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1.分析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
2.概述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3.探究 五代十国形成的实质和特点。
复习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 习
目 标
1.概述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的基本史实。
2. 列举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分析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3.探究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看待宋初政治制度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第一篇:国家稳定
北宋的建立及统一
北宋的建立
壹
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孟森《明清史讲义》
事件:
时间:
人物:
都城:
960 年
赵匡胤
陈桥兵变
开 封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朝代信息卡
北宋的统一
975
北宋统一的特点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
结果:消灭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注意:没有实现全国统一,出现多个政权并立的情况。
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 :“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的来历。
轶事链接
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因: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他自己本身也是通过兵变成了皇帝,从内心害怕自己身边的将领和地方官也会通过政变夺走他的帝位。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篇:国家发展
加强中央集权
(一)兵权
加强中央集权——军事
材料一: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根据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宋太祖在军事上的什么措施?
(2)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兵权
加强中央集权——军事
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2.统调分立;
3.更戍法。
目的: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
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副宰相们
宰相
我们一起帮你分担哦!
我真心不愿意!
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二)中央——相权
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二)地方——行政权
材料一:
北宋时期,要派一位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也。”
材料二:
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三五个人同时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根据材料回答:知州为什么不想当地有通判?
为防止地方知州权力过大,实行轮换;并设通判,以分知州权利。
根据材料一、二回答:两则材料反映什么历史信息,带来什么影响?
加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积贫”。
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②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某知州 某通判 某转运使
你来监督我,他来收财赋,我能干点啥呢?
加强中央集权——政治
(二)地方——行政权
加强中央集权——经济
(三)财权
材料:
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另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
请回答:
总结宋太祖在经济上的措施,思考这种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措施:地方只留必要支出,其余收归中央;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加强中央集权——文化
材料:
北宋时“状元等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空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政策?
(2)北宋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
(3)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政策:重文轻武。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 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加强中央集权——文化
材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神童诗》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宋朝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
(3)宋朝科举制发展有何影响?
客观推动科举制的发展;强化为当官而读书思想,具有局限性。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全国范围内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社会的文化素养提高,造就文治局面。
课堂小结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削弱相权;
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各地设通判。
加强皇权,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局面。
地方只留必要支出;
设置转运使。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定期换防;
文官掌握军政大权。
加强皇权;
防止将领发展势力。
削弱军队战斗力,
形成“积弱”局面。
重文轻武;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武将长期遭受打压,削弱军事战斗力。
积极影响:
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权都收归了中央,官员的权力比以往收到制衡和约束,武人干政的风险降低,士人受到普遍尊重。总之,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消极影响:
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宋代形成“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官俸和军费开支庞大。冗官、冗兵和冗费导致北宋形成“积贫”的局面。
北宋中央集权的影响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收回兵权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上:控制行政权、财权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抬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达标检测题
1.曾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手下将士黄袍加身拥立为帝的是( )
A.赵匡胤 B.李渊 C.刘邦 D.朱元璋
2.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地方上派文臣任州县长官 B.中央宰相不止一人
C.设立多重机构,相互制约 D.地方将领和驻军永不调换
3.北宋时,曾流传“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凯歌劳还,其荣亦不可及也”(将领即使领兵打仗获胜的荣誉也不及考上状元),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削弱节度使的权力 B.文武并重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4.材料 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
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
回答: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初在中央和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的主
要措施(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A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