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清贫 课件+教案 (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清贫 课件+教案 (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6 15:55: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清贫
一课时
环节 学案 教案 设计意图
直接导入 一、课堂导入 搜集方志敏的相关资料并与同学分享。 一、分享资料,解读“清贫” 1.板书课题。 2.解读“清贫”。 党的领袖们读了《清贫》,感慨良多,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毛泽东读《清贫》时感叹:“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邓小平读《清贫》后强调:“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那怎么教育青年?怎么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江泽民读《清贫》时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必须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样全党才能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持,才能充满活力。” 胡锦涛读《清贫》后批示:“我们纪念和学习方志敏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 3.初谈“清贫”:汉语中的“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语出唐代姚崇《冰壶诫》:“与其浊富,宁死清贫。”这里“清贫”是贫困而有节操的意思。 4.了解作者。 指名分享作者资料。 借助领袖谈《清贫》的资料,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为接下来理解文本作好铺垫。对作者的介绍,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更全面的认识。
独立学习 二、探究新知 1.预习。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2.认读生字词。 筹集?矜持不苟?被俘?金镯子威吓?裤裆?企望?彼此?汗褂山坞 3.理解词语意思。 矜持不苟?克己奉公?企望4.和同学交流对“清贫”的理解。 二、梳理课文,初探“清贫” 1.自由朗读课文,与同伴交流预习疑惑。 2.借助字典、课文注释对新词进行理解。 3.反馈学习情况,教师进行重点指导。 4.反复读文后,交流对“清贫”的理解。 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还学生独立阅读时间。将学习新词的任务交给学生,能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根据课文谈对“清贫”的理解,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学课文。
合作探究 三、探究思考 1.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方志敏同志非常清贫? 2.为什么方志敏同志如此清贫? 3.清贫的方志敏同志具有怎样的品质?参考答案: 1.略。 2.略。 3.略。 三、合作探究,感受“清贫”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引导学生自读“一个铜板也没有”和“传世宝”两件事。 2.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链接,理解并有感情地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1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从方志敏的语言(如:“哼!”)、两个士兵与方志敏在态度上的对比及士兵的侧面烘托等方面去体会。 本环节围绕导读中提出的框架问题,引发思考,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炼写法,融会贯通。
实践应用 四、随堂练习 读完课文,你认为方志敏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参考答案: 略。 四、回顾课文,提炼写法 讨论:作者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在事件的选择上:主要事件和补充事件相结合。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采用对比和侧面烘托相结合,使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 五、总结课文,弘扬“清贫” 前有林则徐,曾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达自己愿为国献身,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后有方志敏,坚守“清贫”,克己奉公,令人敬佩!而今,我们更需要保持清高淡泊的品质,洁白朴素的生活,如此才能战胜困难,共圆美好的中国梦。 通过本单元人文主题中的名言进行小结,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自我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我的问题是: 六、课堂小结 1.有人说方志敏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物质上清贫,精神上富有) 2.现在是和平盛世,人们还需要保持“清贫”的品质吗? (克己奉公、洁白朴素,这种难能可贵的“清贫观”,在现代社会同样需要)
资料链接
关于作者
方志敏,江西省弋阳人。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月,方志敏不幸被俘入狱。在狱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迫使敌人的审讯、诱降均告失败。他秘密给狱中同志传递条子,要他们“要准备坐牢,在监狱里要学习列宁同志的榜样,为党工作,坚持斗争,就是死也是光荣的。”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市英勇就义,时年36岁。
在狱中,方志敏同志不仅同敌人的威胁、引诱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且以顽强的革命毅力,以笔作枪。他在半年的时间内,抱病写下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清贫》《狱中记实》等文稿。这些文稿曾影响了许许多多志士仁人,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前仆后继,英勇奋战,也为我们党留下了一笔极其珍贵的革命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时,依据导读设计一组框架问题,围绕着“清贫”而谈,既帮助学生了解了文章的情节,又把思考的方向直指主题,引导学生体会“清贫”对现实生活的意义。这一组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学生对“清贫”的认识也是由浅到深的。由于学生对写作背景不了解,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小提示,如找一找方志敏的生平资料,了解烈士事迹以及他人对方志敏的评价等,有了这样的课前准备,这一堂课更能驾驭自如,学生也能够更轻松地对方志敏烈士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清贫”也会有新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18张PPT)
12* 清贫
语文 统编版 五年级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重点)
2.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用对话、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性格品质。(重点)
3.体会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难点)

方志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江西省弋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西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
1935年1月27日,他不幸被俘人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名著。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6岁。
导入新课

资料分享:

课前我们搜集了方志敏的资料以及小故事,从资料中,你体会到方志敏是怎样的人?

导入新课

回顾本单元课文中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运用到本课学习中。
(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知识迁移

1.默读课文。
2.生字词正音。
3.读导读部分,完成本课任务。
(1)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自主学习
1.研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关于方志敏的哪些信息?
(从事革命斗争时间长;经手款项达数百万,自己却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具备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2.在国民党的官僚政客们眼中,方志敏能做到“矜持不苟、克己奉公”吗?
文章品读

研读“趣事”,理解“清贫”
镜头一:如果你是导演,要拍出这出戏中的“趣”,你觉得谁的演技很重要?

(士兵的动作细节:搜—摸—捏—抢夺;拉木柄手榴弹时的恐吓和气急败坏;士兵的心理变化:一开始“满肚子热望”—期望—弓着背也一无所获时的“失望”)
深度阅读

研读“趣事”,理解“清贫”
镜头二:小导演们,主人公是方志敏,怎么花了大量时间拍了两个士兵呢?
(对比、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突出了方志敏的矜持不苟、克己奉公。)
深度阅读

研读“趣事”,理解“清贫”
镜头三:方志敏在这个过程中的表现,导演们注意到了吗?
(观察方志敏的神态和语言,感受人物品质)

深度阅读
研读“趣事”,理解“清贫”

镜头四:关于“传世宝”的补充故事,小导演们,你们会把它安排到你们的电影中吗?
(从方志敏保藏的“传世宝”中感悟“清贫”)

深度阅读
1.分角色演绎课文,把你对人物的理解用肢体动作和语言演绎出来。

2.再读第一自然段,你还会觉得方志敏的自我评价夸张吗?
深度阅读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清贫”的理解。
深度阅读
推荐阅读:
《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文集》
延伸阅读
12* 清贫

士兵 方志敏 搜—摸—捏—抢夺
满肚子热望—期望— 失望 矜持不苟 克己奉公(清贫)
板书设计

在括号里填带“望”的合适的词语。
1.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
2.另一个士兵一面说,一面弓着背将我的衣角裤裆过细地捏,总(企望)着有新的发现。
3.又在我躲藏地方的周围,低头注目搜寻了一番,也毫无所得。他们是多么(失望)啊!
课时作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