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冀少儿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6 18:1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保健意识。
重 点:1、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功能。
2、消化的两种方式。
难 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试管 试管架 量筒 淀粉糊 唾液 清水 培养皿 解剖针 刀片 馒头 碘液 烧杯 温度计 铁架台 37℃左右的温水 榨汁杯 实验报告单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引言:我们每天吃的食物都到哪里去了?学生自由发言:胃、小肠、消化了等等。
二 消化系统
消化的定义: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
消化系统的组成(据图认识)
消化道: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
消化系统
消化腺: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
三 科学探究过程
情景导入:将馒头放在口腔中咀嚼,在咀嚼的过程中会产生唾液,通过舌的搅拌,使唾液与馒头充分混合,细细品尝,会感到越嚼越甜。这是为什么呢?分别体会:“细嚼慢咽”和“囫囵吞枣”的区别。
学生代表回答品尝后的体会。
2、提出问题:(1)什么原因使淀粉转变成甜味的糖?
(2)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食物的消化起什么作用?
3、做出假设:(1)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牙齿的咀嚼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学生依据做出的假设说出实验设计做需要的实验用具(1、2组说出第一组实验所需用具;3、4组说出第二组实验所需用具)
4、原实验用具的不足和创新:
(1)学生收集唾液,浪费时间。创新点:多酶片溶解清水代替唾液
(2)刀片切取馒头块成馒头渣不易溶解于唾液,即便充分震荡后实验效果也不太明显。
创新点:榨汁机把馒头块打成馒头糊(通过视频展示工作原理)
(3) 用刀片切取馒头块很不安全。
(4) 对37℃温水控制的很随意,不科学 。创新点:用铁架台悬挂温度计放在盛有温水的烧杯中测量水温37℃左右水浴加热更具科学性。
先请学生回答说出改进的方案和创新,教师在肯定并补充讲解。
(5)用淀粉糊代替馒头渣更容易和唾液淀粉酶接触分解,实验效果明显。
5、设计实验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各组根据实验用具进行讨论,并由1 2组代表说出第一组实验方案,3、4组代表说出第二组实验方案。教师再通过实验操作视频强调过程和细节。
各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进行实际操作,观察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最后由学生代表说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6、完成实验、得出结论
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解释原因
1号
2ml淀粉糊+2ml唾液
37℃左右
不变蓝
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
2号
2ml淀粉糊+2ml清水
37℃左右
变蓝
淀粉没有被消化分解
探究模拟牙齿的咀嚼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解释原因
1号
馒头块+清水+ 2ml唾液
37℃ 左右
部分变蓝
部分淀粉未被消化分解
2号
馒头糊+2ml唾液
37℃ 左右
不变蓝
淀粉被消化分解
7、实验原理:
化学消化—由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通过消化液中的消化酶,将食物中的蛋白
质和淀粉等结构复杂的不能被吸收的大分子,分解成结构简单、
易被吸收的小分子。
物理消化—通过消化道的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与消化液混合,
并不断地把食物向消化道的下端推送。

8、保护牙齿
四、继续探究
1、今天我们模拟了牙齿的咀嚼对食物的消化作用,那么除了牙齿的咀嚼属于物理性消化,生活中还有哪些物理性消化的形式?请学生通过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去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用具可以模拟其它物理消化的形式。
2口腔中含有唾液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淀粉酶可分解淀粉成麦芽糖,请大家思考:消化道的其它器官含有哪些消化液?其中的消化酶分别可消化哪些复杂的物质呢?
板书设计: 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消化——食物在消化道里被分解的过程
二、消化的方式: 唾液淀粉酶
化学消化:淀粉————————麦芽糖
37℃
物理消化: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
三 保护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