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测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6 21: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要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  )
A.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忽略不计
B.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互惠互利
C.坚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不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D.大力开采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
2.世界最大的货物出口国是( )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中国
3.要实现区域内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  )
A.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对不利的地理条件不作考虑
B.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互惠互利
C.坚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更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D.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重工业,努力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4.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成为世界第几大经济体
A.一 B.二 C.三 D.四
5.我国在1978年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设立了经济特区。下列经济特区中位于福建的是
A.深圳 B.珠海 C.厦门 D.汕头
6.下列不属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的是
A.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 B.完成了无人和载人航天飞行
C.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D.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7.近年,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两国发展经济共有的社会条件是(  )
①劳动力丰富 ②矿产丰富 ③政策优惠 ④雨热同期的气候 ⑤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 D.②③④
8.我国地理差异显著.下列关于我国地理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南高北低,降水东多西少 B.农业西牧东耕、南稻北麦
C.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D.人口、城市、交通线东疏西密
9.下列内容,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是 (  )
A.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B.人均资源量大
C.人口分布均匀 D.经济发展平衡
10.“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重大战略。下列别称指我国的是( )
A.“世界工厂” B.“世界办公室” C.“世界加油站” D.“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1.中国的三大贸易伙伴是
A.日本、美国、欧盟 B.欧盟、美国、日本
C.美国、日本、欧盟 D.欧盟、日本、美国
12.读“我国各经济特区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为广东厦门,②为福建汕头 B.③为广东深圳,④为广西珠海
C.⑤为海南岛,⑥为上海浦东地区 D.⑥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13.构建节约型社会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下列做法与此相悖的是(  )
A.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B.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
C.应用现代科技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资源利用率
D.大力发展传统工业
14.下列关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代中国是一个强盛的国家
B.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中国已是发达国家
C.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同居世界前列
D.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15.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是(   )
A.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从“一穷二白”到“两弹一星”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再次加速,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融入了世界市场
C.进入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人地关系足够和谐,区域发展很平衡,海洋权益有良好保障,和发达国家已没有差距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靠近波斯湾出入口,我国与巴基斯坦拟合作修建瓜达尔港到喀什的中巴铁路,共建中巴经济走廊。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目前波斯湾的石油运往我国主要是通过
A.公路运输 B.海洋运输 C.铁路运输 D.内河航运
17.修建中巴铁路的意义有
①有利于加强中国同欧洲和美洲的联系与 合作 ②缩短中国到印度洋的运输距离,节省时间和运费 ③有利于保降我国的能源战略安全 ④促进中国西部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在中巴经济走廊进行交通建设,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
A.跨越众多河流 B.穿过沿海平原 C.穿越崇山峻岭 D.经过热带雨林

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了对从中国进口部分产品征收关税的总统备忘录;随后中国拟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新一轮中美贸易战的开启。

结合“中美贸易战领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9.从中美贸易战领域示意图可以看出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多为( )
A.水果 B.肉制品 C.工业制成品 D.原材料
20.中国虽然是农业生产大国,但依然从美国大量进口农产品,是因为( )
A.“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消费心理 B.美国农产品质量优
C.中国农产品需求量大 D.美国出口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
21.美国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主要是因为
①气候条件优越②耕地广阔,土壤肥沃③高度机械化和生产区域专门化④农业科技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2.下列不属于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是(  )
A.人口 B.资源 C.环境 D.教育
下表为“我国人口普查部分信息统计表”及漫画“鲸吞农田”,读图回答问题。

23.漫画“鲸吞农田”所反映的问题是( ? ? )
A.住房占用耕地 B.水资源枯竭 C.大气污染严重 D.全球气候变暖
24.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增长过慢 B.人口停止增长 C.人口增长过快 D.人口增长适当
25.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
①控制人口增长 ②跨流域调水 ③保护耕地 ④垃圾分类处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是(  )
A.中国国家战略“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B.改革开放后经济再次加速,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开放格局,融入世界市场
C.进入21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D.人地关系和谐,区域发展平衡,海洋权益保障良好,和发达国家已无差距
27.不属于我国资源调配工程的是( )
A.西气东输 B.青藏铁路 C.西电东送 D.南水北调


二、解答题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1)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__________。
(2)我国与中非各国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__________”。
(3)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在世界上是“负责任大国”的是(______)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B.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C.我国疆域辽阔,海陆位置优越 D我国维和部队用实际行动彰显大国风范
(4)为了逐步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战略。请任意列举其一:___________。
29.我国建设的四大工程,在促进西部大开发、资源大调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西气东输一线工程是把西部丰富的  输往东部沿海地区,其起点是  盆地的轮南,终点是  市,途中  次穿越黄河。
(2)南水北调工程是把  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缺水严重的   、   地区,其中东线工程是利用已有的  河道输水。?
(3)西电东送有三条线路,中线、南线主要把西部丰富的水电调往东部地区,西部水电丰富的原因是 ;?
东部能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
(4)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在青藏线上运行的旅客列车内开设氧吧或备有氧气瓶等设备,并提高行车速度,减少列车在高原上停留的时间,原因是 。?
(5)四大工程中,对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积极影响的是 、 。它们对上海的积极影响是 。
30.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十分突出.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越________,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读图a,我国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是________.为了逐步缩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正大力实施________大开发、促进________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江西属于图a中的________地区.
(3)在发展道路上,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图b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短缺,图c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必须坚持走________发展的道路.
(4)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请你列举一条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



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C 6.B 7.C 8.D 9.A 10.A 11.B 12.C 13.D 14.C 15.D 16.B 17.D 18.C 19.C 20.C 21.D 22.D 23.A 24.C 25.C 26.D 27.B
28.中国 南南合作 D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交通运输建设(如:青藏铁路,跨海大桥);能源结构调整(如:西气东输):水利枢纽工程(如:三峡);综合治理(如:水土保持,防护林)等
29.(1)天然气 塔里木 上海 三 (2)长江 西北 华北 京杭运河 (3)地势高低不平,落差大,水流急 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4)青藏高原海拔高,缺氧 (5)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缓解上海能源供应紧张的情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
30.(1)日本 (2)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 ;中部 ;中部 (3)资源 ;环境污染 ;可持续 (4)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节能减排;人工造林;开发新能源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