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下语文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资料汇编
相关常识
1.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如《基地》三部曲、《新疆域》等。课文选自《新疆域》。
2.事物说明文与事理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介绍事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往往就是某一事物(事理)或事物(事理)的某一方面。 说明文分类一般根据说明对象不同来分: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介绍具体事物,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
3.事理说明文的严谨逻辑。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局部、从简单到复杂、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等。两篇短文都是整理说明文,都是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说的。
内容主题
《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科普小品是思想相通的,都说明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思考探究,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最终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文章还给了人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词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团。
天衣无缝fèng: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
骨骼gǔ gé:人或动物体内或体表坚硬的组织。分内骨骼和外骨骼两种。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流逝:像流水一样消逝。
褶(zhě)皱(zh?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
携xié带:随身带着。 ?
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非常寒冷。 ?
覆fù盖:遮盖。 ?
铱yī:一种稀有金属,银白色,质硬而脆,化学性质稳定。 ?
潮汐xī:通常指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期涨落的自然想象。这里特指海潮。 ?
尘埃āi:尘土。
抵dǐ达:到达。 ?
劫难nàn:灾难、灾祸。? ?
致密:细致精密。? ?
排斥chì:使别的人或事物离开自己这方面。 ?
趋qū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
膨胀péng zhàng: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物体的长度增加或体积增大。 ?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重点解析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议论,提出一个观点: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由这个问题展开说明,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融议论与说明为一体,让读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启示。
《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接着将两种对立观点摆出来,再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特性,进而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证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而非火山。
两篇文章都是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推导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开放性;而文中严谨的推导过程和准确的语言表述又体现了科学思维的周密性。学习两篇文章,体会科学思维。
综合练习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0.选出本课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3-5个好词,把它们写在一段连贯合理的话中。
1.选出下列词语的字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 )(3分)
A.骨骼(gé) 锁链(liàn)? 深渊(yuān) 无缝(fèng)
B.臀(tún)部 硅(guī)胶??两栖(xī) 漂移(piāo yí)
C.流逝(shì)?携(xié)带 ? 薄(báo)片 彗(huì)星
D.潮汐(xī) 蓦(mò)然 褶(zhě)皱 劫难(jié nàn)
2、请为下列多音字注音。(3分,错一个少一个扣一分,扣完为止)
冰层再薄( )一些 刻薄( ) 薄( )荷
劫难( ) 困难( ) 艰难( )
无缝( ) 缝纫( )
3.写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说明方法。(4分)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4)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1)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2)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3)这________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A.似乎 一直 也许
B.似乎 常常 也许
C.几乎 常常 应该
D.几乎 一直 应该
5.下列关于两篇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B.斯石英出现的地方发生过撞击且肯定没发生过火山活动。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在6500万年岩层发了“被压扁的沙子”,证明了小行星或彗星等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D.《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可以有力地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道理。
6..拓展阅读。(12分)
荆公化句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者。
选自《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1)请简析下面句段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原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
(2)请根据文段内容给“集句诗”下一个定义,不超过20字。(2分)
(3)王荆公常“集前人之句”为诗,而能“过于本诗”,你从中有什么领悟?(3分)
附加题:(4)文中的“王荆公”是谁?请再写出一首他的著名诗作来。(3分)
参考答案:
1.B。两栖(qī)
2.冰层再薄(báo)一些;刻薄( bó);薄(bò)荷
劫难(nàn);困难(nan);艰难(nán)nán nàn
无缝(fèng);缝纫(féng)
3.(1)举例子;(2)作诠释;(3)打比方;(4)作比较。
4.A
5.A
6.(1)作引用、作诠释、作对比。引用诗句,并通过对比,解释了王籍的原诗上下两句只是一个意思,以动衬静,而王荆公化用的诗句上下两句动静相映,更胜一筹,说明了王荆公化用前人诗句而成的新句,更胜原诗。
(2)集句诗是化用前人诗句,汇集而成的新诗。或采集前人诗句,化生新意的诗。意对即可。
(3)示例:前人的名句名言有它的道理,也有其局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意思、趣味。引用古诗文,用原意可为文章添文采,化用出新意才更有意趣。我们写作时,也应该多尝试化生新意的引用。(开放性题目,领悟合理表述顺畅即可)
(4)王安石。其诗如《梅》“墙角数枝梅”,《登飞来峰》,《船泊瓜州》等,具体诗句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