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6 17:5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第二章 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路线
秦皇岛市抚宁县留守营学区张各庄初级中学 金颖
教学设计与反思:
物质运输的路线
创新整合点
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复习,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调动全体同学参与到学习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收集图片和视频,直观形象地展示血液在心脏血管之间循环的途径及意义、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分方法等知识,突破重难点;还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血液循环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分析
《物质运输的路线》是河北少儿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爱护心脏 确保运输》的第三节,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通过血液循环来完成的,本章的前两节密切围绕物质运输这一功能,从运输的载体、器官两方面进行介绍。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路线就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路线,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它又是后面学习呼吸、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本章内容起到了联系各部分知识的作用,而第三节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目前学生多半主动学习能力差,但都聪明好动,思维敏捷,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机会, 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合作探究来讨论、思考、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描述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环的意义。
 3.说出血液、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4.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根据本节的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能直观的把一些抽象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讨论法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发挥学生探究的潜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2.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找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
1.老师的准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有效地利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把血液循环以动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增强形象生动性。
2.学生的准备:复习心脏的结构,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名称及血液流动的方向。为循环途径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便于理解血液流动的方向。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初春季节,气候变化无常,很多同学都感冒了,上呼吸道感染了,为了快点好起来,就到医院输液治疗,向学生提出问题:药物是借助于什么什么的流动从我们的手部到达上呼吸道来发挥作用的呢?(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血液。)
?师:血液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携带有药物的血液从手部到达呼吸道经过了怎样的路线呢?也就是药物运输的路线是怎样的呢?引入这节课《物质运输的路线》的学习。(板书)
【设计意图】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冒了,打点滴”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这样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路线》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2.复习巩固 合作探究(首先向学生展示: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视频)
人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循环的动力都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大本营”;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向学生讲述,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出示心脏的结构图。带着学生以填图的形式回顾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
以抢答的形式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并共同总结
(1)你能识别心脏的四腔吗?哪个腔的壁最厚?? (2)心房的功能是接受(静脉)运输来的血液,并把血液挤进(心室),(心室)却又把血液压向肺部和所有心室壁肌肉比心房壁更发达。
(3)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部)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的血管。
(4)心脏的四个腔分别和什么血管相通? 利用下面的幻灯片带着学生说出我们体内血液的总体流向:想一想:你能说出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的流动顺序吗? 血液总是沿着“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循环流动。
【设计意图】血液的循环流动之所以能进行,之所以能沿一定的方向进行,都是与心脏的结构直接相关的,如果心脏的结构掌握了,血液循环的路线就会迎刃而解。在帮助学生复习心脏的结构的同时,总结出血液循环流动的总体路线,为学生学习体循环、肺循环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通过学生的抢答,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为课堂创设了自由良好的气氛,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并能在抢答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借助课件 掌握知识
先由学生结合视频,由学生小组合作写出两条血液循环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然后老师总结指出血液在心脏与全身各级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是体循环;血液在心脏和肺之间的循环是肺循环。
学生区分后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在何处?止点呢? (2)体循环和肺循环相比,那条途径更长?心脏的结构与之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3)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还是一先一后? 学生得出结论: (1)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 (2)体循环路线长。左心室壁最厚,收缩力强,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 。 (3)两心室同时收缩,所以体循环和肺循环进行。
教师及时总结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氧气和养料的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然后总结:
体循环长血变暗,肺循环短血变鲜,你来我往心交汇,物质运输不间断。这四句话总结了血液循环的组成和意义,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变化,及血液循环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使本节课的教学达到升华。
【设计意图】血液循环途径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在不知不觉中将难点突破。在对“左心室壁最厚,与体循环距离远相适应。”的思考中,培养学生逐渐树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血液的颜色发生变化的位置,为学习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血液循环的意义奠定基础。
观看之后,思考并讨论: 血液成分变化的部位分别在何处?
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完成此内容很容易,通过课件演示:教师及时总结血液循环的意义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和肺循环独立进行,在心脏处连通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保证了体内物质运输和交换,使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得以正常的进行。 这也正是血液循环的意义所在。 这时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动脉血和静脉血它们的特点,就是从颜色和含氧多少上来区别。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教学,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的学习,完成第三个知识目标学习。
血液、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血浆中的物质(如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通过管壁渗入到组织细胞的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绝大部分又回到毛细血管里,少部分组织液则进入毛细血管里,形成淋巴。而淋巴不能通过管壁进入组织液中。淋巴经各级淋巴管以及大小不等的淋巴结,最后汇入锁骨下静脉,进入血管循环,这个过程叫淋巴循环。
淋巴循环不仅可以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平衡,还有回收蛋白质和脂肪的作用。

4.小组活动 解决问题
(1)“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回答:这种说法不对,从概念上看,动脉血、静脉血的划分是从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颜色来区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称来划分的。从循环途径上可以看出,肺静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肺动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因此说“动脉中流动的是动脉血,经脉中流动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分别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动脉血、静脉血的概念,结合课件,通过老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努力就能够说出这个问题。)
肺循环把体循环带来的一部分代谢终产物运输到肺部,进而排出体外,并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回心脏。体循环把含氧多的动脉血运输到全身组织各处,并把全身组织处的静脉血运回心脏。
通过身边事:
1、人在打点滴(挂水)时,药物注射到人体的哪类血管中?
2、人在生病时吃药、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哪种疗效快?若跟踪检查,注射最先在心脏的哪个腔发现这种药物?
3、一同学下肢受伤后发炎,通过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进行治疗,试说出药物到达伤口炎症处所经过的途径。
最后解决引入的问题,做到有始有终。
【设计意图】这几个题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能为学生渗透学好生物的必要性。同时又巩固了本节的内容。
5.课堂小结 视频展示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以习题形式出现,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再让学生观看视频,来总结前三节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第三章前三节的内容,并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再让学生观看视频,帮助记忆所学内容,然后布置作业,完成本节的教学。
师:我国近几年来,患心血管疾病的人很多,它是我国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调查自己的家人、亲属和邻居等熟悉的人群,了解他们患哪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致病原因是什么?借助网络和书籍了解高血压病能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来参与教学,使一些常规课上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设立抢答,小组合作方法,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能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存在的不足是课堂安排心脏复习的时间有些长,在讲解血液循环路线时动态图片发生故障,导致不能正常运行,这在以后的教学之前一定要先试试,避免这样影响课堂教学。学生小组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但给学生创造的锻炼机会还不多,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的彻底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流程,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信息归纳能力。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最新成果资料,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示展现,力求科学、形象、创新,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和思维深度,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以后的教学中将更多的关注每位学生,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组织形式力求多样化,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