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件+教案(共3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件+教案(共3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6 23:23:09

文档简介


单元主题 舐犊情深 教学时间 11月21日
教学内容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预习自读并借助工具书认识“励、版”等7个生字,在集体认读的过程中正确认读“糟糕、誊写、谨慎、极端”等词语。 2.通过预习以填空的形式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通过分角色朗读与小组合作探究能抓住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情感,完成学习任务,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4.在理解课文感情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对巴德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深入品读感悟,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不同评价的原因。 难点:体会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中饱含的爱;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巴德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读题质疑:【课件1】 1.《慈母情深》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父爱之舟》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他八九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妈妈和爸爸对这首诗的评价却截然不同。瞧,(出示课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课件2、3】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习贵在质疑,读了课题,你们发现了什么?【课件4】 (“精彩”和“槽糕”是一对反义词,“极了”和“透了”是一对近义词并加了双引号。) 4.你知道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吗? (这是引用文中的人物对话,“精彩极了”是母亲的语言,“糟糕透了”是父亲的语言,用文中人物的话作为课题,要加双引号。)板书:母亲、父亲。 5.总结:原来一篇文章可以引用人物语言,也可以使用反义词和近义词作为题目。【课件4】 6.指导再次读课题。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带着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来读一读课题呢?(指名读、齐读) 7.过渡:面对巴迪的同一首诗,他的父亲母亲为什么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落实目标1) 1.打开书84页,自读阅读提示,勾画学习目标。 2.出示本课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要求。【课件5】 3.让我们带着学习任务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过渡: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下面看看大家通过预习,对本课的生字词掌握得如何。 5.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课件6】,指导“开火车”认读后通过练习区分鼓励的“励”与厉害的“厉”。【课件7】 三、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脉络:(落实教学目标2) 1.过渡:谁能通过填空的方式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出示提示性填空:【课件8】 巴迪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长大后巴迪才明白这都是出自于父母对他的爱。 3.过渡:这位同学概括得既简练又全面。有谁发现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划分课文段落。 (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第一部分是第1—14自然段,第二部分是15—17自然段) 5.过渡:现在我们就跟着巴迪回到他七八岁时的童年时光。 四、精读感悟:(落实目标3) 1.出示学习单,小组合作完成完成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课件9】 提出学习要求【课件9】:先小组分角色朗读1-14自然段,再根据学习单中内容勾画出写我感受的句子,最后用关键词完成学习单的填写。 2.小组合作探究后,汇报:【课件10】 (1)母亲:(小组1汇报)【相机出示课件11、12】 ①总结:是出于对“我”的爱和鼓励,母亲对“我”的诗大加赞赏,文中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分别体现了人物的反应。板书1:鼓励。板书2: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②过渡:在“我”得意扬扬的同时,“我”更迫不及待地想要做什么?(将诗拿给父亲看。)来看看父亲的反应。【课件13】 ③相机指导理解“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课件14】 (分三句,突出巴德焦急的心理) (2)父亲:(小组2汇报)【相机出示课件15、16、17】 ①小结:表现父亲的反应时用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在描述“我”的表现时用了心理、神态、动作描写。板书:神态描写 (相机指导14自然段,结合书上的插图,想象在这样的场景中父母会争吵什么,进行表演)【课件18】 ②总结:【课件19】 a.师:通过对父亲的动作和语言的刻画,我们看到了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给了自己儿子的诗一个极端的否定评价。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评价?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吗?板书:批评。 b.理解:相比感性的母亲,父亲更理智,他的评价是针对儿子写的诗本身,其评价强调事实,所以父亲给巴迪的是一种鞭策的力量。 3.过渡:我们抓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句子进行品读,读着读着就逐渐走进了本文人物的内心世界。当时巴迪的心情很低落,并不能理解父亲,但他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课件20】 4.默读15-17自然段。【课件21】 (1)思考:几年后巴德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22】 理解“不得不承认”,感知慈母与严父同在。 (2)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德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课件23】 5.出示作者的作品介绍,感知他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鼓励与鞭策。【课件24、25】 6.师总结:巴德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他们不同的表达,但都蕴含着同样的爱。板书:爱 7.理解“两股风”。【课件26】 8.学生朗读对应的句子,感知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出示中心句,齐读中心句)【课件27】 五、升华情感:(落实目标4) 1.面对记者采访的场景,巴德会如何回答。【课件28】 记者:巴德先生,您今天有这样的成绩,一定离不开您的父母,您想说些什么? 巴德:在我的人生中,如果没有母亲的( ),我会( )。没有父亲的( ),我会( )。我越来越体会到( )。 同桌互相交流后指名说。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喜欢母亲这种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指名说)【课件29】 六、课堂小结:【课件30】 教师总结与赠言: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醒的舵手(正确看待父母与他人的评价)不因赞扬而得意,也不因批评而失意。 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父爱,在拐弯处》、《秋天的回忆》
作业 设计 A: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本文的写法,在接力日记中写一写自己曾经历过的爱的故事,以及你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 B:课外阅读《父爱,在拐弯处》、《秋天的回忆》
板书 设计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细节、场景 动作 母亲:鼓励  父亲:批评  语言 爱 心理 神态
反思 与 重建


(共31张PPT)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语文部编版 五年级上
赛罕区巨华小学
郭 波
新知导入
《慈母情深》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父爱之舟》描写了“我”与父亲逛庙会的场景,流露出父子之间的温情。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他八九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妈妈和爸爸对这首诗的评价却截然不同。
新知讲解

学贵质疑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反义词




近义词
总结学法:
原来一篇文章可以引用人物语言,也可以使用反义词和近义词作为题目。
学习任务

1.同一首诗,巴迪父母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

2.面对父母不同的评价,巴迪的感觉如何?

3.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我会认
誊写 腼腆 鼓励 慈祥 谨慎

出版 引入歧途 得意洋洋
练一练

在我面对困难失去信心的时候,她总是讲有意义的故事激( )我振作起来。

我的爸爸有时候严( ),有时候慈祥。


先讲作者( )妈妈的评价是( ) ;爸爸的评价是( );再讲作者几年后( )

先讲巴迪童年故事,从( )段~( )段
再将巴迪后来的认识,从( )段~( )段
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
精彩极了
糟糕透了
对父母评价的认识与理解
1
14
15
17
课文内容我知道:
问题交流
同一首诗,巴迪父母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
学习要求:
1.小组合作学习。
2.分角色朗读第1—14自然段,根据学习单勾画有关语句。
3.抓住关键词完成学习单的填写
学习单
看法 理由 带给“我”的感受
母亲
父亲



精彩极了
母亲
语言神态动作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
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问题交流
得意焦急



巴迪
神态
心理
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我有点迫不及待,想
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问题交流
想得赞赏


巴迪
心理动作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问题交流
问题交流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
分3句。
焦急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糟糕透了
父亲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语言动作
问题交流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失望难过
巴迪
动作神态
问题交流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巴迪
伤心欲绝
动作
问题交流
学以致用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
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想一想:父母还会吵些什么呢?
讨论:巴迪的父母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看法。
“精彩极了”是从感性的角度出发,母亲认为,孩子还小,能写诗就不容易,应该鼓励。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诗本身的评价,是出于理性的。父亲并不因为是巴迪写的诗就开口赞扬,他更看重诗歌本身的质量。父亲严厉的批评,是想对巴迪进行必要的提醒,希望他不骄傲。
问题交流
问题交流
当时巴迪的心情很低落,并不能理解父亲,但他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默读第15—17自然段,思考:巴迪长大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思考:


坚持写作
提高水平
承认父亲是对的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的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新写的短篇小说。“写的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父亲的批评,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问题交流


严厉的爱
鼓励的爱
感到幸运
……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问题交流
本人作者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所出版的作品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等。
作者: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催人奋进
保持清醒
问题交流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不骄傲也不自卑
问题交流
问题交流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中心句
采访活动:
记者:巴德先生,您今天有这样的成绩,一定离不开您的父母,您想说些什么?

巴德:在我的人生中,如果没有母亲的( ),我会( )。没有父亲的( ),我会( )。我越来越体会到( )。
说一说: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感受吗?(如果能加上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更好哦!)
   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醒
的舵手,不因赞扬而得意,也不因批
评而失意。
老师赠言:
课外拓展
1.《父爱,在拐弯处》
2.《秋天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