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9.专题二散文题型训练之语言赏析类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0】中考现代文阅读专题突破:9.专题二散文题型训练之语言赏析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9 10: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 散文题型训练之语言赏析类类题型
——下笔如有神






考察形式

常见题型:
1.分析某个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表达效果(理解含义及表达作用)。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3.说明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解题思路:
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三是联系人物性格、小说主题理解词句。
对策一
⑴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1cnjy.com
⑵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申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21·cn·jy·com
对策二
⑴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的句子等。(作用:疑问句造成的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www.21-cn-jy.com
⑵注意答题角度: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赏析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写出了……表达了……
词语本意+句子内容(语境)+写出人物(事物)什么性格(特点)
①动词、形容词:这个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或物的精神、品质);
②反复强调的词语:突出强调了××;
③感彩变化的词语:贬词褒用(褒词贬用),表达作者的××感情。
2.重点语句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一般应从两方面去分析:
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①哲理句:这个句子告诉了××的道理(或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②主旨句,抒情议论句,全文总结句:这个句子起到了点题、总结全文、首尾照应+点明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③过渡句:这个句子起到了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推动情节)的作用。
方法: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答:我喜欢XX句,因为XX……
抓住关键词(难懂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主旨和修辞效果再解释。
答:这个句子中××词的含义+全句写出什么+表达了什么
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对象﹢特点
①比喻:形象生动地写了××人物(事物)××特点;
②拟人:赋予××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更形象地写出了××人物(事物)
××特点;
③排比:增强语势,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强调了××;
④夸张:突出人物(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⑤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提高阅读兴趣,强调了××;
⑥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方法点拨

语言赏析:
⑴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
⑵词语用法(动词、副词、形容词)
⑶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等)
⑷内容上,从两个方面入手:
①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
②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句段赏析:
1.分析句子作用(分为结构或内容两方面作用)
句子在开头:
⑴开门见山,统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结构作用
⑵设下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思考。——结构作用
⑶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内容作用
⑷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内容作用
句子在中间:
总结上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作铺垫——结构作用
句子在结尾:
⑴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结构紧密。——结构作用
⑵点明中心,画龙点睛,深化主旨(指出什么道理,给人什么启示)
——内容作用对策:①从词义范围的大小上去分析。②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③从作者用语的感彩方面去考虑。④从词的搭配上去辨析。⑤从与上下文的关联与照应上去分析。⑥写人的文章还应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需要上去思考。21教育网
2.分析段落作用
从段落所处的位置寻找答题思路。
⑴开头段:点题;总领全文,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
⑵中间段:承上启下;铺垫、照应、对比;丰富文章的内容;表现文章主旨。
⑶结尾段:总结全文,与开头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点明题旨;深化主题。
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人物——⑴肖像(外貌)描写⑵神态描写⑶动作描写⑷语言(对话)描写⑸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景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2·1·c·n·j·y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表达了××思想感情,或领悟(体会)到××道理。




典型题目


1.赏析的前提——定点精读
所谓定点精读,就是对给出的句、段进行精细阅读。精细阅读要把握“四问”:该句段的描写对象是什么,对象有什么特征,描写内容涉及的时间、地点。对重点语句做到四个“关注”:关注句中重要词语、结构关系、句间关系、句子位置。还要关注语言,要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字尽其妙,字尽其巧,一句一段牵连内涵,力透纸背。www-2-1-cnjy-com
当然,个别手法的判断如果仅读已确定了范围的文字是难以进行的,须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说,要适当延展阅读范围,延读其上下文。如衬托、想象、侧面描写的判断,就需要定点精读与延展阅读相结合。2-1-c-n-j-y
定点精读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描写对象及其特点,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还是兼而有之,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赏析的方向;二是充分感知画线句子的精妙。21*cnjy*com
其实,不少考生答不好这类题目,不是积累不够、掌握不牢,而是没有潜下心来静读文字;只要读了,那些美妙的文字就会唤起你的想象,激活你的积累。
2.赏析的关键——准确、全面
既然是综合多向赏析,就存在两个问题:从哪些角度思考?哪个角度优先切入?为此,首先要弄清描写对象。若是景物描写,就要顺着景物描写的赏析路子走;若是人物描写,则要顺着人物描写的方法走;若是兼而有之,则要两路并行。其次要多角度切入。优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再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后从语言和结构角度切入。如果文字篇幅较大,还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切入。当然,这里的“角度”又包含着小角度。如修辞手法角度,也有个综合运用问题;写人手法中又包含着多种写人方法问题。这里都需要再细化角度。最后要结合画线句子的上下文来判断。如联想想象、衬托等手法有时要兼及上下文才能判断出。【版权所有:21教育】
另外,在判断技巧时总会遇到“陌生”的技巧。所谓“陌生”,也不是多么陌生的技巧,只是彼时想不起来。对此,最关键的还是对所给句段进行细致、反复的阅读,并兼顾上下文,调动你的审美积累与想象。21*cnjy*com
上面说的是对局部文字的赏析。如果是对全文的艺术技巧(艺术特色等)的赏析,则要结合散文的具体文体,优先考虑选材、组材、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赏析的重点——具体、实在
赏析赏析,既赏又析,重在分析表达效果。分析包括四个方面:
(1)写出了对象怎样的特点。所谓对象,就是描写或叙述的主体。
(2)怎样写出或者说写得怎样。这一点一般与技巧自身的效果有关。
(3)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方法上要注意两点:
一是必须与具体内容紧密结合,也就是说要善于从所给文字中抓住一些核心信息、关键词句,准确引述于分析中。【来源:21cnj*y.co*m】
二是答表达效果时,一要全面,因为技巧不止一种,效果也不止一种;二是可以综合表述,也可以分类表述,不必把技巧与效果一一对应起来。
(4)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13元“遗产”
①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和剩菜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②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一团炭火,我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虚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③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来到屋里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危机感油然而生,我胡乱地将钱塞进口袋里,搀着女儿的手上了三轮车。
④三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而去,我没有工作,只得在夜市里摆小摊。那一年女儿还不到13岁。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⑤我回头望了她一眼,看见她像一只受伤的小羊羔那样无助地趴在车斗里,眼睁睁地望着我。在女儿微弱的呻吟声中,我发疯似的蹬车,怕耽误了她。
⑥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上班后做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⑦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⑧“别瞎想,要等明天做了检查才能确诊。”
⑨“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留给你的。”
⑩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抓住了女儿的手,“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的!”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的手,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滑落。
?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的眼泪又来了。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大学。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免去母亲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的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
1.第?段说:“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事情”具体指什么?


2.文中的女儿十分懂事孝顺,为妈妈分忧解难。通读全文,说说女儿的懂事孝顺具体表现在哪里?


3.阅读下面句子,结合上下文,分别反映了女儿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⑴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⑵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4.标题是文章的眼晴,本文用“13元‘遗产’”为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女儿生病时给我交代13元“遗产”的事。(3分)
2.①生病时把平时积攒的“13元遗产”交给妈妈。
②不上北大清华而上军医大学,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
③主动做家务,收拾碗筷。
④替家里着想、生病了不愿上医院,怕花钱。(每点1分,共4分)
3.⑴运用了神态描写,努力装出自己病得不重的样子;(1分)准确的体现出了不想让母亲为自己担心的心理。(1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⑵运用了动作描写;(1分)准确地体现出了为自己还能活下去而感到庆幸,更加珍惜母女二人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的心理(1分)(共4分)
4.①表现了女儿的懂事、孝顺。②凝聚了母女之间的亲情。③最能突出本文主题。④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考场精练

万鞋墙
梁 衡
陕北多山,千山万壑。有村名赤牛,世代农耕,名不见经传。近年有退休回村的干部老高,下决心搜集本地藏品,建起一农耕博物馆。我前去参观,不外乎锄、犁、耧、耙、车、斗、磨、碾之类,也未有见奇。当转入一巨大窑洞时,迎面一堵高墙,齐齐地码着穿旧了、遗弃了的布鞋,足有两人之高,数丈之长。我问:“有多少双?”答道:“13000双。”我脱口而出:“好一堵万鞋墙!”
①这鞋平常是踩在脚底下的,与汗臭为伴,与尘土、泥水厮磨,是最脏最贱之物,穿之不觉,弃之不惜,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今天忽然被请到墙上,隆重聚会,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翻身奴隶大军,顿然感到它的伟大。不管什么鞋,都已经磨得穿帮破底、绽开线头,鞋底也磨成了薄片。仔细看,还能依稀辨出原来的形状、针脚、颜色。每一双鞋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从女人做鞋到男人穿它去种田、赶脚、打工等,一个长长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穿着母亲亲手做的布鞋长大的,又穿着布鞋从乡下走进城市,每一双鞋都能勾起心底一段甜蜜或辛酸的回忆。这鞋墙就像是一堵磁墙,又像是一个黑洞,我伫立良久,一时无语,半天,眼眶里竟有点潮湿。
在回县里的车上,大家还在说鞋。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经今天这样一上墙,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中国革命是穿着草鞋和布鞋走过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建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才发现脚上还穿着延安的布鞋,匆忙到委托店里买了一双旧皮鞋上路。大约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北方农村的人一律穿自家做的布鞋,小时穿妈妈做的鞋,成家后穿老婆做的鞋。布鞋是维系农耕社会中的男女关系、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一根纽带。我想,做鞋也成了农村妇女生命的一部分,从少女时学纳鞋底开始,一直到为妇为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她们一针一线地纳着青春,纳着生命。遇孩子多的人家,做鞋成了女人的沉重负担。男人们很珍惜这一双鞋,夏天干活尽量打赤脚,出门时穿上鞋,到地头就脱下来,两鞋相扣小心地放在田垄上,收工时再穿回来。每年农历正月穿新鞋是孩子们永远的企盼,也是母亲笑容最灿烂的时刻。要说乡愁、亲情、家,布鞋是最好的标志。
鞋不但是人情关系的标志,还是社会进步的符号。有人说,看一个人富不富,就看他家地上摆的鞋。我是1963年进大学的,同班有一位从湘西大山里考来的同学,赤着脚上课。老师问,为什么不穿鞋。他说长这么大,就没有穿过鞋。1968年大学毕业,按那时的规矩,我到内蒙古农村当农民劳动一年。生产队饲养院的热炕,是冬季的晚上村民们聚会、抽烟、说事的热闹地方。腾腾的烟雾和昏暗的灯光中,炕沿下总是一大堆七扭八歪、又脏又瘪的鞋,其中有一双就是我从北京穿来的,上面已补了13个补丁。90年代我已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那时的会议通知常会附一句话:请着正装。“正装”什么意思?就是要穿皮鞋。
那几天在县里采访,虽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但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立一堵墙以之纪念,是人们常用的方法,最著名的如巴黎公社墙、犹太人的哭墙,还有国内外经常看到的烈士人名墙,但集鞋为墙,还是第一次见到。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
②我们常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却很少人说到“游子脚下鞋”。做鞋,首要是结实。先要用布浆成“衬”,裁成布,裹成底。将麻搓成绳,锥一下,纳一针。记得幼时,深夜油灯下,我躺在母亲身旁,是听着纳鞋底的刺刺声入睡的。现在市面上已找不到人工布鞋了,那天我在县里托人找了一双,不为穿,是想数一下一双鞋底要纳多少针。你猜多少?2500针。那堵鞋墙共有13000双鞋,你算一下,总共有多少针呀!每一个人都说自己的事业轰轰烈烈,走过的道路艰苦曲折,又有谁想到脚下千针万线的慈母鞋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鞋墙不朽。(有删改)
1.这篇散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借物抒情。(2)通过鞋墙引起的关于鞋的一系列联想,表达出对布鞋的由衷敬仰,抒发了作者对像纳鞋人一样的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①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采用“抑”的手法,描写布鞋的平常、贫贱和渺小。与后文的“扬”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万鞋墙的赞美取得抑扬有致的效果,还为下文的联想埋下伏笔。(2)语言上,口语与文言交替,使语言变化多姿。
3.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②的表达效果。
答:
答案 运用引用、对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做鞋针数繁多,艰苦曲折,深刻地表达了对慈母辛勤劳动的赞美。【出处:21教育名师】
4.本文语言风格庄重,试结合文中画波浪线段落加以赏析。
答:
答案 (示例)(1)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因为“鞋”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最是苦重,也最易被人忘记。(2)语言凝重。作者说“脑子里总是转着那些鞋”,举的例子如巴黎公社墙等,鞋与之一样都容易让人们勾起痛苦的回忆。(3)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如“鞋虽踩在脚下,不像帽子风光,却要承一身之重,走一生之路”。(4)关联词语运用完整、准确。如第一句中的“虽……但……”,第二句中的“如……还有……但……还是……”,第三句中的“虽……却……也……”。
5.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2)想象农村妇女纳鞋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3)这些联想和想象,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基本概念精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