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一 小说题型训练之艺术技巧赏析类
——下笔如有神
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既然是讲故事,就必然要叙事,自然就有叙事艺术。从这个角度讲,小说就是叙事的艺术。现代小说学研究,包括高考命题对此非常重视。叙事的艺术技巧包括叙事线索、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及人称等,可以参见本专题核心突破一“理解必备知识”部分。这里要探讨的是如何把这些叙事技巧运用到阅读中去,更好地服务于答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一、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即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叙述视角可分为全知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种。www.21-cn-jy.com
全知视角,也称零聚焦,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他全知全觉,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读者只是被动地接受故事和讲述。【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内视角,也称有限视角,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叙述者不能像“全知全能”者那样,提供人物自己尚未知的东西,也不能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解说。由于叙述者进入故事和场景,一身二任,或讲述亲历,或转叙见闻,其话语的可信性、亲切性自然超过全知视角叙事,它多为现代小说所采用的原因也恰恰在这里。www-2-1-cnjy-com
外视角,叙述者<人物。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的还要少,他像是一个对内情毫无所知的人,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无法解释和说明人物任何隐蔽的和不隐蔽的一切。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作品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的“不知性”又带来另外两个优点:一是神秘莫测,既富有悬念又耐人寻味;二是读者面临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阅读时不得不多动脑筋,故而他们的期待视野、参与意识和审美的再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2-1-c-n-j-y
小说中的描写从对象看分为环境描写(主要是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是赏析的重点。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一、环境描写艺术
环境描写艺术包括社会环境描写与自然环境描写两方面。
1.社会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1)点面结合。“面”指整体;“点”指个别情景,一般是场景中较突出的人或物。点面结合,即社会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2)对比映衬。通过场景内不同人、物的对比,或同一人、物的前后对比,突出相关内容。
(3)简笔勾勒或精笔细描。对人物活动的背景或者人物本身,用简明或精细的笔墨突出相关内容。
2.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艺术
看描写的景物 从形、声、色等角度体察山、水、树、日月风光等自然景物
看景物的特征 抓住概括景物特点的形容词、限制语等,有些需要自己概括
看描写景物的技巧 抓住景物特征描写,如有典型性的景物,注意声、色等
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如由高到低
写景有 方法 两相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细节描写、白描和工笔,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看景物描写的位置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等
中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或性格,从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等
结尾:照应开头,暗示结尾,深化主旨等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地展现出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21cnjy.com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两种。
(1)外在特征。即人物的身份、地位、阶层、相貌、职业等。
(2)内在特征,主要指思想性格特征。它由思想特征和性格特征两部分组成。思想特征,包括主人公的信仰、理想、奋斗目标、为人处世等。性格特征由基本性格与辅助性格组成。基本性格为主干性格,是决定人物形象的基本因素;辅助性格为多元性格,凸显其多重性。基本性格与辅助性格之间往往呈现出对立统一的格局,如善良与软弱、勤劳与愚昧、忠诚与偏执等;如果是负面形象,则为虚伪性与其本质的对立统一等。21·cn·jy·com
四、场景描写艺术
场景描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21*cnjy*com
场景又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在开放的公共空间里,人物受到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言行必须符合身份,表现人物须有分寸。而在封闭的私人空间里,人物得到充分舒展个性的自由,人物的真性情得以表露。如安娜·卡列尼娜在公共场景里端庄雍容,在与情人渥伦斯基的秘密约会里,却是那么热烈奔放。把人物放在这两个场景中交替表现,更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展开故事的全貌和反映社会的道德风尚。21*cnjy*com
场景描写的作用:①给全篇“定调”,使叙述更加自然;②营造意境和渲染气氛;③导引人物出场;④揭示人物性格;⑤作为一种象征。
方法点拨
1.从词语妙用入手:
语体色彩:运用专业术语说明。
感彩:爱憎分明,褒贬明显。
动 词:精当、形象。
形容词:形象(从形状、色彩、光泽、质地……)。
副 词:范围、程度、猜测(修辞、限制)。
重叠词:用语亲切、口语化……
2.从修辞手法入手: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具体,富有表现力。
排比、反问:增强语气、语势。
反复、对比:强调、突出作用。
引用:言简意赅,概括性强。
设问:设疑问,激发思考。
反语:讽刺,否定。
3.从表达方式入手:
叙议结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揭示主旨,升华主题。
说明描写:形象生动,激起阅读兴趣。
描写抒情:表情达意,寄寓情感。
4.从句式变化入手:
双重否定:语气强烈。
整散结合:行文活泼,起伏跌宕。长短结合,长句严密,短句有力。增强语气、语势。突出中心,脉落分明。
被动句、“把”字句:叙述连贯性。
5.从论证方法入手:
道理论证:深入浅出,透彻明了。
事实论证:事实胜于雄辩,增强说服力。
6.从说明方法入手:
列数据:准确,具体。
列图表:清晰明了。
作比较:强调突出作用。
打比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7.从层次结构入手:
首尾呼应: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铺垫伏笔:设置悬念,构思精巧,情节曲折。
高潮处理:戛然而止,艺术想象空间;出乎意料,增强效果。
排比段落:增强语势,突出中心,脉络分明。
递进段落: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重章叠句:回环结构;一咏三叹,音韵和谐。
8.从写作技法入手:
虚实:虚实相间。
动静:以动(声)写静。
抑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
疏密:工笔刻画(浓墨重彩)、简笔勾勒。
大小:以小见大
正反:正面刻画、侧面烘托。
宾主:反客为主。
首尾: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明暗:两线交错,构思精巧。
9.其他:
环境描写:营造气氛、烘托心情。
多种感觉写景:立体、多层面展示景物,抒情。
托物寓意:抒情、喻人、明志。
细节描写:刻画入微、突出品质。
哲理句:富于人生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结构句:承上启下(过渡)、一线串珠、统领下文、归结上文。
我:线索、烘托、真实。
他:便于刻画、描写。
你:亲切。
(小孩:真实、纯真)
抒情运用: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相结合;以情感为线索贯串全文。
题型例举
鲁迅是位细节描写大师。他在《祝福》中对祥林嫂集中进行了三次外貌描写,在这三次描写中,鲁迅都对其眼睛进行了极其精细、精彩的刻画,试分析这三次眼睛细节描写的内涵和作用。21教育网
第一处: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2·1·c·n·j·y
第二处: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来源:21cnj*y.co*m】
(说明:三处是按祥林嫂生平排序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最早(第一处)写祥林嫂“顺着眼”,写出了她初到鲁家的怯生,性格的温顺与善良。
再者(第二处)写祥林嫂“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表明祥林嫂依然那么温顺、善良,但经过丧夫丧子的重大打击,已极度悲哀,几乎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最后(第三处)写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表明祥林嫂在被鲁家赶出后沦落为乞丐,已经完全绝望、麻木,仅仅是个“活物”罢了。
(2)三次眼睛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每况愈下;三次描写层层深入,对照鲜明,震撼人心。
整文精讲
贤人图
聂鑫森
城里有两个画画的先生,一个是陆小知,一个是覃怡斋。
陆先生和覃先生住在同一条街上,一个住街头,一个住街尾。
陆小知,字文无,生得十分魁梧,脸上一圈连鬓胡须,很黑,很硬挺。他是河北沧州府人。他名小知,字文无,人以为字是名的阐释,既“小知”,当然也就“文无”了。只有覃先生懂得此中奥妙,文无其实是中药当归的别称,表示对乡土的眷恋。陆先生无妻室无儿女,与他日夜厮守的是画室壁上悬挂着的一柄古剑,抽出鞘来寒光逼人。他画山水,也画花卉、鳞介,但花卉中,他不画梅花、蝴蝶兰;水中鳞介类,他不画螃蟹。这几样东西是覃先生爱画的,陆先生自谓不如,所以藏拙。他画的牡丹与水仙,别有风韵。他的桃也画得好,鲜嫩得让你嘴馋。这画要的人很多。贺寿的,结婚的,都悦目于这一派喜气,也肯给价钱。有了钱,他就去喝酒。街中段有家小酒楼叫“一街春”,跑堂的一见他来,就迎上前,唱一个喏:“陆先生——雅座!”不需吩咐,就会摆上酒与菜,然后去请覃先生。
覃先生拖着一家子,一妻四儿女,粗茶淡饭维持下去就不容易了,哪有钱上馆子。但陆先生喜欢做他的东,觉得和他聊天是一大乐趣。覃先生肯读书,虽穷而不俗,时有高论,很使陆先生钦服。覃先生的题画词句也多有妙趣,有一回画一仕女图,臂外露,娴静动人,题句为:夜凉如水,问玉臂寒否?陆先生知是从杜诗中点化而来,很佩服他的才思。
覃先生名怡斋,字少疾。他善画梅花、蝴蝶兰,螃蟹也画得别有情味,活生生的。
覃先生和陆先生同行,又住一条街,但彼此很敬重,从不生忌。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墨蟹,陆先生说:“画这些玩意儿,覃先生有好手笔,请找他。”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覃先生说:“我不及陆先生,他有高招儿,我领你去。”
本城有个无赖叫“二花子”的,前些日子找覃先生要了张墨蟹,忽将退回来,说是没画好,要求索回二十块大洋,其实买时只付了一块大洋。陆先生一听,回家取了剑,一路疾步到了覃家,威威武武地坐在画室里。那张退回的墨蟹图悬挂在壁间。
“二花子”进来,径直窜进画室,头一昂:“覃先生,备好钱了?”
陆先生蓦地站起:“早备好了,龟孙子!”
“二花子”一看,不是覃先生,是陆先生。
陆先生说:“你说这画不好,哪一笔不好?你指给我看。”
说完拔剑出鞘,但见寒光满室,冷气森森。“二花子”打了个愣噤。
陆先生用剑往画上划去,剑尖在纸上游动,却不触墙壁。宣纸条条落下,大小均等。“二花子”一张脸顿时吓白,惶恐间,陆先生一掉剑锋,直取“二花子”胸前,往下一划,一件黑绸褂脆然裂开,却不伤皮肉。
这功夫了不得!
“老子是河北沧州人氏,你可知沧州向来武风盛烈?没两下子,我能在这站地面?滚!”
“二花子”仓皇地逃了。覃先生很感谢陆先生。
日子一天天打飞脚过去。陆先生大约是因为喝酒太没节制,身体渐渐地坏了下来,三天两天会咳出一大碗瘀血,但他依旧不禁酒。
覃先生踱过来看望陆先生。陆先生见他来了,很高兴,让他进画室,喝过茶就要抻纸、调色,运笔作画。说是要请少疾指正。平素,陆先生画画从不让人看,再好的朋友也不破例。陆先生画桃,先提笔用清水浸透,再在红色碟内蘸少许红色,然后在红白碟里反复使所蘸红色与笔中的清水混合成淡红色;又将笔回到红色碟内蘸红色,所蘸红色部分约到笔毫长度的三分之一处。淡红画桃实,深红画桃尖。一笔点去,再按倒笔毫,原地一旋,画出圆硕的桃实,笔没有离开纸,一笔画成一个桃子,鲜色可人。接着画牡丹、水仙。“你儿女多,往后得用钱。”陆先生说。覃先生差点流出泪来。
陆先生终于一病不起了。每顿饭覃先生都让妻子做好,自己亲自送去。
不久,陆先生故去了。覃先生一手张罗了后事,借了一笔钱,雇请了几个人,亲自扶柩去沧州安葬。陆先生平生所念的是“当归”,覃先生再穷也要把他送回去。
覃先生得到陆先生的笔法,私下里练了些日子,笔法酷似,可以乱真。买的人也多,名气渐扬。家境富足了。他也时常到“一街春”去,跑堂的迎上前,唱一个喏:“覃先生——雅座!”
覃先生说:“搁两副杯、筷。”
“还有客人?可要催请?”
“没有。”心里却说:还有陆先生。
1.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即运用第三人称叙述。好处:①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灵活,有利于对陆先生、覃先生两个人进行全方位的描摹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题表达有力。②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场景都在叙述者的主宰之下、调度之中。例如:其一,陆先生爱喝酒,却接济覃先生全家,也因为喝酒才导致生病;其二,陆先生单身,练过剑,对于“二花子”的挑衅敢于挺身而出。总之,作者的安排环环相扣,都在作者的掌控之中。
2.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试概括连缀这些事件的叙述顺序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陆先生和覃先生画画的擅长之处、陆先生威震“二花子”替覃先生解围、陆先生因爱喝酒生病后受到覃先生一家人照顾、陆先生传授擅长笔法给覃先生、覃先生安葬陆先生并怀念老友等事件。(2)这些事件,作者采用顺序的记叙手法,其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3.这篇小说对比技巧运用娴熟,试以“画画”为例,分析其在对比手法上的运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画画方面,小说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两个艺术人物的长处,来刻画人物的形象。①两位先生虽都擅长画山水、花卉、鳞介,但陆先生擅长画牡丹、水仙、桃等,而覃先生擅长画梅花、蝴蝶兰、螃蟹等。②两位先生都互相承认对方画画的长处并且公开承认:有人要画梅花、蝴蝶兰、墨蟹,陆先生会让人去找覃先生;有人要画桃,画牡丹、水仙,覃先生会领人去找陆先生。
4.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陆先生的画桃技艺高超。②语言生动活泼,特别是画桃的过程及随后的介绍,文字简约,富有动态和色彩感。③句式灵活,说明的文字多用长句,叙述的文字多用短句,长短句结合,富于表现力。④善于用词,运用时间词“先”“再”“然后”“又”等,体现出很强的层次顺序。
5.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侧重动作描写,“听”“回”“取”“到”“坐”,表现出陆先生行动的迅速。②“取了剑”“威威武武”表现出陆先生的嫉恶如仇,勇于为朋友伸张正义。
考场精练
清明
①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②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③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发现已经大面积扩散了。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在医院住到年根岁底,还是回了家。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④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近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⑤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好日不现中。”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不耽误考试。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⑥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他父亲去世的消息。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概。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⑦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孩子!听话!不准哭了!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时,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急,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21·世纪*教育网
⑧走进考场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出处:21教育名师】
1.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
(2)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2. 小说以“清明”为题,为什么?
3. 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张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4.文章结尾处,写到刚参加完父亲丧礼的望龙却写不出“奔丧”一词的意思,“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你认为此处的空白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吗?你还想到了什么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版权所有:21教育】
1.(1)说明儿子是病重中的(1分)父亲唯一的骄傲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表现出儿子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之重,父亲对儿子寄予的希望之大。(1分)(2)表现出望龙在突然得知父亲病逝的噩耗(1分)之后无法抑制的悲伤和愧疚之情。(1分)
2.答案要点:(1)望龙父亲在临近清明时去世,葬礼在清明举行,主要事件发生在清明这天。(1分)(2)“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民间祭祖、扫墓的日子,(1分)这里以“清明”为题,营造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切合作品内容和主题。(1分)
3.文章有三处写到了张老师:(1)当望龙叔叔向张老师请假时,他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 (2)他告诉望龙父亲病故的消息时,首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把望龙父亲的死看成是一种“干扰”,面对悲伤的望龙,还平静地朗诵古训,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足为怪。(3)当望龙沉浸在悲痛之中不愿返校时,张老师劝慰他: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不能感情用事,因小失大。由此可见,张老师对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视学生分数高于一切,视学生前途高于一切,同时,他又是一个严重忽视人伦亲情,忽视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引导,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格被扭曲了的典型人物形象。(能联系某一处内容具体分析2分,能辩证看待张老师形象2分)
4.此处的空白显然不仅仅是试卷上的空白(1分),它还喻示了另外两个方面的空白。(1)亲情的空白。所有亲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望龙能考出好成绩,这不是一种完整的和真正意义上的亲情,而是一种畸形的亲情。孩子在这样的亲情包围中,会逐渐失去那份纯朴的也是最可宝贵的情感。(1分)(2)教育的空白。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视分数为命根,却迷失了教育的终极价值,不明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个性健康、情感丰富、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人。(1分)
基本概念精讲
整文阅读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