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 小说阅读能力训练
——读书破万卷
一、小说基本概念和“三要素”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与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叙事性文学体裁。2·1·c·n·j·y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在这三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21·世纪*教育网
二、小说种类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段)、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段,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焦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见微知著)。www-2-1-cnjy-com
2.按题材分:历史小说、现代小说、科幻小说、推理小说、神魔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等。
3.按体制分: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等。
4.按表现手法分: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等。
5.按语言形式分: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6.按国别分: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三、小说与散文的文体区别
1.小说虚构,散文写实。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往往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有一种流派叫写实小说,只是叙述理念的变化,并未改变小说虚构的本质特征。而散文中的人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剪裁加工,写意式描绘。2-1-c-n-j-y
2.小说重在表达作者对人、对人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散文重在作者情感的表达。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饱蘸情感;而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
3.小说主体是讲故事,就不能不讲究讲故事的技巧,讲究结构的安排、穿插,断连、铺垫、照应、因果与关联。而散文不讲究情节安排,所谓“形散而神不散”也只是它结构上的特点之一。
4.写景状物对于小说而言,是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起交代时间、地点、写作背景,烘托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等作用;对于散文而言,即运用描写、抒情、记叙等表达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某些景物或事物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最重要的是突出景物的特点。
小说整文考场阅读法
考场阅读与平时阅读有所不同,一般分为两步阅读:第一步是整体阅读,第二步是带题阅读。第一步整体阅读至关重要。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整体阅读的要求在于快速阅读,整体把握。所谓快速阅读,就是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将一篇千字文读两遍。它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快速阅读的目的在于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21cnjy.com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21*cnjy*com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整体把握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的主题。【来源:21cnj*y.co*m】
整文考场阅读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版权所有:21教育】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21*cnjy*com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21教育网
“干什么的?”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21·cn·jy·com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以邮差先生送信为中心事件,依次写了三层内容:
第一层(1~5段):写邮差先生送信走在街上。
第二层(6~17段):写邮差先生挨家挨户送信。
第三层(第18、19段):写邮差先生悠然的心态。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邮差先生年纪大、头发花白(外在形象特征),善良友好,亲切温和,认真敬业,悠然自得(性格特征)。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通过对小城邮差先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送信经历的描述,展现了在日本侵华战争历史大背景下没有硝烟、祥和宁静的画面,表达了对小城安逸、祥和、淳朴的生活方式的喜爱,对和平安宁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不愿看到这种生活被打破的愿望。(大意对即可)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解析 首先,应准确理解题干“小城生活”这个题眼,它包括生活的自然环境或氛围,居民的生活特征、人际关系及生活节奏等。小说中描写这方面的文字比较分散,需要努力捕捉字里行间的信息。
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解析 首先要精读画线文字,抓住其中的重要词语,如①句中的“足够老头子忙”,②句中的“抱歉”“但愿”;其次要注意两句的上下文,看看它们是邮差先生在什么情况下说此话、想此事的;最后结合句子分析并概括其性格即可。www.21-cn-jy.com
3.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出处:21教育名师】
解析 该题探究的是“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与“小说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叙述舒缓……故事性”实际上点明了小说情节的特点乃至小说的文体特点——“散文化小说”;“小说的内容”主要指小说的三要素。因此,人物、环境、情节是可以探究的三个角度。比如,从人物角度分析,它有利于刻画人物——邮差先生平和从容的形象特征;从环境角度分析,它能帮助表现小城的舒缓生活;从情节角度分析,它能帮助形成淡化情节的风格特征。
备讲题目
4.“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解析 该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分析句子的含意。句子的含意有表层与深层之分,邮差先生的心里话表面上是说小城天气好;深层意思是说自己的心情好,在这个小城生活真好。第二问问的是句子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句子处在结尾处的特点,然后从内容(主旨)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其实很简单 [戴希]
①“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②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钱包,死活不放。
③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④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⑤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⑥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⑦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⑧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⑨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⑩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m
?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选自《小说界》2013年第1期,有删改。)
1.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钱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 ① ,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 ② ,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①文弱小伙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身负重伤
②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小伙的行为却受到同事的质疑。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⑴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这个场面描写有何作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运用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路人的冷漠和恐惧。
突出了当时情况的凶险(歹徒的凶恶),与下文文弱小伙挺身而出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⑵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加点词语妙在何处?)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一窝蜂”写出了人之多,“射”写出了速度之快。
这些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感染,一起出手制服歹徒时的情状。
3.小说安排小伙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这一情节进一步强调了小伙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与前面介绍小伙弱不禁风的外表相照应。
反衬他见义勇为的不易;为下记者探寻小伙见义男为的原因作了铺势。
4.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我认为不是文不对题。
从表现主题的艺术效果角度来分析,理解深刻,阐述全面,表达简明。
例1: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很简单,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二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
例2: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只要有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种正能量就能得到传递,良好
的社会风气就能形成(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实很简单)。此题目简洁质朴,隐含着作者对创
建美好杜会的愿望和信心。
例3:因为这个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在关键时刻只要有人挺身而出,见义勇为,那么唤醒人性之美,打造具有良好风气的和谐社会,其实很简单。这个简单的题目中含着作者对真善美的呼唤,也引发读者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我认为是文不对题。
第三层级:多角度阐述,理由较充分,能自圆其说。
理由:其一,文中仅仅六岁的孩子敢于出声要求父亲抓歹徒,有胆有识,不简单。文弱小伙因为儿子的鼓动,犹豫之后才出手的,作出决定并不简单。
其二,因为文章内容主要写弱不禁风的小伙勇斗歹徒,是在众人的合力下才制服歹徒,这其实并不简单。其三,文章的主人公是文弱小伙,挺身而出斗勇斗歹徒,主要表现其勇敢,故应该取名为“勇敢的心”之类,这样更贴切,更能突出主人公形象。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内容,分析“其实很简单”即可。
题目的作用一般是:⑴象征意义;⑵语带双关;⑶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⑸文章线索;⑹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⑺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说基本概念精讲
整文阅读解析
真题专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