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 散文题型训练之结构线索梳理类
——下笔如有神
——精构情节,讲好故事
一、思路与结构
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21教育网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
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结构类型与结构关系
(1)结构类型
分类 特点 思路
静赏式 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 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感悟式 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 抒情触媒——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
参游式 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题 入景——赏景——联想——收束
象征式 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 描摹物——由物及人——言志向
追怀式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 眼前景——从前景——怀念情
叙史式 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 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
(2)结构关系。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
相承 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相并 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相属 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 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④ 以情感或认识的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 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3.谋篇布局的技巧
结构技巧 方式作用
铺垫 通过叙事、写人、描景,为下文张本;烘托人或事,使形象突出,主题深化。
伏笔 在文章的前面将要表现的对象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
照应 后文对前面写的内容作回应。作用是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
悬念 文章设置疑问或冲突,使人产生强烈的关注心理,欲罢不能。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 叙事:直接切入场景,引人入胜。议论:直接表明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在全篇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散文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抓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
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2·1·c·n·j·y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由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还是倒过来叙述的。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21·世纪*教育网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21*cnjy*com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散文所用。【来源:21cnj*y.co*m】
6.以事理为线索。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出处:21教育名师】
四、段落作用(含关键句子)
开头 句段 内容层面
结构层面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先抑(扬)后扬(抑);照应题目
表达效果 激发兴趣,引人入胜
结尾 句段 内容层面 点明中心,揭示主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结构层面 呼应标题;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表达效果 浑然一体;脉络贯通
插入 句段 内容层面 突出主体;丰富内容;凸显主旨;强化情感
结构层面 承上启下;呼应前文;前后照应;拓展延伸;宕开一笔;形成波澜等
表达效果 增加趣味;生动形象;丰盈内容
不同文体 写事类 补充内容,使人物有深度、厚度,多角度刻画人物
写人类 事件具体翔实,人物性格、地位、灵魂、经历更丰盈
插入 引文 内容层面 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
结构层面 对全文的作用
表达效果 丰富文本内容或富有诗意
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
反复 出现 的句 子 内容层面 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
结构层面 交代线索;前后呼应
表达效果 强化突出;一唱三叹
注意:如果句段表达上有突出特点,如设问、比喻、反衬、对比等,则要考虑其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
掌握散文结构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具体到一篇散文中,就是能找出线索,明确思路和顺序,知道结构特点,说出段落安排特点。为此,需要掌握以下方法、步骤:21cnjy.com
一、分步研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确定文章属于哪类散文,然后顺着这类散文,寻找其行文思路。
类别 思路
一般散文 缘起→描述(对象)→联想→感悟
写景状物散文 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展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 简叙写作缘起→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总结感悟
文化哲理散文 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寻找线索在整个散文结构把握中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拎出线索呢?
(1)体裁猜“线”。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的交往为线索,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议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的散文。
(3)时空缀“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www-2-1-cnjy-com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版权所有:21教育】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出段意,这样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二、综合研判
最后,在完成上面四步的基础上综合研判文章的思路结构特点:
(1)线索特点。是物线还是情线,是单线还是多线等。
(2)思路特点。是自然顺序还是由总到分、由主到次,是先抑(扬)后扬(抑)还是前后对比,是先实后虚还是逐层深入等。21*cnjy*com
(3)叙事特点。是顺叙还是倒叙,或者顺叙中有插叙等。(个别的可以考虑叙事人称)
(4)段落特点。开头段是开门见山还是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段有无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段是总结全文还是以景作结等。
(5)其他特点。如选材的详略、结构安排上的特殊技巧等。
题型例举
一碗入梦 [林清玄]
①妻子从网上买了一箱大闸蟹,送到家里,每一只都是活蹦乱跳的。从阳澄湖到台北,路远时长,竟能保持螃蟹的生命,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②吃大闸蟹时,儿子忽然发问:“老师说,以前台湾人不吃大闸蟹,这几年开放才开始吃,是真的吗?”“如果说是阳澄湖或太湖的大闸蟹,以前是吃不到,如果是吃毛蟹,爸爸从小就是吃毛蟹的,大闸蟹就是毛蟹的一种啊。”我说。
③我的童年时代,爸爸在六龟新威租了一块林地,搭了一间砖房,在森林里开山。我们常陪爸爸到山上住,有时住上整个夏天。山上食物欠缺,为了补充营养,我们什么都吃:天上飞的鸟雀、蝗虫、蚂蚱;地上能跑的竹鸡、锦蛇、兔子;河里游的小虾、小鱼、毛蟹、河蚌……
④天空和陆地上的不容易捕捉,河溪里的容易捉到,我们做一些简单的陷阱,竹子上绑着小虫,插在田边、河边,第二天就可以搂。捉毛蟹则是最有趣的,从下游往上游溯溪,沿路扳开石头,缝隙里就躲着毛蟹,运气好的时候,扳开一块石头,就能捉到五六只。毛蟹盛产之时,个头肥大,我们七八个兄弟忙一个下午,就可以捉到整桶的毛蟹,隔两天再去,又是一桶,几乎捕之不绝。
⑤晚上,爸爸把我们捕来的毛蟹、小鱼、小虾清洗过后,烧一鼎猪油,全都丢下去油炸,炸到酥脆,蘸一点胡椒和盐,一道大菜就这样完成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电灯,就着昏黄跳动的油灯,那一大碗的河鲜跳动着颜色的美,金黄的小鱼、淡红的小虾、深红的毛蟹,挑逗着我们的味蕾。
⑥“开动!”爸爸一下指令,我们就大吃起来,咔咔嚓嚓,整只整只地吃进肚子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吃螃蟹和吃鱼虾一样,都是不吐骨头的,不!是不吐壳的。
⑦那是令人吮指回味的终极美味,我离开山林之后,就没有再吃过了。就好像爸爸亲手采的草耳(雷公菜)、鸡肉丝菇,还有他亲手用西瓜做的凉菜,都再也吃不到了。
⑧“这就是我们以前吃毛蟹的方式,和吃大闸蟹是很不同的。”我对孩子说。
⑨孩子睡了,我坐在书房,仔细地怀想父亲在开山时的样子,想到我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当时忙于追寻,很少思念父母。过了六十,时不时就会想起爸爸、妈妈,爸妈常入我梦来。
⑩想起那一大碗毛蟹,如真似梦,依稀在眼前,那美丽的颜色,一层一层晕染了我的少年时光,在贫穷里也有华丽的光。
(选自《意林·原创版》2016年第6期,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叙写童年时在山里捉毛蟹、吃毛蟹的往事,(1分)
抒发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之情。(2分)
2.本文以“一碗入梦”为题有哪些作用?
①以“一碗入梦”为题,想象奇特,能引起读者的兴趣;(1分)②标題即是文章内容的总括;(1分)③标题即是文章叙事抒情的线索。(1分)
整文精讲
借问春风来早晚
叶小龙
分步研判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可知该文是一篇游记体散文,其思路可能是按照时空顺序写的。
①今年六月离开苏州迁回了南方,因一个缘故,我又在这雾霾与冷雨纷飞的季节回到苏州短暂滞留数天。对于这个深爱过的城池,虽然五年来的冬天于我无异于酷刑,可此刻,我只想忘却这雾和冷,忘却冷风无情地往我怀里钻,带着小别离后、游子归家般雀跃的心情重新投到这城池里的一花一木、一物一景的怀抱里。
②我穿着街,走着巷,开始“享受”着冬雨打在脸上、头发上,还有我厚厚的驼绒大袄上。我只顾贪婪地望着马路两边歪斜着脖子、斑驳的树干、只剩下不多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只顾闻那满树黄叶与晶莹剔透花瓣的腊梅的清香。这清香啊,不是庸脂俗粉扑脸扑面的甜香,不是十月里金桂浓烈到让人几要眩晕的浓香,更不是桃李花招蜂惹蝶的蜜香。这香啊,仿佛让冰雨彻底洗干净了,又仿佛被花神抽去了骄矜之气似的,就这么幽幽地、忽有忽无、时断时续地钻入你的鼻孔。你仿佛一口气就可将这香气吞入口、咽下肚,一股脑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待你换一口气,它又悄然而至。21·cn·jy·com
2.拎出线索,理清思路
依据体裁猜“线”法,可知本文线索是游踪。
③走着走着,我忘却了天是冷的,我甚至有点窃窃地盼着这雨就这么下着,让我踏入的每一处园林,经过的每一座小桥,驻足停望的每一片瓦当,因为这雨的滋润,生长出厚厚的、软如绿色毯子的青苔。这一层又一层厚厚的苔痕,是梦里怎么也抹不掉的姑苏颜色。我的姑苏梦里,那绵密的绿啊,那雕着花草鱼虫,好似还沁着瓦匠汗滴、油光锃亮的黑瓦啊,一层又一层,一波又一波,翻如泉涌般照入我这游子般敏感而易动的心房,直击我无眠的愁思深处。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能标明线索、思路的句子。
(提示:这样的句子有很多,如“我穿着街,走着巷”“走着走着”等。具体略。)
④在这桥是断桥、水是断流、雨是媚眼秋波的季节里,我躲在一处小小的园林里,因为小,只称得“半园”的所在里。这半壁园林,仿佛蓦然间被人无端截去半襟衣袖似的,却依然有高耸的围墙,只是什么都只有一半:半个船厅、半个水榭、半边曲廊、半亭,连园东北部的重檐楼阁也是二层半。
⑤我慢慢地走在曲曲折折的游廊上,临水的紫藤花潜匿着,我知道只要春风又绿江南岸,那紫藤花就开成了“水似晨霞照,林疑彩凤来。清香凝岛屿,繁艳映莓苔”。到那时节,花下仕人娇娥争相来访之际,又必是“密叶隐歌鸟,香风流美人”般的衣香鬓影吧。可这时,它仿佛沉沉睡在春梦里,任谁也唤不醒,甚至连半颗嫩芽出来报个信都懒怠啊。
⑥“先生要进来喝茶么?”一个长裙曳地的小娘鱼(小姑娘)出来唤我。跟着小娘鱼,拾步而进,却是一个不大的厅堂,上面高悬“且住为佳”四字牌匾。可不是呢,人生碌碌,无处安放的岂止脚步,大约还有旅人的心吧,既如此,那就且住为佳吧。
⑦盛着明晃晃、光亮亮茶汤的玻璃盏端上来了,细细篾片编成的食盘也端上来了,热腾腾、香喷喷的点心:松松软软的是桂花糕,印成梅花模样的是绿豆糕,糊满芝麻、蓬蓬松松的可不是蟹壳黄,那油腻腻如凝脂般暗红色的必是枣泥糕了。满满当当一大盒,冒着热气,搛起一个,一口下去,满口满嘴满胃都是姑苏老味道。
⑧吃着茶和点心,蓦地,叮叮琮琮响起古筝声,却是一个着旗袍的女子,十指娴熟地弹着我听了千百遍的《姑苏好风光》,我的心仿佛也被这音乐、这茶点填满了似的充盈而富足。我知道,只要一回到这熟悉的所在,所有因劳碌奔波而千疮百孔的心就一点点地被修复,仿佛重新被塑造出一颗平静、安适而柔软的心,忘记了愤懑、疲惫和焦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安住”吧。
⑨就这样,不被打扰地、静静地看暮色渐渐四合。花园里、湖岸上的灯逐一亮了起来,黑瓦上落了不知是银杏还是什么树的黄叶子在灯光里透着一抹蜜色的光。鸭子游累了,双双躲到水榭底下,静静依傍着,不再喧哗。只有风仍然在搅动着树枝,投在湖面上,一片幻影。
⑩这一切都让我无由地安定与满足,如果可以,我愿意停在这蜜色的光里,住在荡漾的波纹里,留在这寒冬里的姑苏幻影里,不再醒来,直到春暖花开。白居易诗云: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是啊,眼看就要春暖花开了吧?你看,那毛茸茸、一颗一颗尖着花苞的紫玉兰早已捎来春消息。(有删改)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①段):写重回苏州的雀跃心情。
第二层(②~⑨段):写寒冬游苏州的经过和感受。
第三层(第⑩段):写游后的安定和满足,以及期盼。
综合研判
1.本文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游踪,另一条是感情。
2.本文是按照时空转换顺序写的。
3.本文在叙述方式上采用的是顺叙。
4.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总—分—总,组织材料的方式是由面到点。
考场精练
一杯温开水
①这是朋友对我讲的故事。
②10年前,他还在深圳打工,整天帮人家掏下水道,身上总有一股下水道的异味,让人侧目。所以,他一般不到热闹的地方去。那个城市的繁华和优雅是那个城市的,装不进他兜里一点点儿,他住工棚,倚墙角,吃冷馒头。
③一日,天下着雨,是深秋的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他当时已掏好一家酒楼的下水道,雨大,回不了家,就倚在酒楼的檐下躲雨,掏出了怀里的冷馒头吃。
④冷。他抱臂,转过脸,隔着酒楼玻璃的窗,望着里面蒸腾的热气和温暖。一些人悠闲地在吃饭,他想,若是有一杯热热的茶喝,多好。他在心里面笑着对自己摇头,我怎么可以那样奢望呢?他看天,只等雨歇,好回他的工棚去。
⑤这时,酒楼的门忽然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服务员,服务员径直走到他跟前,彬彬有礼地对他说:“先生,您请进。”他愣住了,结巴着说:“我……我……不是来吃饭的,我……只是躲会儿雨。”服务员微笑着说:“进来吧,外面雨大。”朋友拒绝不了那样的微笑,跟进去了。他暗地里想,想宰我?我除了身上的破衣裳,什么也没有。www.21-cn-jy.com
⑥他被引到一张椅子上坐定,另一个服务员端来一杯温开水。“先生,请喝水。”同样彬彬有礼。朋友不知道她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想,既来之,则安之。遂毫不客气地端起茶杯,把一杯水喝得干干净净,且把怀里的另一冷馒头掏出来吃了。服务员又帮他续上温开水,他则接着喝,喝得身上暖暖的,额上渗出了细密的汗,舒坦极了。2-1-c-n-j-y
⑦后来,雨停了。他以为那些服务员会来收钱的,但是没有。他等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一个人来问他的事。刚才喊他进来的服务员正站在大门口送客,他忍不住走过去问:“开水多少钱?”服务员微笑:“先生,我们这儿的白开水是免费的。”
⑧那一杯白开水的温暖从此烙在了朋友的记忆里。每每谈到深圳人,朋友的眼里都会升起一片感激的雾来。朋友后来从深圳回来发展,也开了一家酒楼。在酒楼里,他定下了一条规定:凡是雨天在他檐前躲雨的人,都要请到店里来坐,并且要给人家倒上一杯温开水。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
1.文章以“一杯温开水”为题好在哪里?
通过“一杯温开水”这个线索很容易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也容易把握住文章所要表达的“关爱”情感。
评分说明:(2分)答出线索1分,答出“关爱”情感1分。
2.第④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寒冷、窘迫、自卑,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评分说明:(2分)描写方法1分,作用答出“镝垫”即可得1分。
3.谈谈你对“世界的美好,因此放大在一杯温开水之中”的理解。
即使是“一杯温开水”也能温暖人心,也能传递人世间的爱意: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评分说明:(2分)只要能答出“传递爱心,世界更美好”即可得满分。
基本概念精讲
整文阅读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