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解析版)(A卷+B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卷(解析版)(A卷+B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9 13:40:1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题(A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欧洲学者认为,在古典时代和现代间存在一个被称为“ The Dark Ages”的“ The Middle Times”。这一时期大约是( )
A.公元前5一公元前4世纪 B.公元5-14世纪
C.公元15-16世纪 D.公元17-18世纪
【答案】B
【解析】A项时期,欧洲处于奴隶社会,属于古典时代,故排除;“The Middle Times”意指中古时期,即封建社会时期,5世纪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B项正确;C、D两项属于近代时期,排除。
2、下列有关中世纪西欧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中世纪( )
A.源于罗马帝国建立 B.终于西罗马帝国灭亡
C.王权始终高于教权 D.封建制度形成发展
【答案】D
【解析】西欧中世纪开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東于文艺复兴的开始,大致为5-15世纪。故A、B两项错误;西欧中世纪教权高于王权,C项错误;5世纪,日尔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故D项正确。
3、欧洲历史上曾出现过“以一种个人的联合、上下级之间靠个人之间的效忠与保护维系着的关系”,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 )
A.专制 B.税收 C.土地 D.等级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关系是指封君封臣制度,这种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错误。
4、下列关于西欧封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B.封建主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等各种权利
C.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资金作为给养
D.封君封臣制度下,封臣的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答案】C
【解析】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C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封君封臣制度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
5、“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言一行,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以上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封君封臣制度 C.世卿世禄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9世纪封臣的效忠誓词。该制度是封君封臣制度,B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所体现的封君封臣制度不符,排除。
6、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 )
A.当时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 B.教会向信徒征收大量的什一税”
C.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 D.教会统一了《圣经》版本且有解释权
【答案】C
【解析】基督教在中世纪欧洲占支配地位,主要是因为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C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与经济方面相比,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7、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这些城市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力的获得。获得“政治权力”常常是通过( )
A.领主恩赐 B.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C.教皇特许 D.市民大会选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获得“政治权力”(自治权)常常是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故选B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8、“如果说有致命的一击,那么一击是在1204年,那时帝国的范围仍然从亚得里亚海延伸到了叙利亚门户,而不是1453年,那时君士坦丁堡落入了庞大帝国,就像过于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掉下来”这段话中出现的两个“帝国”指的是( )
A.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中当会 B.都为拜占庭帝国
C.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 D.都为奥斯曼帝国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如果说有致命的一击,那么一击是在1204年时帝国的范围仍然从亚得里亚海延伸到了叙利亚门户”并结合学知识可知,这里的帝国指的是拜占庭帝国。1202年由教皇诺森三世发动,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率领开始了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十字军攻克君士坦丁堡,他们建立个短期的封建王国(拉丁帝国),而拜占庭的力量被彻底削弱由材料中“而不是1453年,那时君士坦丁堡落入了庞大帝国”知,这是指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因此,第二个帝国指的是奥斯曼帝国。故选C项。
9、罗马人存在这样的观念:一个民族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这反映了罗马人( )
A.法律意识浓厚 B.喜欢打官司
C.经常犯法 D.维护私有财产权
【答案】A
【解析】材料“无论去何处,总要携带自己的法律”反映出罗马人重视法律,故A项正确。重视法律并不代表罗马人喜欢打官司,故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罗马人经常犯法,排除C项;法律的功能并不只是维护私有财产权,排除D项
10、下列表述与伊凡四世改革不符的是( )
A.改革中颁布了新法典 B.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
C.巩固、强化中央集权 D.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
【答案】B
【解析】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为中心的统一国家。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开始进行改革,B项不属于其改革内容,故错误,符合题
意。其他三项与伊凡四世改革相符,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公元8世纪,穆斯林统治下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部 C.阿拉伯帝国 D.蒙古帝国
【答案】C
【解析】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C项正确。其他三项并非由穆斯林统治,排除。
12、从公元7世纪开始,穆罕默德和他的继任者们逐渐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下列关于阿拉伯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 B.发明“0”到“9”的数字计数法
C.把《圣经》作为经典 D.最高统治者苏丹掌握国家大权
【答案】A
【解析】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A项正确。B项是印度人的发明,排除;《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排除C项;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国家大权,D项错误。
13、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这是在( )
A.15世纪后期 B.16世纪中期 C.16世纪后期 D.15世纪中期
【答案】A
【解析】略
14、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是( )
A.哈里发 B.苏丹 C.德里苏丹 D.国王
【答案】B
【解析】略
15、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它之前的名称是( )
A.君士坦丁堡一 B.伊斯坦布尔 C.撒马尔罕 D.威尼斯
【答案】A
【解析】略
16、下列关于中古时期印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笈多帝国兴起于恒河流域 B.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
C.德里苏丹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D.德里苏丹重要职位由印度教徒担任
【答案】D
【解析】德里苏丹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17、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各种典章制度臻于完备,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他们归国后,将中日两国从多方面加以比较,看出了日本与中国的差距,而后他们要求仿效中国,开始了( )
A.农奴制改革 B.大化改新
C.明治维新 D.建立政教合一
【答案】B
【解析】根据“隋唐时期”“大量日本留学生来华学习”“仿效中国”可知,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故选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8、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为抵制外来影响采取的对外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对外开放 D.全盘西化
【答案】A
【解析】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9、下列关于中世纪的朝鲜,说法正确的是( )
A.7世纪新罗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B.10世纪新罗人建立了百济王朝
C.百济王朝实行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D.新罗大将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一
【答案】A
【解析】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A项正确。10世纪新罗人建立了高丽王朝;高丽王朝实行科举制,其大将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故排除B、C、D三项。
20、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的是( )
A.日耳曼人 B雅利安人人 C.迦太基人 D.班图人
【答案】D
【解析】略
21、古代班图人训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还掌握了下列哪一技术( )
A.冶铁 B.耕耙耱 C.开凿运河 D.制瓷
【答案】A
【解析】略
22、下列关于古代东非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广泛使用奴隶 B.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C.制瓷业发达 D.广泛使用部民
【答案】A
【解析】古代东非国家广泛使用奴隶,A项正确。古代东非国家经济上以圆艺业为主,B项错误;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3、8-15世纪,西非先后兴起的国家是( )
A.加纳—马里—桑海 B.加纳—多哥—桑海
C.多哥—桑海—贝宁 D.马里—桑海—贝宁
【答案】A
【解析】略
24、文化多元化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下列关于历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埃及人发明了太阴历 B.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阳历
C.希腊人编制了儒略历平人 D.玛雅人用复杂的历法纪年
【答案】D
【解析】埃及人发明了太阳历,苏美尔人发明了太阴历,罗马人编制了儒略历,故A、B、C三项错误;D项与史实相符,正确。
25、下列哪一项是玛雅人采用的( )
A.10进位制 B.20进位制 C.50进位制 D.6进位制
【答案】B
【解析】略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2分,27题2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的结晶。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大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吴于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拜占庭帝国当时的社会状况。(4分)
(2)拜占庭帝国是在哪一年被谁灭亡的?拜占庭文化有何特点?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9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6分)
(4)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版图上有何共同点?(3分)
【答案】(1)状况: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建筑辉煌(4分)
(2)时间:1453年(2分)国家:奥斯曼土耳其(2分)
特点:兼收并蓄(2分)
影响: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3分)
(3)影响: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6分)
(4分)共同点:地跨欧、亚、非三洲(3分)
【解析】(1)据材料“拜占庭帝国的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堰丁堡有许多雄伟辉煌的建筑,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艺术的结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建筑辉煌,(2)结合所学可知,拜古庭帝国是在1453年被奥斯要土耳其灭亡拜古庭文化特点是兼收并蓄;吉代、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3)据材料“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原…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大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率军东征,他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最远到达印度河流域,从而建立起一个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一方面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有些城市被夷为平地,许多当地居民被卖为奴隶,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亚历山大的东征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几平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一一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了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
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在版图上的共同点是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7、改革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现象,它与历史的发展相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646年,日本国内出现了统治危机,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它的繁荣。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西征,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加速了帝国统治危机,而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终被奥斯受土耳其帝国所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社会改革?请简述其政治改革措施和经济改革的措施。(11分)
(2)根据材料二,面对统治危机,拜占庭帝国采取了怎样的政策?结果如何?(6分)
(3)想一想:对待先进的文明,日本与拜占庭帝国各持何种态度?留给后人哪些启示?(11分)
【答案】(1)大化改新。(3分)措施: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8分)
(2)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致使其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6分)
(3)日本:开放、积极学习的态度;拜占庭帝国:封闭保守的态度(6分)启示:开放宽容有利于文明繁荣,保守封闭致使文明衰落,要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明(5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6世纪时期,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那、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6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实;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面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可知,拜占庭帝国出现统治危机后,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可见拜占庭帝国采取的政策致使帝国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3)第一小问综合上述材料,古代目本对其他先进文明持开放,积极学习的态度;古代拜占庭帝国对其他先进文明持封闭保守的态度,第二小问结合日本与拜占庭帝国对待先进文明的不同态度,得出开放宽容有利于文明繁荣,保守封闭致使文明衰落,要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单元测试题(B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欧、亚两洲的交界处曾经存在着一个历经千年的古老帝国,它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这个国家是( )
A.拜占庭帝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历经千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
2、《法理概要》中说:每个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至于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市民法与万民法的推行( )
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圆 B.推动了拜占庭帝国的民主制
C.促进了罗马帝国工商业发展 D.为罗马帝国的扩张提供依据
【答案】A
【解析】市民法和万民法的推行,既照顾到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国情,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又有利于统一管理,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不能体现,均排除。
3、中世纪早期,学者们的思想灵感来源于《圣经》和教会;11世纪初期,西欧的一些主教们在教区内组建学校,并邀请知名学者担当主讲教师;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上述材料反映了中世纪时基督教会( )
A.宣传耶稣就是“救世主” B.对西欧政治制度的影响
C.是西欧社会的宗教权威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学者们的思想灵感”“在教区内组建学校”等信息可知,D项正确。其他选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4、下列中古西欧国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是( )
①拜占庭帝国 ②法兰西王国
③英吉利王国 ④葡萄牙王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拜占庭帝国控制东欧、西亚和北非地区,不属于西欧国家,排除①,故C项正确。
5、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精神领袖是( )
A.拜占庭君士坦丁大帝 B.伊斯兰教的哈里发
C.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 D.城市民主自由思想
【答案】C
【解析】精神领袖一般指亲教领袖,在当时的西欧,基督教是被广泛信奉的宗教,罗马天主教廷和教皇成为欧洲的精神领袖,故选C项。
6、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某个时期的一家庄园当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中,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 )
A.自备农具和耕畜在领主自营地上每周无偿劳动
B.除了拥有一定的耕地外,还可以耕耘一片草地和牧场
C.与庄园主或其他农奴发生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
D.与庄园领主发生冲突后,可以随意离开领主庄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属于庄园领主所有,不得随意离开庄园,故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7、“领主封臣关系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忠诚与否的关系,它有着深刻的经济因素。要解除关系意味着封土必须收回,显然没有重大的理由,封臣不会这样做。”这表明维系西欧封臣和封君的基础是( )
A.土地 B.臣属 C.血缘 D.忠诚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土地是领主封臣关系的重要的经济基础,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8、16世纪,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南部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伊凡四世的改革(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B.促进了沙俄工商业的发展脊咱
C.使俄国进入农奴制社会 D.促进了莫斯科公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国君直辖”“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可知,改革有利于打击大贵族,加强王权,故A项正确。B、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1547年,沙皇俄国建立,D项错误。
9、右图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旗,上面文字的含义是: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
安拉的使者。这表明( )
A.阿拉伯国家形成后推行伊斯兰教
B穆罕默德是沙特的最高宗教领袖
C.宗教在阿拉伯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D.沙特阿拉伯王国至今仍迷信落后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旗”“真主”“穆罕默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时,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以此为旗帜统一阿拉伯半岛,故选C项,排除A项。B、D两项说法错误。
10、下列符合奥斯曼帝国说法的是( )
①13世纪兴起于小亚细亚半岛 ②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
③16世纪建跨亚非欧三洲帝国 ④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中国的造纸术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排除④,故D项正确。
11、公元646年新年伊始,天皇发布了《改新之诏》:废除氏姓世袭制度;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这项改革措施产生的影响是( )
A.日本开始了大化改新 B.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C.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D.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概括,不是“影响”,故排除;由材料“把各级地方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可知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C、D两项,故排除。
12、日本幕府曾一度凌驾于天皇之上,掌握中央政府机构。幕府政治( )
①开始于公元12世纪 ②是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
③以武士为统治支柱 ④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幕府政治始于1192年,①正确;由于庄园经济发展,武士集团逐渐形成,②正确;武士效忠幕府将军,③正确;幕府时期各藩国有很大权力,④错误。故选B项。
13、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下列发生在朝鲜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②李成桂改国号为朝鲜
③仿唐朝三省六部制 ④中朝联合抗击日本侵略
A.②③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 D.④②③①
【答案】B
【解析】①发生于7世纪,②发生于14世纪,③统一后学习唐朝文化,④发生于16世纪明朝时期。故选B项
14、史料实证意识是历史学科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如果研究印度13世纪的历史,可以搜集( )
A.笈多王朝时期的史料 B.清真寺建筑的历史
C.印度教传播情况的记载 D.孔雀王朝时的记载
【答案】B
【解析】笈多王朝建立于4世纪,印度教得到统治者支持而发展为印度主要宗教,故排除A、C两项;13世纪德里苏丹国家建立,伊斯兰教为国教,故B项正确;孔雀王朝建立于公元前3世纪,排除D项。
15、以下遗址不属于美洲建筑艺术典型代表的是( )
A.太阳金字塔 B.大津巴布韦城 C.马丘皮丘城 D.波南帕克神庙
【答案】B
【解析】大津巴布韦城是南非的建筑,不属于美洲,故选B项。
16、G·莫赫塔尔在《非洲通史》中说:“麦罗埃有一种独具一格的文明一直在发展繁荣,尽管它披着薄薄层埃及式的纱巾,它的非洲式的本质却一直保留不变。”据此推断麦罗埃( )
A.属于古埃及文明 B.应有大量的文献
C.应位于东非地区 D.工商外贸业发达
【答案】C
【解析】材料“独具一格的文明”“尽管它披着薄薄一层埃及式的纱巾,它的非洲式的本质却一直保留不变”说明A项错误;B、D两项从材料不能推断;古埃及文明影响了尼罗河上游的文明,对其他非洲地区因撒哈拉沙漠的阻隔,影响较少,故C项正确。
17、据铭文记载:阿克苏姆王国的一名地方行政官曾施予管辖区的百姓520坛啤酒和20600个面包。这说明阿克苏姆王国( )
A.已进入封建制时代 B.进入鼎盛时代
C.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D.信奉伊斯兰教
【答案】C
【解析】阿克苏姆王国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故A项错误;B、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大量的“啤酒”“面包”表明了手工业发展状况,故C项正确。
18、下表内容描述的是生活区域:尤卡坦半岛文明成就:培植玉米有复杂的历史纪年使用表意文字20进位制( )
A.阿兹特克文明 B.印加文明 C.玛雅文明 D.西非文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中内容均与玛雅文明相符,故C项正确。
19、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途径不包括( )
A.尼罗河通道 B.撒哈拉沙漠商路
C.印度洋航路 D.阿拉伯帝国征服
【答案】D
【解析】东部非洲主要通过尼罗河与埃及交往,通过红海和印度洋与阿拉伯、中国、印度等交往;西非通过撒哈拉商路与北非交往,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阿拉伯帝国版图不包括撒哈拉以南地区,放D项错误。
20.古代非洲和古代美洲都曾创造灿烂的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有( )
①由于自然环境阻碍而独立发展 ②各自文明发出展进程相对级慢,落后
③两大洲文明中都包含巨自石建筑 ④古代文明因殖民者入侵而消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非洲因撒哈拉沙漠和印度洋、大西洋的阻隔,美洲东有大西洋,西有太平洋阻隔,各自文明独立发展,①正确;非洲、美洲虽有独立的文明,但到16世纪仍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或奴隶制时期,②正确;南非和南美都有巨石建筑群,③正确;美洲取第安人几平被杀光,文明中断,而非洲至今仍保留一些古代传统,④错误。故选A项。
21、大津巴布韦遗址规模之大令人惊讶,能建造这么大的建筑物说明( )
①建筑水平高超 ②农业比较发达
③铁制工具大量使用 ④对外交流发达有有矿以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能建造这么大的建筑物说明建筑水平高超,农业的发展是建筑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①②正确,A项正确。大津巴布韦由石块垒砌而成,无法体现铁制工具大量使用,且由其遗址规模也无法推出大津巴布韦对外交流发达,③④错误,排除B、C、D三项。
22、在公元前900年一前400年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出土的16尊翡翠雕像,面孔酷似中国人,所体现的习俗是殷商所崇尚的。红色玉雕像后立着的玉圭板上刻有类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这些玉圭板上刻的正是殷人先祖的名号。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
A.文明的渊源 B.文明的质变 C.文化的入侵 D.制度的演变
【答案】A
【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奥尔梅克文明渊源于中国殷商文明。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
23、“是因为(这里)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村庄驻地……4至10世纪期间,(这个)文明非常繁荣,但随后便衰落下去……”根据材料,从人为的角度分析文明衰落的原因,比较合理的推断是数头得关(年)( )
A.土壤肥力被耗尽 B.生产制度被破坏
C.部落团结被破坏 D.思想观念的落后采
【答案】A
【解析】刀耕火种的农业会导致土壤肥力被耗尽,导致土壤板结而无法继续进行耕作,A项正确。枕料没有及生产度,部团结思想观念,据此排除B、C、D三项。
24、“玛雅文字的破译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第一个对玛雅文字发生兴趣并进行研究的是16世纪的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朗达……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下列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
A.集中反映出象形文字的特点 B.玛雅文字的破译半途而废
C.玛雅文字的破译需部门协调 D.美洲的玛雅文字较难破译的
【答案】D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象形文字的特点”“部门协调”,A、C两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破译工作“半途而废”,B项错误;由材料“玛雅文字的破译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16世纪…20世纪初学者们辨认出少量玛雅文字,但没有从根本上涉及语音和真正语言的识读”可知,美洲的玛雅文字较难破译,D项与材料主旨相符,正确。
25、美国的一位科学家在解释古代人类文明消失现象时发出感慨:“大地从不撒谎,它带有人类写在它上面的真实记录。”材料强调古代人类文明消失的主要因素是( )
A.人为因素 B.外力作用 C.气候变化 D.地质作用
【答案】A
【解析】材料“它带有人类写在它上面的真实记录”强调的是人为因素,A项正确。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4分,27题26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

材料二 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会占有国家土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向全体教徒征
收什一税。教会垄断了对《圣经》的解释权,任何背离教会教皇为国王加冕说教和反对罗马教廷教义的思想都被当作“异端”。13世纪,教会建立起“宗教裁判所”,对“异端”分子进行判决,轻则罚款,重则监禁,有的甚至被捆在火刑柱上活活烧死。哥白尼和伽利略因为宣扬违背教会思想的“太阳中心说”长期受到监禁和迫害。在西欧中世纪,人们相信世上的一切权力都是上帝授予的。12-13世纪,教皇权力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主。
材料三 西欧到11世纪中叶以后新城市和集市涌现,最大的集市数香槟集市(从西欧、北欧和东方运来的货物都在法国香槟伯爵领地六座城市交易,成为全欧性的商业中心)。一些城市商人势力显赫,操纵市政,形成为城市贵族。大学生抒发个人情索的校园诗歌流行,被称做“世俗的拉丁诗”。 ——摘编自《世界历史(中古部分)》
(1)根据材料一,解释西欧封建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罗马教廷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1-13世纪的西欧城市状况。
【答案】(1)特点:以土地关系为组带,层层分封,形成封建等级制度;主与附庸是臣属关系;附庸只承认自己真接受封的人为自已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9分)
(2)政治上: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权凌驾于世俗王权之上。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思想上: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控制人们的思想。(9分)
(3)状况: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新兴城市和新阶层出现;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化兴起;但旧的经济体制和思想束缚依然存在。(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图示形状可知金字搭式的等级制度;从右侧内容可以得出都与土地有关,从左侧内容看,下级只对直接上级效忠。第(2)间,从材料二内容看,涉及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可根据材料真接概括。第(3),材料三涉及了商业贸易,文化发展,城市中的政治势力等方面内容,可根据材料依次概括。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和手工业相当繁荣,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君士坦丁堡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廷建筑和艺术成就的结晶。公元6世纪,皇帝查士丁尼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危机。拜占庭帝国仍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国王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舰,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
材料二 在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中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主张参照隋唐封建制,局部调整生产关系、进而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日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张玉祥等《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1)概括材料一中所反映的历史状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是如何应对统治危机的?对日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3)这两则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状况:拜占庭帝国从繁荣到灭亡。(3分)
原因:拜古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成就;拜占庭帝国处于东西方交通要道上,商贸发达;《查士丁尼法典》有利于维系帝国的统治等造就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但统治者穷兵黩武,造成了帝国危机,又不屑于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保守和封闭的心态导致最终被历史所淘汰。(8分)
(2)措施:日本任用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进行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政治经济制度,解决日本问题。(4分)
影响: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过渡,推动了日本的进步。(6分)
(3)启示除了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还应吸收接纳先进文明,适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前进。(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间,根据材料一“拜占庭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1453年……君士丁堡階落”概括。第二小问,繁荣的原因可从材料一“西罗马帝国……依然保持着它的繁荣”“商业”君士坦了堡…艺术成就的结品”“查士尼”等提示,结合所学分析;灭亡的原因可根据材料“西征”“陶醉”“不屑于”等概括。第(2)问,第一小同,可根据材料二,从改革和改革内容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可从材料二最后两句概括。第(3)问同,根据前两问,言之成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