞吸水”按钮,出现与“细胞失水”相反的动画场景,背景中的植物细胞逐渐胀大。
  此动画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动态化,生动、活泼、有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从“萝卜条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变化”演示实验的观察、讨论引入植物的吸收作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和“小孩拔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1.发现并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分析,巩固学生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理解。
课堂反馈
播放“焦裕禄”影片的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盐碱地不适合栽种庄稼?将探究过程延续到下一课时。
课堂延伸与拓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