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31+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 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31+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6 15:47:05

文档简介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
一、提出学习要求
学习《从军行》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一、导入新课
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介绍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独立学习
二、探究新知
1.我会读。
?仞?岳
2.我会写。
?仞?岳?摩?遗?涕?巫
二、指导朗读,疏通诗句
1.自由朗读这两首诗,学生互相正音,教师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2.指名当小老师教写生字。注意“仞”字不要丢了点。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生字和词语的读写问题。
合作探究
三、探究思考
1.查资料,了解王昌龄《从军行》组诗的创作背景及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创作背景。
2.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3.借助注释理解《从军行》。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4.“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一句诗。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句中概括无遗。
5.借助注释理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迎凉:快要天亮。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五千万仞:指华山。
遗民:指在金统治区内的原宋朝老百姓。
三、熟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从军行》,读准节奏。
2.试着说说诗的大意,教师适时释疑。
3. 分享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默读几次。
(3)有疑问、不懂的地方用笔标注。
4.再读《从军行》,找出关键词,并说说理由。
(“终不还”)
5.理解“终不还”。
6.了解古诗背后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体会诗句要传达的情感。谁来分享一下王昌龄写这首诗前的一段经历?
7.“终不还”是誓言,谁终不还?为什么终不还?细细品读诗句,你就能找到答案。
四、精读古诗,体会诗情
1. 这是一首边塞诗,提到边塞,你想到了什么?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青海、长云、雪山)
2.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想象一下诗句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读第一、二句,感受边塞的广阔,与“孤城”形成对比,一个“暗”写出了戍边的寂寥,突出了戍边战士的孤寂与艰苦。
3.为何说“不破楼兰终不还”?
读后两句诗,发现古诗中的历史。(重点理解“黄沙”“百战”“穿”,感受战争之频繁与艰苦)
4.再读古诗,根据诗意想象诗中的历史:千里疆域,一座孤城,寂寥而孤独,戍边战士坚定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沙漫天,战事频繁,悲壮而艰苦,戍边战士坚定誓言——不破楼兰终不还。
5.有感情地朗读。
(1)这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这是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的写照。
(2)再读古诗,读出诗中蕴含的报国壮志。
五、回顾学法,学习新诗
1.交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里的历史,初探诗歌情感。
2.读诗题,找关键字。(“感”)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自学古诗,体会作者的感想、感受、感慨。
4.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感受作者对祖国河山的自豪感。
(2)从“遗民泪”和“又一年”感受诗人对朝廷的失望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5.作者最终带着满腔的遗憾离开人世,但是作者那忧国忧民的情怀,那对祖国无限的热爱,没有改变。出示《示儿》,补充历史背景。
6.齐读《示儿》。
紧扣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助于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走近诗人内心,诵出诗人情感,从文字表层读到了文字深层。
实践应用
四、随堂练习
结合插图和诗句,试着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
参考答案:
略。 
六、读写结合,深化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感悟古诗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2.改写诗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自学“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凉州词》,并与《从军行》作比较,感受边塞诗的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古诗中所提到的历史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七、课堂小结
回家再读古诗,试着把诗中的场景描述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 回顾:出示陆游的名句,说说作者想表达的心愿。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但悲不见九州同”,宋朝诗人陆游终其一生期盼统一,却在绝笔中依然以“但悲”表示对南宋王师的失望。
2.揭题:唐朝诗人杜甫,虽一生命运多舛,但在晚年看到了官军的威猛,听到了大快人心的收复失地的好消息。
3.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将陆游的“悲”与杜甫的“喜”形成对比,为理解诗题和诗情作铺垫。
合作探究
二、探究思考
1.读诗句。
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 圈画出古诗中的地名,并查阅资料,进行古今对比。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3.补充注释。
涕:眼泪。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的景色相伴。
4. 交流古诗中的历史,初探古诗表达的感情。
“喜”
5.理解古诗大意。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蓟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6.补充资料:“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7.对比阅读,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至德二载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4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和韵味)
2.指名4名同学读。(即读即评议,议后再读古诗)
3.提出质疑,相互释疑。
预设:诗中的地名。
4. 试着和同桌说说这首诗的大意,教师巡视指导解疑。
三、知诗背景,理解诗题
1.古诗中的历史探寻:安史之乱。
2.作者当时处境。
杜甫(712—770)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他曾写下一千四百多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这些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素有“诗史”的称号。公元763年的春天,这应该是杜甫一生中最难忘、最温暖的一个春天,杜甫即将结束漂泊的生活,返回日夜思念的故乡。
3.理解诗题:这个春天,杜甫终于不用再漂泊,是因为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是什么消息?
(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收复了叛军盘踞之地的喜讯)
齐读诗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四、品读古诗,读懂诗人心情
1.再读《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与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受有何不同。
(《闻官军河南河北》以“喜”为感情基调。找出诗眼“喜欲狂”)
2.默读古诗,画一画,你在哪些细节处读到了“喜”。
3.学生交流,观察归纳。(教师板书: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还乡)
4.想象诗人“喜欲狂”时做了那些事?你觉得哪个场景最能体现诗人的“喜”和“狂”?
(“漫卷诗书”“放歌”“纵酒”)
5.理解“涕”与“衣裳”古今用法的区别。
(“涕”,眼泪;“衣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
终于可以回故乡了,为何还哭得“涕泪满衣裳”?(七年颠沛流离,杜甫也经历过“遗民泪尽胡尘里”的痛苦,也会在“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期盼中失望,在失望中期盼,这无比艰辛的回忆涌上心头,喜极而泣)
6.一向沉稳又注重读书的杜甫,此时“漫卷诗书”,又是为何?(只为快点回家乡;归心似箭)
7.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你从哪些字眼感受到了“快”?(“即”“穿”“便”“向”)
8.比较阅读。
出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是否还记得孟郊和李白写诗的心情及诗中的历史故事?(李白被放逐的时候突然得到赦令,内心极为高兴;孟郊考取了进士,金榜题名,欣喜不已)
杜甫构想的回乡路一路畅通,而且一刻也不停留,可见他内心之喜,归心似箭。
9.再读诗,读出诗人之“喜”。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了前一节课的古诗教学,本节课,先让学生自学,设计有梯度的“四读”,在读中找诗眼,在读中知诗的大意,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将能突显诗眼的内容不断进行提炼或扩展,能对诗中表达的情感有更加充分、深刻的体会,又可以在比较中把握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对古诗的分析、鉴赏能力。
实践应用
三、课外延伸,品诗中味
1.课后熟读,再品古诗。
2.读到杜甫的其他古诗,从古诗中感受诗人的心情与情怀。
《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登高》等。
五、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1.出示《春望》,体会诗人情感。
(诗人看到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的感慨,思家之忧,发出国破之叹)
2.再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因“剑外忽闻收蓟北”而欣喜若狂。
3.比较阅读后,想一想:诗人杜甫的“喜”与“悲”都因何而生?
(诗人心系国事,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因官军收复失地而欣喜若狂,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六、课外延伸,品诗中味
1.课后熟读,再品古诗。
2.找找杜甫在不同时期写的诗,从古诗中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
进行主题阅读,以一篇带多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的诗词储备量,加深对杜甫的“爱国情怀”的理解。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七、课堂小结
回家再读古诗,试着背诵下来。
资料链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作背景
陆游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那份热爱。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宋朝首都汴州,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陷入敌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中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却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在苟延残喘的日子里不思进取,不思收复失地,继续过花天酒地的日子。尽管南宋君昏臣庸,但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和报国的赤子之心至死不渝。他在临终之际,留下一纸遗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教学反思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终身学习。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统编版教材诗词篇数增加,占了课文总数的30%,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高效地教学?本课进行同类别古诗整合教学,以一篇带多篇,采用比较阅读法,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首诗词放在一起,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学生更加充分、深刻地理解古诗,又可以看到不同诗的差别,把握特点,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提高鉴赏力。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在与老师、同伴的交流、切磋中,不断深入了解古诗中的历史,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课件31张PPT。9 古诗三首语文 统编版 五年级下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重点)
2.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难点)
4.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述。 (难点)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会写“仞”“岳”等字。(重点)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3.结合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难点)
4.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 (重点)导语导入出 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说说你对诗人王昌龄的了解。王昌龄
唐代诗人,其七绝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以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导语导入自学提示1.自由读。
多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2.准确读。
提示:“还”在这里是“回来”的意思,念作huán。
3.有节奏地读。
(1)学生尝试读出节奏
(2)师生合作练习读
(每行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老师读。然后交换读)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学习 整体通读 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从诗中读到哪些景物?
古诗学习古诗学习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古诗学习银光闪耀的祁连山(“雪山”指祁连山)古诗学习
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我们看到的青海和雪山与诗句中的画面有何不同?
(从“暗”读出环境恶劣;从“孤城”读出孤寂、忧伤。)
2.诗句中的画面,让你萌生了怎样的感受?
(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思念家乡。)
     带上感情读一读古诗学习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你似乎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黄沙”形象地点出了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作战时间长,战斗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尽管金甲被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古诗学习
2.你如何理解“终不还”?
(这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读着诗句,能想象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古诗学习 总结学法,举一反三
1.回顾古诗学法。
(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2.自学要求。
看过唐朝黄沙飞扬,边塞战事不断,感受到了战士保家卫国的坚定。接下来,我们再随着陆游的脚步,去听听生活在金统区中宋朝百姓的心声。请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自学提示。
解诗题
知诗人
读诗句
明诗意
悟诗情
2.相互交流,质疑解惑。古诗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古诗朗读
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作一仞。在诗中形容很高。
岳:指西岳华山。
摩:摩天,碰到天,形容很高。
生字书写 rèn yuè mó 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闷热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此篇为其二)。解诗题 再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结合背景说说题目的意思。
(秋天的夜晚,天将要亮了,诗人出篱门,感到一阵凉风,由此生发出感悟)
解诗题 陆游
“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年少的时候就立下“马上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写了无数的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国家那份至死不渝的爱。
知诗人 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参考大意:三万里长的黄河向东奔腾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读诗句 明诗意“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
古代诗文中许多数字都是虚指,表示数量的多或少。
你还读过这样的诗句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读诗句 明诗意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在金兵战马地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中原的百姓们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何等凄凉啊!)读诗句 明诗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
(回顾背景: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60多年了,700多个月啊,2000多个日日夜夜呀!)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读诗句 明诗意 读陆游的《示儿》,说说南宋王师盼到没有?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悟诗情
面对昏沉不堪地南宋权贵,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悟诗情
课后自主学习《春望》《出塞》《题临安邸》《示儿》《满江红》等,理解诗人的情怀。拓展阅读课时作业类比阅读《从军行(其四)》和《凉州词》: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首诗在内容、写法、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都是边塞诗,都描写了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从军行》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艰苦的孤寂心情、担负保家卫国责任的自豪之情和战斗到底的决心。《凉州词》表达了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和视死如归的勇气,从“几人回”等词可以读出来。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课件25张PPT。9 古诗三首语文 统编版 五年级下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会认、会写课文生字。(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重点)
4.结合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述。(难点)
知背景
有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为“李杜”。大家认识他吗?(杜甫)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著名诗作?
谈话导入知背景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同学查阅过相关资料吗?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谈话导入解诗题

闻——听说(谁听说?—杜甫)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不同于今天的河南河北。谈话导入闻 官军 收 河南河北读诗句
要求:

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初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初读古诗古诗学习我能读:
蓟北 涕泪 衣裳 襄阳 巫峡
妻子(zǐ)(读轻声表示什么?)
我会记:
谁有好方法记住“巫”?
古诗学习知诗体常识:
古诗共八句,每句七字,为七言律诗。每两句成一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结合注释及诗背景,简要说说诗意。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书,全家欣喜若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古诗学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读诗句,想象画面。

2.为何“涕泪满衣裳”?古诗学习走进杜甫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古诗学习走近杜甫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战争的烽火已接连燃了三个月,我是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胜过万两黄金啊!我心绪烦愁,白发越搔越短,快要无法插住簪子了)
古诗学习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杜甫为何“涕泪满衣裳”?
(在破茅草屋的秋夜里,杜甫辗转难眠;在战火连续不断的日子里,杜甫苦盼家书;在战乱中,他乡飘零时杜甫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早日结束漂泊的生活,重返故乡,突然听到了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胜利喜讯──)
古诗学习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图文对照1.听闻喜讯,杜甫喜极而泣,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喜到什么程度了吗?
2.抑制不住内心欣喜的杜甫还做了哪些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图文对照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对照诗句勾画杜甫心中的还乡路线。
(2)从勾画出的路线,结合你的日常的地理知识,你有疑问吗?
图文对照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杜甫《恨别》
1.读这些诗句,你又有了什么发现?
(现实中,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从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
2.面对回乡之路,杜甫也和我们是一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古诗学习懂诗人
结合对杜甫的了解,想想杜甫只是在表达自己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故乡的喜吗?古诗学习1.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被人尊称为“诗圣”。透过他诗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2. 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堂小结课时作业一、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三句诗的意思。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课时作业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