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
信息
课题课时
《司马光》一课时
授课类型
单篇课文
学校名称
教学班级
时间地点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学 习
内 容
分 析
本文是部编版第五册第五组的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 情
现 状
分 析
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重 点
难 点
预 设
1.教学重点: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读懂句子,并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司马光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
学 习
目 标
设 定
1.朗读、背诵课文,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初步实现文言文的阅读,感受司马光的智者形象。
教学策略设计
媒 体
资 源
多媒体平台
方 式
方 法
1.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语文魅力。
2.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碰撞思维火花,共同理解文言文意思。
3.以文带文,拓展阅读。通过拓展阅读,多接触文言文,感受文言文文体的魅力。
教 学
结 构
流 程
《司马光》学习评价设计
【测评内容】
1.我会读课文。我会认真地把课文朗读三遍。自评:☆☆☆☆☆
2.我会读生字。请把课后田字格的生字标上拼音并组两个词语。
我觉得这一课最难写或最容易写错的生字是:
3.我会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说一说课文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用“?”标识出来。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画星的方式给自己的朗读进行评定。
2.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字疑惑。
【练习内容】
练习一:小组合作说一说《司马光》的课文意思。
练习二:拓展阅读。根据阅读方法,了解《孔融让梨》的大概意思。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 兄同食梨,融 独择 小者,父问故 ,融曰 ,儿年幼,当 取小者。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诸:众,许多。
② 融:指孔融。
③ 择:挑选。
④ 故:原因。
⑤ 曰:说。
⑥ 当:应当。
我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评价方式】
1.通过注释、小组讨论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2.通过小组汇报,即时对学生的回答及学生的倾听情况做出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
【测评内容】
1.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并阅读其他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评价方式】
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上台讲古代名人的小故事,以此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
《司马光》教学过程设计
【谈话激趣】
1.根据提示,猜一猜他是谁?(PPT逐题出示)
(1)他是一个男孩。
(2)他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就聪明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3)他七岁时,就能熟读《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讲述得清清楚楚。
(4)他长大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并著有《资治通鉴》。
(5)他小时候做了一件名满九州的事,他砸破水瓮救了自己的好朋友。
【揭示课题】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就要学习这位古代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请跟老师板书课题,指导写“司”字。
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而启发学生思维。
2.通过猜谜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司马光的特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0分钟)
1.出示竖版的文言文,指名试读。
2.出示课文,老师指导学生读准带注音的生字。
3.学生自由读文,拿起课本齐读全文。
4.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加快、加重语气)用动作感受持石击瓮。理解“持”的字义。
5.指导学生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大意。
6.学生齐读全文,分角色读全文(男、女)。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此我设计了各式各样的读:练读、指名读、范读、带读、师生接读、比赛读、齐读等,通过各式各样的读,让孩子把文言文读通了、读顺了、读出节奏感。每一次读有每一次的要求,循序渐进,最终达到本环节的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内容】 (15分钟)
1.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好全文,注意句子中的停顿,读通句子。
(竖式带标点版、去标点版、繁体字版、篆书版)
2.出示课文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试背全文。
(指名试背、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3.指名分享: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借助注释和老师的提示,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理解群儿戏于庭的“庭”是什么意思?(庭院)
(2)一儿登瓮的瓮,请问,是不是水缸?
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水缸和瓮的区别(水缸口大,水瓮口小,水缸壁厚,水瓮壁薄,所以司马光才能砸破)。
(3)众皆弃去的“皆”是什么意思?(全,都)
(4)水迸的“迸”呢?(涌出)
师小结: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看文章下面的注释。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比较“翁”和“缸”的区别,体会古人用字的严谨和司马光的机智过人。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看文章下面的注释。
【出示生字,听音练写】(5分钟)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师强调“庭”、“登”的笔顺。
2.打开本子,坐端正,听音书写:庭院、登山、跌倒、放弃、坚持。(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看大屏幕,不算作弊)。
3.对照大屏幕自查生字。
【设计意图】
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难点,利用放屏幕听写的方式巩固本课的生字,同时也给学习较慢的学生一个辅助的台阶。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3分钟)
1.你们喜欢司马光吗?喜欢他什么?
(喜欢。他机智,勇敢,冷静,乐于助人……)板书:机智,冷静
2.推荐学生阅读白话文版的《资治通鉴故事》。
【设计意图】
为了实现这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谈话,让孩子们了解司马光的品质,并学习这一种品质。
对比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不同,鼓励孩子博览群书。(2分钟)
(1)司马光得到了大家的夸赞,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原文的记载是这样的:(PPT出示一段白话文和文言文的片段)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后就为家里人讲学到的内容,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深刻含义。从那以后,他书不离手,认真阅读,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PPT出示,纯文言文的片段: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学生试读,师小结:这两段文字都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感兴趣的孩子可以找来读读,6千多字哦,全是文言文,你要是把它全读熟了,就相当于高中水平了。
【设计意图】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老师不只是指导孩子在课堂上习得知识,还应引导孩子在课外爱上语文,爱上阅读。通过这一环节,让孩子通过注释、查找工具书、请教他人的方法自学文言文并引导孩子进行拓展阅读。
【板书设计】:
司马光
持 沉着 冷静
《司马光》教学评价与反思
【优点与特色】
1.这一课《司马光》是很传统的课文,文中讲述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这篇课文一直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欢。教学本课时我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将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尽情地演。引领学生学会积累语文。在平时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习惯。文中有一个关联词“有的……有的……教学中我借机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时候能用上这组词语呢?学生们各抒己见。一个适时的点拨擦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了思维空间,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针对司马光在危急时刻机智救们学生件事我适时进行拓展。
2.回顾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评价生字书写指导不够充分,朗读训练指导不足,评价语言不够丰富,等等。这些都是我接下来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问题与建议】
1.比较“翁”和“缸”的区别时可以更深入、全面。
2.教师评价语言可以更丰富。
【优点与特色】
评课老师:黄艳萍
1.杜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够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设计紧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在教学设计中,能够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司马光智者的形象,巧妙地揭示了课文的寓意,让学生既能理解文本,又能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读写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评课老师:陈心琳
1.《司马光》是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比较通俗易懂,而且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大家都很熟悉。杜老师在教学时注重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在本次教学过程安排紧凑,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易错字的形、音。
2.能够指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通过比较“翁”和“缸”的区别,体会古人用字的严谨和司马光的机智过人。
【问题与建议】
1.适当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发挥学生积极性。
2.生字词指导环节可以更有针对性。
评课老师:吴华萍
杜老师的课紧扣课标,在课堂上以读为本,教给学生方法。
1.以读为主,熟读成诵。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童老师引入课文之后始终以读为主,读中解,读中品,最后熟读成诵,既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教给方法,学以致用。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童老师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看插图)。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们也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
【问题与建议】
1.学生朗读环节时间花费过长,导致后面的环节比较紧张。
2.在理解课文时,讲解有点零碎。
课件27张PPT。1.他是一个男孩子。——猜猜猜——猜猜猜1.他是一个男孩子。
2.他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就聪敏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猜猜猜1.他是一个男孩子。
2.他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就聪敏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3.七岁时,他能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
——猜猜猜1.他是一个男孩子。
2.他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就聪敏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3.七岁时,他能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
4.他长大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猜猜猜1.他是一个男孩子。
2.他受爸爸的影响,从小就聪敏好学,常常手不释卷。
3.七岁时,他能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讲述得清清楚楚。
4.他长大后成了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著有《资治通鉴》。
5.他小时候做了一件名满九州的事,他砸破水瓮救了自己的好朋友。
sī
24.司 马 光
司马光
sī wèng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diējiē qìchíbèngwèngdēngzhòngmò
司马光
sī wèng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diējiē qìchíbèngwèngdēngzhòngmò
司马光
sī wèng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diējiē qìchíbèngwèngdēngzhòngmò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
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wèngdiējiē qìchíbèngmò瓮缸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
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①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②[庭]庭院。
③[瓮]口小肚大的陶器。
④[足跌]失足。
⑤[皆]全,都。
⑥[迸]涌出。 司马光……wèngdiējiē qìchíbèngmò庭院登山放弃坚持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左氏 春秋》,非常喜爱,放学后就为家里人讲学到的内容,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深刻含义。从那以后,他书不离手,认真阅读,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shì)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lǐnshì?liǎowèi——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这是一篇文言文,相对其他课文来说,句式和词语的意思跟其他课文不同,有些语句理解起来有难度,文章内容简短,没有其他课文那样具体生动。《司马光》学习评价设计
【测评内容】
1.我会读课文。我会认真地把课文朗读三遍。自评:☆☆☆☆☆
2.我会读生字。请把课后田字格的生字标上拼音并组两个词语。
我觉得这一课最难写或最容易写错的生字是:
3.我会思考。请同学们根据注释说一说课文的意思,不懂的地方用“?”标识出来。
【评价方式】
1.通过自评画星的方式给自己的朗读进行评定。
2.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生字疑惑。
【练习内容】
练习一:小组合作说一说《司马光》的课文意思。
练习二:拓展阅读。根据阅读方法,了解《孔融让梨》的大概意思。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与诸 兄同食梨,融 独择 小者,父问故 ,融曰 ,儿年幼,当 取小者。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诸:众,许多。
② 融:指孔融。
③ 择:挑选。
④ 故:原因。
⑤ 曰:说。
⑥ 当:应当。
我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评价方式】
1.通过注释、小组讨论了解这篇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2.通过小组汇报,即时对学生的回答及学生的倾听情况做出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
【测评内容】
1.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查找并阅读其他古代名人的小故事。
【评价方式】
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上台讲古代名人的小故事,以此评价学生的阅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