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二十一章《第三节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8单元第二十一章《第三节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7 08: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马雪能
电话
18393918492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
邮件
1224853611@qq.com
单位
玉门市赤金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昆虫的生殖与发育》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二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已经学习了昆虫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观察、分析、思考、理解家蚕完全变态发育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对蝗虫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图片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关于昆虫的相关知识,知道了昆虫这类生物的特征和其实种类。
2、?生殖和发育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在不同程度上有感性认识。?
3、?观察图片的经验丰富,对身边的生物学现象也有一些了解,但由于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它们深入观察的意识不强,所以归纳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要加强。?
4、?学生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过“丝绸之路”,能理解教材中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观察家蚕和蝗虫的发育,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3、知道昆虫发育中有蜕皮现象。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分析家蚕生殖发育过程的阶段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表达交流、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阅读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能力。
3、通过课外饲养家蚕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形成对昆虫的正确地认识。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PPT展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学习目标(课件呈现)。让学生有目的的去学习,不盲目。
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1、(PPT展示养蚕和缫丝及丝绸之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古人的智慧感到自豪。
2、通过视频(家蚕的发育过程视频)吸引学生,直观感知家蚕的发育过程,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画面,快速记忆家蚕发育的四个过程和更好的理解完全变态发育这一概念。
3、(PPT展示)总结家蚕的生殖与发育,通过前面的环节和自主讨论总结,很好的掌握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四、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1、(电子白板部分遮罩)使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蝗虫发育过程的图示上,高效学习。
2、(播放课件)学生通过填表,总结,更进一步认识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3、提出问题(1)灭蝗的最佳时期;(2)金蝉脱壳的原因。化课本知识为自己的。
五、(课件展示)小结与练习。再次巩固知识。
六、青春寄语。
总体上,本节课主要以课件为载体完成教学,课前制作课件;百度、谷歌搜索引擎,搜索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等。经过学生自己观察视频、思考、讨论、交流等一系列的自主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出知识。培养学生学会从事实中抽提出生物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了解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能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课件出示谜语(毛毛虫变蝴蝶)
看课件猜谜
PPT
讲授
学习目标展示
齐读目标,了解本节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PPT呈现
讲授(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我国的“养蚕缫丝”,丝绸之路讲授(课件展示)。
蚕的发育过程(播放视频)。
课件出示:思考与讨论。提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朝 李商隐)。从家蚕的发育过程来分析,这句诗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你能通过改其中两个字使之既有科学性,又不失艺术性吗?
和学生一起小结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津津有味的听讲,回顾丝绸之路。
观看视频。
思考并回答,填表。
和老师一起小结家蚕的生殖与发育。
PPT课件,视频,电子白板
讲授(蝗虫的生殖与发育)
蝗虫的发育过程(电子白板展示,部分遮罩)。
提出问题:
(1)比较蝗虫幼虫和成虫的差异?
(2)蝗虫的生长发育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3、总结蝗虫的发育过程,顺势提出(1)灭蝗的最佳时期;(2)金蝉脱壳的原因。
1、观看蝗虫的发育过程。
2、思考,讨论并作答。
3、和老师共同总结,并思考回答问题。
1、电子白板展示,部分遮罩。
2、PPT展示。
小结
出示表格和总结框架
填表,小结本节内容
PPT呈现
训练
出示课件
达标训练
PPT呈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课堂上,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注意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阅读等活动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视频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让学生获得有关昆生生殖发育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效果很好。
设计了一系列的讨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去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所提倡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我从猜谜“毛毛虫过河”开始本课教学。利用精美的图片,一下引入昆虫的变态发育,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熟悉的昆虫,陌生的发育,精心设计的导言,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从而导入新课。正是这样一个一举多得的良好开端,引领着本节课的顺序而高效进行。其次“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视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灵活性。
本节课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