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23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课件(23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6 17:40:02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时光如川 浪淘沙,
青史 留名多俊杰。①川:河流、流水 ; ②浪淘沙:大浪淘洗沙子;
③青史:史书 ; ④俊杰:才智出众的人。①②③④本单元语文要素:
1.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
2.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戎左边是“戈”,代表武器;右边是“甲”,代表防护用的盗甲,合在一起就是武器的总称。
“戎”也是军队的代称,如“投笔从戒”,指的是文人从军。读文言,方法有三:
①读准字音;②借助注释;③注意停连朗读课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李子只有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而且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 )取之,( ),信然。李子确实如此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想象补充,讲完整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想象补充,讲完整为什么就王戎知道此必苦李呢?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树在道边而( )子,此必甜李。言之有理 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思考:树在道旁而,此必甜李?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王戎
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竹林七贤
当时有七个文人常在竹林之下,饮宴游乐,创作文章,个个都是大学问家。而王戎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由刘义庆所撰写,也有称是由刘义庆所组织门客编写。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①魏明帝在宣武场上弄断老虎的爪牙,让百姓们来看。
②亦:也。 ③承间:趁机。
④辟易颠仆:惊慌逃躲,摔倒伏地。 ⑤岿然:安详沉静地①②③④⑤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___________。看_____________
________,诸儿___________,唯___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___________,此必___________。”取之,___________。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___________。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小古文,结合自己的联想,将它写成一篇故事。萌芽园·训练营:补充人物的动作补充人物的对话、提示语。萌芽园·训练营:树在道旁而,此必甜李?司马光砸缸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司马光砸缸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设计
学 习
内 容
分 析
本文讲述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年仅七岁善于思考、冷静推断的故事,表现了王戎的聪慧过人。课文虽然简短,但描写十分生动。课文中的注释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另外,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了因结满果子而低垂的李树枝,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李树多子折枝”的意思。这个故事也启发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学 情
现 状
分 析
学生在前几个学期陆续学习了几篇小古文,对小古文不陌生,能够借助拼音、注释理解故事内容。但学生转述句意时还不能说完整,以及联系上下文将故事留白进行补充,这在这篇小古文的学习中需要重点抓。
重 点
难 点
预 设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教学难点:
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形象。
学 习
目 标
设 定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过程设计

【 明确单元主题与目标 】
(一)明确单元人文主题
1.出示单元导语,及其注释:“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2.学生根据所出示的注释,来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
3.师小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都是历史传说故事中才智出众的人物。
(二)了解本单元语文要素
1.直接出示单元学习目标: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齐读)
2.

【回顾“小古文”,抓标题】
1.依次出示所学过的小古文:《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精卫填海》:
①回忆小古文的特点:言简意赅
②关注题目:直接告知故事的主要内容
出示本课题目《王戎不取道旁李》,引导学生说课题、解课题。
①读题,从人物、事件说题目,抓住主要情节。
②随文识字、字理识字:“戎”,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是一个会意字,“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十”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武器、军队的意思。
③理解“取”为摘的意思。
【设计意图】
1.回顾小古文,学生观察发现,小古文的标题与正文内容的联系。
2.解课题,应当学生抓课题把握故事主要情节整体。
【 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1.自读课文,做好标注。
①出示读文言的方法:读准字音、借助注释、注意停连
②请生读:个人读、齐读
③正音。重点指导“诸、折、竞、唯、曰”的读音。
2.倾听与模仿。
①教师示范朗读。生听读时,可以用笔画一画老师读书时停顿的地方。
②全体学生用适当的速度和正确停顿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
④师生合作读
3.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
1.对于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韵律是不太一样,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古文朗读的熏陶,让学生多听正确的读法,注意模仿,才能达到效果。
2.合作朗读课文,既锻炼了胆量,又能从别人那儿学到朗读的技巧,训练有梯度,朗读有提升。
3.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既可以对已学的方法进行复习又可以为理解全文的意思奠定基础。
【细读课文,走进文言故事】
借助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①请生刚才说到的几种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内容。
(能教师抓住每句中的难理解的词语。相机教学生字:尝、诸、竞、唯。)
②师相机指导:重要信息要讲完整;关键字词要讲清楚生;想象补充讲明白
③引导学生将故事连起来讲:
重要信息要讲完整;关键字词要讲清楚生;想象补充讲明白
2.根据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文中出现的“之”的指代。
①故事中也出现了3个之,你能快速找到它们把它圈出来,和同桌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讨论“之”的意思吗?
②师重点指导:那“人问之”换成你自己的话,你会怎么说?
③小结:“之”在不同的句子里所代表的意思也不相同呢!
【设计意图】
1.借助文言文中较常用的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较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着重解决“之”的指代这一难点,有扶有放,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2.随文识字既可以帮助识字字形,也可以借助注释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走进故事,认识王戎】
1.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2.提出疑问:
①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②王戎如何得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从故事中领悟道理,交流对王戎的感受
①生谈论:提取关键词
②师相机板书
③补充故事:《王戎观虎》
【设计意图】
1.学会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很多学生只能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进行复述,所以借助老师的提示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

【课堂小结与扩展】
1.回顾、背诵全文:
配乐背诵(师生合作填空式、自读填空式、看图式)
介绍“竹林七贤”及《世说新语》
布置课下任务:扩写《王戎不取道旁李》,加入对话和心理。
【设计意图】
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对全文的内容加深了印象,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介绍《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为学生开启了更多阅读的窗口。

1.朗读古文有法可循。学生初读后,谈感受,然后借助有难度的句子理解再读,老师给予帮助,发挥教师“导”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朗读困难迎刃而解,且训练有梯度,朗读有提升。
2.理解古文有法可依。古文语言凝练,难懂,学生理解困难大。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再次为学生支架,在相机学习中,总结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及古文的语言表达特点。
3.课外拓展有睛可点。以课文为依托,以人物为关键,白老师出示了文言文《王戎观虎》,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朗读,巩固了学法的运用,为学生了解王戎这个人物也有了更为丰富的资料,为学生开启了更多阅读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