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6 17:4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实施
(1)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
(2)发展:1983年,基本普遍实行
(3)深入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4)结果: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材料一:农民说:土地归公社所有,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都是集中劳动,每天劳动后统一记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一天混一个杠,一个杠7分钱正好买三盒火柴,干一天活还不如抓一个母蛤蟆。
材料二:农民说: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改革的背景
说一说:这两段材料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造成当
时农村经济的落后?
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安徽凤阳县是一穷乡僻壤之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花鼓闻名全国。当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唱道:
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1
历史上的凤阳
改革前的凤阳“地多不打粮”?
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1978年12月18日晚,在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小岗生产队在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这一天,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之日。
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小岗村 旧貌
小岗村 新颜
支持安徽地方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
年份 人口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110口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15口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思考:以上数据说明小岗村改革效果如何?
安徽凤阳曾经流传的花鼓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于民间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为金凤凰。
——改革后民间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1)
水果生产基地
绿色蔬菜基地
花卉生产基地
茶叶生产基地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华西村是江苏省江阴市闻名全国的富裕村、文明村。搞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华西村的特色所在。
华西村从当初负债2.5万元起步,如今固定资产30亿元,拥有村办企业58家,2003年工业销售收入约达200亿元,农业只占工业的万分之一。2000多名村民,每户配备了小轿车,每家建起了400平米以上的别墅,年人均收入8000美元。最穷的村民家存款50多万元。
天下第一村——华西村
华 西 村 地 标
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1950-1952)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社
(1953) 私有制

公有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1958) 一大二公 挫伤积极性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 土地公有
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探究: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缺乏自主权。
“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这番话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生产经营局面?
原青岛
电冰箱厂
材料一
国有制企业—大家给国家干
股份制企业—大家给大家干
私有制企业—自己给自己干
三种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企业的经营责任感和积极性一样吗?
说明存在什么问题?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
不能激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材料二
企业经营不自主,
市场不管政府管,
赚不管,赔也不管。
这段材料反映的企业发展弊病是什么?
缺乏经营自主权,权责不明。
材料三
干与不干一个样,
干多干少一个样,
干好干坏一个样。
这反映了企业经营中的什么问题?
分配方式不能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
不改革行吗?????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
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
1984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刊登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主要内容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5.意义: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
业的活力
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企中型企业实行规范化的公司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以适应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首都钢铁公司
“二汽”集团生产的新型汽车
海尔的改革
二十多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11年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的大型家电第一品牌。2011年海尔在全球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为7.8%,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
海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
美国纽约海尔集团大厦
二十年来,海尔集团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

海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
1.物资匮乏
2.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1992年1月,小平南巡并发表谈话:“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一定要坚持,而且还要胆大一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式风云变幻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特征: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国家的有力宏观调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
2.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
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
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历史的回音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将改革进行到底
站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