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知识点归纳(附单元试卷及答案)
第2章 折线统计图
【知识点归纳总结】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1.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
2.折线图特点: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以用来作股市的跌涨和统计气温.
3.作用:
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般用于两者之间比较,主要作用还是看两者之间的工作进度和增长.
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有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
4.区别:
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差最大的是多了一条线,和第二个单位,但仍然能看出他的上升趋势.
【经典例题】
例1:哥哥和弟弟周末分别骑车去森林动物园游玩,下面的图象表示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请根据哥哥、弟弟行程图填空.
①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②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
分析:此题是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可知,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观察统计图可得出弟弟行驶的路程为30千米,时间为3:40-2:00=100分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解决问题.
解:因为路程=速度×时间,
所以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
3:40-2:00=100(分钟),
30÷100=0.3(千米);
答: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
故答案为:正;0.3.
点评:此题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成正比例的意义.
2. 单式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
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折现统计图制作步骤:
(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2)画出横、纵轴:先画纵轴,后画横轴,横、纵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
(3)描点、连线: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
【经典例题】
例1:如图,电车从A站经过B站到达C站,然后返回.
去时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72千米.
分析:从统计图中可知电车从A站到达B站用了4分钟,并在B站休息了1分钟,从B站到达C站用了5分钟,所以电车从A站到达C站共行驶了4+5=9(分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从A站到C站的距离;电车在C站休息了3分钟,从第13分钟开始行驶到第19分钟返回A站,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解:48×(4+5)÷(19-13),
=48×9÷6,
=72(千米);
答:汽车从C站返回A站的速度是每小时行72千米.
故答案为:72.
点评: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和“速度=路程÷时间”即可作出解答.
【同步测试】
单元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龟兔赛跑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故事大意是:乌龟和兔子赛跑,兔子开始就领先了乌龟很多,兔子不耐烦了,就在路边睡了一觉,而乌龟一直往目的地奔跑,最终乌龟获得了胜利.下面能反映这个故事情节的图是( )
A. B.
C. D.
2.如图是小明每天上学走的路程统计图,那么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 )千米.
A.5 B.2.5 C.10
3.“龟兔赛跑”:领先的兔子看破着缓缓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了终点….用S1、S2分别表示乌龟和兔子所行的路程,下面图( )与故事情节相吻合.
A. B.
C. D.
4.如图是吴先生国庆节开车从深圳回老家F市的过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F市距离深圳640km
B.9:00﹣10:00车速最快
C.14:00﹣15:00行驶了60km
D.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20分钟
5.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特快车从乙地驶往甲地.快车的速度是100千米/小时,特快车的速度是150千米/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000千米,两车同时出发,则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两车之间的距离y(千米)与快车行驶时间(小时)之间的关系的是( )
A. B.
C. D.
6.如图是甲、乙两架航模飞机的飞行情况统计图,第( )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
A.20 B.25 C.30 D.35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看图填空:
(1)小华骑车从家去相距5千米的图书馆借书,从所给的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小华去图书馆路上停车 分,在图书馆借书用 分.
(2)从图书馆返回家中,速度是每小时 千米.
8.如图是一辆汽车与一列火车的行程图表,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 千米;
(2)火车停站时间是 分钟;
(3)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 千米;
(4)汽车比火车早到 分钟.
9.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它们距A地的距离S与行驶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甲车从B地返回的速度为 千米/小时,甲车行驶到距A地 千米时追上乙车.
10.小红从家去4km的图书馆看书,从统计图可以看出,她在图书馆看书用去 分,去时的速度是每时 km.
11.请你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校六年级(2)班去年数学期末考试成绩统计图,可惜被撕掉了一部分.已知:这个班数学期末考试的及格率为96%,成绩为优秀的人数占全班总人数的36%,成绩为良好的人数比成绩为优秀的人数多.
请你算一算:
(1)该班一共有 人参加了这次考试.
(2)其中成绩达到优秀的一共有 人.
(3)成绩为良好的有 人.
12.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去乙地,到达乙地后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又沿原路返回,(如图),汽车出发一小时后行了 千米,到达乙地的时间是 ,在乙地停留了 时,汽车回甲地的速度是 km/时.
三.判断题(共4小题)
13.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 (判断对错)
14.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 (判断对错)
15.折线统计图不能反映数量的多少. .(判断对错)
16.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判断对错)
四.应用题(共3小题)
17.小红(女)每年生日都测量身高,下图是她7~15岁的身高与全国同龄女生标准身高比较的统计图.
①小红的身高从多少岁到多少岁增长幅度最大?
②和同学说一说小红的身高与全国同龄女生标准身高比较的变化情况.
18.小刚骑车到离家6千米的一个公园游玩.根据折线图解答下列问题.
(1)小刚在公园玩了多长时间?
(2)如果一直骑车,不休息,他什么时候可以到达公园?
19.一个漏水的水龙头一天要浪费80kg水.(一个月按30天计算)
(1)请你根据计算完成下面的折线统计图.
(2)若100户家庭各有1个水龙头按这样的速度漏水,则这100户家庭一年要浪费多少吨水?
五.操作题(共2小题)
20.如图是王军和孙林1500米赛跑的路程示意图.
①王军跑完全程用了 分钟.
②王军跑到终点时,孙林再跑 分钟到达终点.
③王军和孙林的平均速度相差 米/分.
21.看统计图回答问题.
个月的结余最多.第二季度月平均支出 .
六.解答题(共2小题)
22.甲、乙两种品牌的服装月平均销售量统计图如下:
(1)根据统计图,你认为 品牌服装的销售量变化比较大.
(2)根据图中的数据,这两种品牌的服装 月份的平均销售量相差最大, 月份的平均销售量相差最小.
(3)六月份乙品牌的销售量是甲品牌的.
(4)甲乙两种品牌全年的平均销售量大约相差多少件?(在合适答案旁画“√”)
100□360□600□
23.如图图是小胖连续6次数学练习得分情况.
(1)小胖第6次数学练习得分是多少?
(2)小胖哪次数学练习得分与平均分最接近.
(3)有人认为小胖的数学成绩波动较大,你有什么想法?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由于乌龟有耐心,一直往目的地奔跑,可知表示乌龟赛跑的图象应该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且比兔子早到达终点;由于兔子没有耐心,一开始表示兔子的赛跑的图项应该是一条上升的直线,到中途睡了一觉,由于路程不改变,所以图象变为水平直线,睡了一觉起来再跑,图象又变为上升;据此分析可确定选A.
【解答】解:根据题意与分析可得:
表示乌龟赛跑的图象应该是一条一直上升的直线,且比兔子早到达终点;
表示兔子赛跑的图象应该是开始时是一条上升的直线,中途变为水平直线,然后又变为上升,且比乌龟晚到达终点;
所以,A图能反映这个故事情节.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如何观察折线统计图并从图中获取信息.
2.【分析】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然后在学校里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少,由此求解.
【解答】解: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
所以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5千米.
故选:A.
【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图中折线表示的含义,得出结论.
3.【分析】因为领先的兔子看着缓慢爬行的乌龟,骄傲起来,睡了一觉,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乌龟还是先到达终点,所以兔子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分为3个阶段,由此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根据题意:s1一直增加;s2有三个阶段,1、增加;2、睡了一觉,不变;3、当它醒来时,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增加;但乌龟还是先到达终点,即s1在s2的上方.
故选:D.
【点评】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函数图象与实际问题的关系,理解问题的过程,能够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知道函数值是增大还是减小,通过图象得到函数是随自变量的增大或减小的快慢.
4.【分析】由图可以看出:F市离深圳是640千米.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再通过比较即可确定哪个时段速度最快;开车4小时后休息的时间.
【解答】解:如图
各时间段行驶的路程、速度计算如下:
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
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
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
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
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
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
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
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
F市距离深圳640km,先项A正确
9:00﹣10:00车速最快,选项B正确
14:00﹣15:00行驶了60km,选项C正确
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1小时,选项D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拆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5.【分析】由题意可知:两车从开始到相遇,这段时间两车距迅速减小;相遇后向相反方向行驶,快画到乙地,特快到甲地,这段时间两车距迅速增加;特快到达甲地时,快车未到达乙地,这段时间两车距缓慢增大.根据“时间=路程÷速度”,用甲、乙两地的距离(1000千米)除以两个车的速度之和就是两车相遇的时间,在这个时间点上,两车的距离为0.据此即可进行选择.
【解答】解:两车从开始到相遇,这段时间两车距迅速减小
相遇后向相反方向行驶,快画到乙地,特快到甲地,这段时间两车距迅速增加
特快到达甲地时,快车未到达乙地,这段时间两车距缓慢增大
1000÷(100+150)
=1000÷250
=4(小时)
4小时后两车距离为0
综合以上情况,图象
符合条件.
故选:C.
【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拆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关键是抓住分析中所述的四个特征.
6.【分析】根据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甲、乙两架航模飞机在第30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相差27﹣8=19米,据此解答.
【解答】解:在第30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相差27﹣8=19(米),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填空题(共6小题)
7.【分析】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从家出发20分钟行走了1千米,停留20分钟后继续前进,经过20分钟又行驶4千米到达图书馆,在图书馆借书用了40分钟,然后用了20分钟返回到家.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解:(1)小华骑车从家去相距5千米的图书馆借书,从所给的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小华去图书馆路上停车20分,在图书馆借书用40分;
(2)20分=小时,5÷=5×3=15(千米/小时);
故答案为:20,40,15.
【点评】此题考查了利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行走时间和行走路程的关系,以及通过观察统计图得出行走时间与路程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8.【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知:汽车出发时的时间是7:55,行驶到15千米时的时间是8:20,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解答即可;
(2)用火车开出的时刻减去到站的时刻就是火车停站的时间;
(3)先求出火车停站后的时速,再减去汽车的时速即可;
(4)用火车到站的时刻减去汽车到站的时刻就是汽车比火车早到的时间.
【解答】解:(1)8:20﹣7:55=25分钟
15÷25=0.6(千米)
答: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0.6千米.
(2)8时10分﹣8时=10分钟
答:火车停站时间是10分钟.
(3)8时25分﹣8时10分=15(分钟)
(15﹣5)÷15=(千米)
﹣0.6=(千米)
答: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
(4)8时25分﹣8时20分=5分钟
答:汽车比火车早到5分钟
故答案为:0.6,10,,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的能力.
9.【分析】根据图象可知: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20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甲车返回用1.5小时,据此可以求出甲返回的速度,乙车用行完全程用3小时,由此可以求出乙车的速度,当甲车达到B地时,乙车离开B地1小时的路程,根据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追及的距离÷速度差,由此可以求出甲追上乙所用的时间,进而求出甲车行驶到距A地多少千米时追上乙车.据此解答.
【解答】解:A、B两地之间的路程是120千米,甲车返回用1.5小时,
甲返回的速度是:120÷1.5=80(千米/小时);
乙车的速度是:120÷3=40(千米/小时);
甲从B地返回追上乙用的时间:
40÷(80﹣40)
=40÷40
=1(小时);
也就是甲车离开B地80千米,那么距A地120﹣80=40千米.
答:甲车返回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甲车行驶到距A地40千米时追上乙车.
故答案为:80,40.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0.【分析】(1)由统计图的水平线的起止时间相减即可得到在图书馆看书的时间.
(2)运用路程4千米除以时间(30分钟=0.5小时)等于速度即可进行计算.
【解答】解:(1)在图书馆看书的时间:
100﹣30=70(分钟)
答:她在图书馆看书用去70分.
(2)去时的速度是:
4÷(30÷60)
=8(千米)
答:去时的速度是每时8km.
故答案为:70,8.
【点评】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即可作出解答.
11.【分析】(1)已知该班数学期末考试的及格率为96%,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96%),不及格的是2人,由此可以求出全班人数.
(2)成绩优秀的人数占全班的36%,根据一个数乘百分数的意义,用乘法求出“优秀”的人数;
(3)把“优秀”的人数看作单位“1”,那么成绩“良好”的人数相当于“优秀”的人数的(1+),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用乘法可以求出成绩“良好”的人数.
【解答】解:(1)2÷(1﹣96%)
=2÷0.04
=50(人);
答:该班一共有50人参加了这次考试.
(2)50×36%=18(人);
答:其中成绩达到优秀的一共有18人.
(3)18×(1+)
=18×
=22(人);
答:成绩良好的有22人.
故答案为:50,18,22.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利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解决百分数应用题问题能力.
12.【分析】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汽车出发1小时行驶了60千米,达到目的地的时间是9时,在乙地停留了1小时,求返回的速度,首先根据去时的速度 和时间求出路程,返回用了1小时,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据此列式解答.
【解答】解:140÷1=140(千米/小时),
答:汽车出发1小时行驶了60千米,达到目的地的时间是9时,在乙地停留了1小时,汽车回甲地的速度是每小时行驶120千米.
故答案为:60、9、1、140.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判断题(共4小题)
13.【分析】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由此依次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任何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都能分成多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但是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一定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评】明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所以原题说法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5.【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看出各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据此进行解答即可.
【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考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6.【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解答】解: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高低表示数量的多少,线的起伏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四.应用题(共3小题)
17.【分析】①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当表示小红的身高的折线最陡时,其年龄增长幅度最大(或者对每年的身高求差,也可得出身高的增长情况,然后进行比较,找到增长最快的年龄段).
②从整体看,小红的身高比全国同龄女生标准身高比较,小红的身高偏低.但是在她9岁的时候是最接近标准身高的.
(合理即可,无固定答案.)
【解答】解:①从8岁到9岁,表示小红身高的折线最陡,
所以,从8岁到9岁,小红的身高增长幅度最大.
②从整体看,小红的身高比全国同龄女生标准身高比较,小红的身高偏低.
但是在她9岁的时候是最接近标准身高的.
(合理即可,无固定答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题.
18.【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从9:00到9:30小刚在公园游玩,所以他玩的时间为:9:30﹣9:00=30分钟;
(2)根据图示可知,小刚从8:00到8:20骑车行驶了3千米的路程,所以其速度为:8:20﹣8:00=20分钟,3÷20=(千米/分);所以小刚到达公园所需时间为:6=40(分钟),8:00+40分钟=8:40.
【解答】解:(1)9:30﹣9:00=30分钟
答:小刚在公园玩了30分钟.
(2)8:20﹣8:00=20分钟
3÷20=320(千米/分)
6÷320=40(分钟)
8:00+40分钟=8:40
答:不休息,他8:40可以到达公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从统计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条件,解决问题.
19.【分析】(1)根据一天浪费的水,求一个月浪费的水:80×30=2400(千克),2400千克=2.4吨,根浪费水量和时间的正比例关系绘制折线统计图即可.
(2)根据一户一个月浪费的水量,求100户一年浪费的水量即可.
【解答】解:80×30=2400(千克)
2400千克=2.4吨
如图所示:
(2)2.4×12×100=2880(吨)
答:100户家庭一年要浪费2880吨.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关键根据浪费水量和时间的关系作图.
五.操作题(共2小题)
20.【分析】①蓝线表示王军,横轴表示时间,当王军跑完1500米,下面对应的时间是6,说明王军用6分钟跑完1500米.
②当王军跑到终点时,王军跑了6分钟,孙林也跑了6分钟,孙林一共需要8分钟,已经跑了6分钟,还需要8减6分钟,所以孙林再跑2分钟到达终点.
③用路程除以各自用的时间就是各自的速度,然后相减即可解答.
【解答】解:①王军跑完全程用了6分钟.
②8﹣6=2(分钟)
答:王军跑到终点时,孙林再跑2分钟到达终点.
③1500÷6﹣1500÷8
=250﹣187.5
=62.5(米)
答:王军和孙林的平均速度相差62.5米/分.
故答案为:6,2,62.5.
【点评】此题考查了看统计图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1.【分析】哪个月的结余最多,就是收入和支出相差最大,就是在折线统计图上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最大;
把第二季度3个月的支出相加,然后除以3即可求出第二季度平均每月的支出.
【解答】解:由图可知:7月的结余最多;
(17+20+30)÷3
=67÷3
=(万元),
答:7个月的结余最多.第二季度月平均支出.
故答案为:7,.
【点评】本题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通过坐标轴以及图例等读懂本图,根据图中所示的数量解决问题.
六.解答题(共2小题)
22.【分析】(1)根据折线统计图,找出销量变化大的品牌即可.
(2)通过观察统计图,找出统计图中两种品牌相差最大和最小的月份.
(3)用六月份乙品牌的销量除以甲品牌的销量即可.
(4)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乙两种品牌的销量相差比较多,所以应选600.
【解答】解:(1)根据统计图,可以看出 乙品牌服装的销售量变化比较大.
(2)从图上可以看出,两种品牌的销量12月份的平均销售量相差最大,8月份的平均销售量相差最小.
(3)800÷900=
答:六月份乙品牌的销售量是甲品牌的.
(4)由图可知,甲乙两种品牌全年的平均销售量比较大,大约相差600件.
故答案为:乙;12;8;60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根据图示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解决问题.
23.【分析】(1)提供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小胖第六次数学练习得分是95分.
(2)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发现:小胖第一次、第二次数学练习得分与平均分最接近,相差都是1分.
(3)我认为小胖的成绩虽然有些波动,但是整体看他的成绩均高于班级平均成绩,呈上升趋势.
【解答】解:(1)答:小胖第六次数学练习得分是95分.
(2)答:小胖第一次、第二次数学练习得分与平均分最接近,相差都是1分.
(3)我认为小胖的成绩虽然有些波动,但是整体看他的成绩均高于班级平均成绩,呈上升趋势.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