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
一、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对与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知识点兴趣大。学生通过学习,已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在设计眼球结构的教学时,关于眼球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边看图边学习。学生对成像原理的物理知识知之甚少,而视觉的形成却需要光学成像的知识作基础,而且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只需了解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发生折射、汇集一处形成物象。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被近视困扰,他们对近视的成因、预防和纠正的兴趣较大。之前学生掌握了透镜的成像原理,这为下来学习近视远视成因打下了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从饮食到习惯的形成有所进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第四章《合理用脑 高效学习》中的第一节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总结出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另外还有人类视觉上的限制。这四个板块之间相互衔接,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分为眼球壁和内容物。重点结构要求学生配合图掌握,其他教材没有的结构不必补充,以增加记忆负担。讲解视觉形成过程中要强调:晶状体的曲度由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进行调节,改变整个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的焦距;视网膜上感光细胞只是接受光的刺激,视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形成视觉是大脑皮层。近视的成因和远视的成因结合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和眼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就可以很快掌握了;近视远视的矫正要结合近视远视的成因,凸透镜能矫正远视眼,将光线先会聚再通过晶状体会聚一次;凹透镜矫正近视眼,将光线先发散再通过晶状体会聚。
三.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知道近视远视的矫正。
B.能力目标:学会根据文字描述制作模型,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观察眼球模型、观察同桌的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C.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意识和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四、教学难重点:
A.眼睛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B.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五、教学思路:
先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眼睛是重要的视觉器官。接下来学生边看图边
学习眼睛的结构,结构与功能如何相适应,视觉是如何形成的?
最后近视眼远视眼才是威胁人类健康生活的,它们的成因与矫正让学
生通过就很快掌握了。
六、教学策略:
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便于学生对眼球结构的掌握。
2、通过提问、启发和诱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小组合作交
流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认知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
与实践应用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
出示一张图片,小游戏 “大家来找茬”,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发言,看谁能找全。
师:同学们刚刚大家找两幅图片的不同之处主要靠我们的什么器官?
生:眼睛。
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眼睛和耳朵都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你知道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先让我们学习眼的有关知识。
(一)眼睛的结构
师:眼睛最重要的结构是眼球,眼球由两大部分组成,眼球壁和内容物,其中眼球壁分三层,分别叫做外膜、中膜、内膜。下面我们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负责“外膜”、“中膜”、“内膜”和“眼球内容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师:外膜的角膜是光线最先到达的地方,透明的:巩膜是坚固的保护眼球的外膜。中膜的睫状体是两条可以伸缩的肌肉,调节晶状体的曲度;虹膜就是眼球里褐色的环形,中间有一个孔叫做瞳孔,看你同桌的虹膜是什么颜色的?
生:棕色的。
师:是的。还有红色的虹膜呢,兔子的虹膜就是红色的。中间的孔叫做瞳孔,接下来观察同桌的瞳孔,我把教室的灯都关了,窗帘拉上后,其瞳孔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变小(变大)
[演示]:手电筒直射同学的眼睛,视频上可以看到瞳孔缩小了。
师归纳:光亮环境下瞳孔能减少进入眼睛的量,虹膜可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量。内膜主要的结构是视网膜,视网膜是视觉的成像部位。眼睛的附属结构同学们通过自学把它们补充在笔记本上。
[过渡]:眼睛的结构这么复杂,我们是怎么看到物体的呢?接下来学习视觉的形成。
(二)视觉的形成
[演示]:照相机成像原理
[类比]:让学生把眼球的结构和照相机成像实验中各部分部件进行类比,初步体会人眼的作用。
[课件]:用动画演示视觉的形成过程,并配以语言描述。物体的光线首先进入眼睛的角膜,依次分别是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内膜上还有视觉细胞,视觉细胞接收刺激,将这刺激经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在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形成视觉。所有感觉最终都是在大脑形成的。
[提问]: 1、人眼的折光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2、胶卷相当于人眼中的什么结构?
3、凸透镜相当于人眼中的什么结构?
师:1、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晶状体是重要的折光结构
2、视网膜。3、晶状体
[板书]: 进入眼睛的光线——经过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视网膜上成像——感光细胞接收刺激——沿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过渡]我们班有许多同学戴眼镜,那么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近视的成因及矫正
[课件演示]:近视眼和正常眼的结构、成像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比较。
[提问]: 1、近视眼和正常眼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2、近视眼和正常眼在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成像地方上有何不同?
[归纳]: 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做近视眼。
[提问]: 患了近视眼以后,往往要配戴眼镜,请同学猜想近视眼镜可能属于什么透镜?并说出理由。
[讨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
[归纳]:近视眼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来自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的前面,采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使光通过眼镜先发散,再通过晶状体会聚,使会聚点后移到视网膜上。
[课件演示]: 演示配戴近视眼镜的矫正光路图,并强调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 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课件演示]:远视眼和正常眼的结构、成像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进行比较。
[提问]: 1、远视眼和正常眼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2、远视眼和正常眼在对光线的折射程度、成像地方上有何不同?
[归纳]: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者晶状体的弹性小,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后方,因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做远视眼。这时候应该配戴什么镜呢?能将光线先会聚再会聚一次,就可以将焦点前移到视网膜上。
[生]:凸透镜
[归纳]:远视眼成因是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来自物体的光线聚集在视网膜的后面,采用凸透镜制成的眼镜,使光通过眼镜先会聚,再通过晶状体会聚,使会聚点前移到视网膜上。
[提问并讨论]:对照近视的成因、结果及矫正的方法,请学生讨论远视的成因、结果及矫正方法。
[列表比较]: 近视和远视的区别:
?
近视
远视
眼球前后径
过长
过短
晶状体
曲度过大
弹性小
像落在视网膜的何处
前方
后方
看不清何处物体
远处
近处
矫正办法
戴凸透镜
戴凹透镜
(五)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和课堂练习]:课前准备好的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同步练习本节课的题目
(六)板书
(1)
(2)
(3)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
眼球前后径过长;晶状体的曲度太大
矫正:凹透镜
(4)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
眼球前后径过短;晶状体失去弹性
矫正:凸透镜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情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及课标中本节课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加工和处理,效果较好。
1.整节课以两个探究为线索:
探究眼球的结构、设置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理解瞳孔的作用。通过两个探究的设置,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探究———瞳孔,通过手电筒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瞳孔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足之处是时间分配不太得当,开始时间有些宽松,后来时间比较紧张,今后教学中应当注意合理分配时间。难点突破的不是很好,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的视觉的形成,只是通过教师讲解,由于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学,我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去突破这个难点。还有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