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2.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件-2.1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7 19:0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普 通 高 中 课 程 标 准 实 验 教 科 书
历 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定

总和

反作用

反作用
生产工具
生产技术
生产对象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所有制)
产品如何分配(分配方式)
人在生产中的地位(阶级关系)
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改革的概念:
改革是统治者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一、认识改革的规律性
改革 革命
背景 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
力量 国家和政府 群众
方式 自上而下的和平的 自下而上的暴力的
根本目的 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结果 不彻底,保留残余 彻底
3.改革与革命的比较
总体把握 宏观在胸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背景
内容
影响

商鞅变法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
与秦国历史机遇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右图是连环图《三家分晋》封面图。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国瓜分的事件。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这一时期的秦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㈠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时期(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大动荡-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民族融和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
战国(前475—前221 )
总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制、分封制等)瓦解、封建制(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等)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这一时期的秦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机遇?
㈡表现:
1.经济上:

⑴表现: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技术日益进步
商业活跃,商业中心出现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经济基础变化)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⑵影响:
①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③引起政治领域的变革
㈡表现:
2.政治上:

内容: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奴隶主贵族制度→封建专制统治
世卿世禄→选贤任能、奖励军功
封邑制→俸禄制
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中央集权制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上层建筑变化)
途径:推行变法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包括国家政府机器、法律与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
㈡表现:
3.军事上:
4.文化上:
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动力。
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建立强化封建专制制度
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
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归纳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
根本原因
直接动力
(时代背景、必要性)
经济: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推广


改革
私田增多

生产力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变化
(新兴地主、自耕农)

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富国强兵
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政治:
军事:
思想:
经济基础
百家争鸣

法家学说顺应时代需求

理论依据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时代背景
上层建筑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的大变革、大动荡时期。
【学思之窗】“兵家和法家都重视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和战胜攻取有什么关系?”
(1)原因: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法家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兵家思想产生于战争实践。
(2)关系: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管仲
李悝
吴起
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奴隶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性 质
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
②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
③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
④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①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
②推行平籴法
③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初税亩
①发展农工商
②整顿、发展军备
③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内 容
吴起
李悝

管仲
人物
楚国
魏国
鲁国
齐国
国家
富国强兵
春秋
战国
目的
时期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率先强盛
成为强国
国家 主持者 时间 内容 作用
赵国 赵列侯 前408至前387年 选拔贤能者做官,并“节财俭用” 封建政权得以巩固
韩国 申不害 前335年 “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 诸侯不来侵伐
齐国 邹忌 前347年 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东方诸侯霸主
燕国 乐毅 前311至前279年 “与百姓同甘苦” 使燕国强盛起来

目的: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
内容:任用贤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增
强军事
性质: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
目的:建立、巩固地主阶级专政,完成统一
内容: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废除奴隶主
贵族特权,实现中央集权;
性质: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春秋各国改革:
战国各国改革: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1.都有扩大地盘、掠夺人口的目的;
2.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诸侯国数量,加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
3.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
不同点:1.争霸〞仅是奴隶主大国争霸的战争;兼并〞已具有封建兼并战争性质;
2.争霸〞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成长;兼并〞在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后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
【递进探究】
比较春秋改革和战国变法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1)不同:春秋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为争霸奠定基础特点是在维护旧制度前提下进行。战国变法的目的是建立、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特点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
(2)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合作探究二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蔡泽列传》
请回答:
(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

(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平籴法
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三

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夺取兼并战争胜利;
①经济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
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②阶级基础
③内在动力
自主探究
探究商鞅变法的起因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发展
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变法改革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
商鞅变法






3.这些改革家们是哪一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
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以法治国
法家
思想派别:
思想主张:
合作探究四







秦国面临怎样的外部形势?
诸侯兼并战争,其他国家变法图强
秦国会如何应对这一局势呢?
变法
合作探究五:秦国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什么秦国能够完成统一?
⑴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政治、经济、军事、思想)


⑵不利形势:
①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②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无根本改观。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时代背景)
阅读课文结合,前面所学内容,思考:秦国为什么会选择变法?
改革必然性
改革必要性
⑶有利条件:
君主权力集中
法家学说的传播
尚武风尚
⑷历史机遇:
晋国力量削弱
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

⑸主观因素:
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商鞅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三家分晋)
改革可能性

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秦孝公痛感: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纪》
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春秋战国 秦国 商鞅
新气象 何处去 受重用,立志变法


变法纷起 变法图强







时代的发展把商鞅推上了历史舞台

早年立志

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
热衷于法家学说
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初投魏国

建功立业的首选目标是魏国
得到公孙痤的赏识
没有被魏惠王重用
弃魏从秦

秦孝公求贤若渴
商鞅提出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得到秦国的重用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因守旧势力的攻击被处以车裂之刑
指导思想
宗旨
性质
范围
商 鞅 变 法
法家理论;
富国强兵;
地主阶级的改革;
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
1.废除井田,开阡陌

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国家实力
1、经济方面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奠定了中国从后两千多年对商业的抑制趋势,后期阻碍中国商业的发展
增强国家实力
提高生产积极性

3.统一秦国度量衡

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为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基础
利于统一赋税和俸禄
商鞅为什么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
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根源:自然经济的反映,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制。

为底层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
2、军事方面
2.废除世卿禄,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1.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吏

强化中央集权
3、政治方面
3.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加强统治。


2.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4、思想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
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户口税),加强秦国的集权统治。
措施 作用
经济 为田开阡陌封疆 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
统一度量衡 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
军事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
严格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制度 加强对底层民众的控制
政治 普遍推行郡县制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建立户籍制,制定连坐法 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
制定秦律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习俗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
商鞅之殇(牺牲的人)
——变法者的悲剧
2、为什么商鞅被杀死了,然而商鞅之法却不可不行?
1、为什么商鞅之人不可不除?
商鞅之法顺应时代潮流,使秦国富强
1)根本原因——利益,变法触犯了旧贵族利益
2)直接原因——失势,秦孝公去世,失去支持
二 变法之得
——商鞅变法的作用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材料一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这些规定有什么作用?
政治上
3)推行县制
1)建立严密的户籍
实行什伍连坐制
2) 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血缘宗法制
加强了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

集 权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变法的内容,并说明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二 变法之得
——商鞅变法的作用
一、商鞅之死
1、原因:
⑴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根本原因)
⑵秦孝公去世。(直接原因)
2、过程:
⑴公元前338年,秦惠王下令捕拿商鞅。
⑵商鞅在封邑起兵自卫,兵败被杀。
3、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说明变法本身是成功的)
探究: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法及太子,法不阿贵)
(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南门徙木)
(4)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政治保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谈谈你对商鞅之死的认识
(1)商鞅之死是其个人的悲剧,也是改革者的悲剧。
(2)改革充满阻力,有时会付出沉重代价,必须坚持下来,克服阻力。
(3)改革也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二、富国强兵的秦国(进步性)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农业生产发展,实力增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变法的局限性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分界限。
4、变法中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给后来的秦朝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探究商鞅变法的成功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时代要求一致,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符合了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
  (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主张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的原因
1.必然性: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3.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
①秦国面临的有利条件: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法家学说得到认同;民风质朴,尚武。
②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中原士人追求建功立业,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
③主观因素:秦孝公发愤图强,任用商鞅变法进行改革。
本课小结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相同点 背景
目的
不同点 内容
成效
阶级
探究一 比较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富国强兵
经济基础方面,未触及到上层建筑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方面进行,确立了封建制。
未改变社会性质
促使社会转型
奴隶主阶级
地主阶级
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不同。春秋时期,奴隶制仅仅开始瓦解;战国时,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已经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
社会的发展
铁器、牛耕的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各国展开变法
封建制度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秦孝公是秦始皇的五世祖。
孝公到始皇关系图:
秦孝公赢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赢稷(武王异母弟)→秦孝文王赢柱→秦庄襄王赢子楚→秦始皇赢政
1.春秋战国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最早提出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的是
A.管仲改革 B.李悝改革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
2.下列改革和变法运动,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是
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
B
A
3.“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A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新气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出现改革变法风潮
B.思想文化繁荣
C.铁器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C
5.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6.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D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