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章《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科五四学制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第二章《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7 09: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生物的变异》一课被列在《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一级主题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二级主题下。
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因此,我认为本节课应达成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究的实验”,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尤为侧重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并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和鲁教版介绍一些生物变异现象,引出对某一性状的研究实验,在此基础上,区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生物变异的原因,介绍人类利用遗传变异的事例。苏科版介绍变异的概念,变异的类型及原因,没有对某一性状研究实验,生物变异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介绍转基因技术的事例。
本节是鲁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八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第五节《生物的变异》第一课时。《生物的变异》包括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实验课,介绍变异现象,探究生物的一种变异现象的实验,引出变异的类型及原因。重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难点: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分析数据解释现象。第二课时是新授课,举例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应用。重难点:事例的原理分析。
三、学情分析www.renjiaoshe.com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学生对变异的现象很熟悉,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可能浓厚。学生很爱进行探究实验,但部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不够,自己制定探究计划有困难,针对这个问题,我按步骤设计了很多问题,学生回答出问题,探究计划也制定出来了。
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不够,得不出得出结论,对于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帮助分析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对变异的原因地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探究讨论,大部分学生能够弄清楚。但学生个体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本节的学习中我设置了实物、文字、图表、图片、音乐等多种素材相辅助,因此使认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生物变异的事例。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变异的原因。
五、教学资源
大、小花生种子若干,坐标图,直尺,一副三角板。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物的变异》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生物差异的资料。
七、教学方法
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师生讨论,教师讲解。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同学们欢迎来到生物学课堂,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身边的生物世界,你从中会看到哪些生物?播放视频。
大自然丰富多彩,不同种生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种生物也各有千秋,这都是因为生物变异的缘故。[板书课题: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
哪位同学回答生物变异的概念并举例。
总结:我们身边有很多生物变异的现象。变异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学生观看视频,在优美的音乐中观察生物。
学生回答并举例。
通过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以便温故而知新。
引导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过渡:现在我们用胶东特产--花生为例,来探究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
小组成员讨论找出花生样品的差异。选一个便于探究的差异,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为什么花生种子大小不同?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1)这是由于品种不同引起的。
(2)这是由于环境不同引起的。
小组内相互讨论,成员互相交流。
学生踊跃举手回答。
通过教师的问题引领,引导学生深入,加深对生物变异的认识。
制定探究计划
过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小组成员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材料:两个品种的花生、统计表、坐标图、笔、直尺、一副三角板。
制定计划:小组成员讨论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提示:
1.要获得准确的数值,如何取样?取多少?
2.测量种子的长轴,还是短轴?
3.选什么测量工具?
4.如何测量。如何读数?
引导学生分析,制定探究计划。
自主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尝试回答问题,自己不能完成的寻求同组其他成员帮助。
完成后抢答自学问题,并积极进行补充完善。
1.随机取样更能代表大多数种子的特点。取得数量越多结果越准确,但太多就会增加实验的难度和时间,所以建议取三十粒花生种子。
2.长轴更容易区分大花生、小花生。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测量方法并读数。
A学生:
把一块三角板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块三角板的一端夹住花生种子,读出种子长度17毫米。
B学生:
把一块三角板竖起来,一端对准0刻度线,另一块三角板竖起,夹住花生,读出种子长度16毫米。
C学生:
把花生种子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读出种子长度2.1厘米。
通过比较,明确:
用毫米作计量单位更准确。第三种测量方法误差太大,不够准确不宜采用,前两种方法可任选一种。
通过问题层层推进,使学生逐步把小组的探究计划制定出来,把困难的问题细化,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同学自己评判他们测量方法的优劣,培养了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优良品格打下基础。
实施探究计划
过渡:下面实施探究计划。
小组成员注意分工:成员一负责取材料,注意随机选取,(不同品种花生各30粒,注意测完一个品种,再取另一品种,不要弄混)。
成员二成员三负责测量花生种子长轴的长度,四舍五入,以毫米计。
成员四负责记录大花生、小花生数据,写“正”统计各长度种子的数量。全部测完后,根据所测数据绘制坐标图(或直方图),求取平均值。
种子统计表、坐标图(详见附后)
(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实施探究计划。
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合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学生出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完成以下思考题:
1.大花生种子长度在什么范围?小花生种子长度在什么范围?大花生种子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种子长度平均值是什么原因引成的?
2.大花生里面有种子长度较小的,小花生里面有种子长度较大的,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里,把小花生的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里,结果会怎样?这是什么引起的?
4.把大花生、小花生的种子都种到肥沃的土壤里,结果又会怎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吗?
学生代表出示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交流。
数据分析及结论:
1.小花生长度范围7~16毫米,大花生长度范围15~21毫米。大花生种子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种子长度平均值是由遗传物质不同引起的。
2.大花生中有种子长度较小的,小花生中有种子长度较大的,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通过比较和总结,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知识升华
变异根据原因的不同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是可遗传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不可遗传变异。
学以致用:【课件展示】
(1)不同品种的烟台苹果、脱袋前和脱袋后的苹果、有图案的苹果
(2)蒜黄和蒜苗
(3)李小璐和她的母亲的照片
学生回忆大小花生的实例,体会不可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
学生讲解,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加深学生对变异不同类型的认识,达到理解应用的层次。
在分析回答过程中,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讲说的良好习惯。
当堂训练
1.变异的概念:▁▁▁▁▁ 与子代之间,以及▁▁▁▁▁之间存在▁▁▁▁▁ 的现象,变异在自然界中是 ▁▁▁▁▁存在的。
2.可遗传的变异:由于 ▁▁▁▁▁的改变引起的,能够传递给后代。不遗传的变异:由 导致,没有 ▁▁▁▁▁的改变,不遗传给后代。使得生物群体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
3.下列变异是什么变异?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①一对同卵双胞胎兄弟,老大长期在野外工作,老二长期在室内工作,结果老大肤色黑,老二肤色白。
②身材高大的父母,其子女由于营养不良而个头长得矮小。
③高原地区生活的人比平原地区生活的人皮肤比较粗糙。
④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出一个白化病的儿子。
要求:快速准确作答。
答案:1.亲代 子代个体 普遍
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
①不可遗传变异 环境因素引起的
②不可遗传变异 环境因素引起的
③不可遗传变异 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可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做完后小组成员相互纠正,评选出今日的优胜组。
不会的题由学生给同学解释。
通过“比一比,赛一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答题速度和规范。
既锻炼了学生的讲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
小结
对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生物的变异就是我们从大自然中发现的,再为人类服务。希望我们同学继续从大自然中发现新事物,更好的为社会做贡献!
学生畅谈收获
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激励学生研究科学。
结束
呈现色彩纷呈的自然图片
板书设计:
附:学生用表
探究花生种子大小的实验
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两个品种花生、统计表、坐标图、笔、直尺、一副三角板
制定计划:小组成员讨论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1.要获得准确的数值,如何取样?取多少?
2.测量种子的长轴还是短轴?
3.选什么测量工具?
4.如何测量?如何读数?
提示:用坐标纸绘制曲线图,水平轴为种子的长度,纵轴为样品的个数,依据两数的相交点,连成曲线(测量结果也可以用直方图表示)。
大花生种子长度统计表(单位毫米)
长度
个数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写“正”统计
数值
小花生种子长度统计表(单位毫米)
长度
个数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以上
写“正”统计
数值
实验的相关讨论题:
1.大花生种子长度在什么范围?小花生种子长度在什么范围?大花生种子长度平均值大于小花生种子长度平均值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大花生里面有种子长度较小的,小花生里面有种子长度较大的,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里,把小花生的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里,结果会怎样?这是什么引起的?
4.把大花生、小花生的种子都种到肥沃的土壤里,结果又会怎样?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吗?
十、拓展作业
1.开展寻找《变异》摄影大赛:用手机或相机拍摄生物图片。
要求:照片清晰度好,构图合理,5-10张,要分别标注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在全班开展《爱家乡》活动,调查你喜爱的家乡特产的由来。
要求:写清特产的名称,什么时间,怎么产生的,给我的家乡带来了什么变化。如我爱吃的红富士苹果是在文革时期,由国光和红香蕉杂交培育出来的(遗传物质改变造成的)。
十一、探究活动评价表
课题
小组名
评价项目
分值
自评
组评
师评
制定计划(20分)
1.活动目的明确。
5分
2.小组内积极讨论,互听意见。
5分
3.展示内容丰富、手段多样。
5分
4.活动内容、方法步骤具体。
5分
活动过程(60分)
1.任务分工明确,小组分工合作。
15分
2.组内成员,尽力完成任务。
15分
3.小组活动记录详尽、真实。
15分
4.资料整理质量高、完整。
15分
成果(10分)
1.现场展示内容丰富、语言清晰条理。
5分
2.,知识总结到位,回答迅速规范。
5分
收获(10分)
1.说出活动的体验,发现不足之处。
5分
2.提出自我改进意见和对组员的希望。
5分
小组平均成绩
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