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的第二课。当学生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时,本课的活动将学生由“我们吃什么”的问题引入到“食物带给了我们什么营养”上来。从一天中吃下的食物是丰富的这个生活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当我们获取丰富食物的同时,也就获得了丰富营养的认识。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呈现在学生面前。
二、学情分析
关于一天的食物,学生已有前面学习认识的基础,并收集整理了“一天的食物”记录卡,了解到: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以及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据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顺着学生已有的前概念的基础,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汇报展示、统计归纳、动手实验等学习过程,获得食物营养成分的相关信息,发现食物与营养之间的关系,学会辨别脂肪和淀粉的基本方法。教师在此过程中做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亲密伙伴,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于是本课设计力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放”和“收”恰如其分,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又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体现科学探究的核心理念。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4、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的六大营养成分及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
掌握了解食物主要营养成分的方法,能对照标准的方法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和淀粉。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食用油、肥肉、花生、白萝卜、淀粉液、馒头、马铃薯、青菜叶、白纸、碘酒、胶头滴管、棉签、碟子。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从哪里获得营养呢?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营养呢?维生素、锌、铁,这些是营养吗?
二、探究过程
(一)食物的营养成分
1、问题:(1)这六大营养成分对人体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帮助呢?
(2)你知道哪些食物富含哪种营养成分呢?
2、学生独立阅读资料
3、汇报展示。
(1)蛋白质组:
(2)糖类组:
(3)脂肪组:
(4)维生素和矿物质组:
(5)水组:
4、小结
【本环节设计了阅读资料、汇报展示的环节。学生在自由学习、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课外阅读,在课堂上与小组同学的合作交流,以多种形式向同学们表达自己的所得。以特别的形式邀约同学们与自己一起学习、一起分享自己的作品。】
(二)一天的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1、问题:一天的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2、补充《一天的食物》记录卡片,完成统计卡片《一天的食物(表格二)》,找出一种你觉得营养最丰富的食物。
3、学生交流汇报。
4、结果汇总
5、小结: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多种营养?
我们平时的膳食要注意什么?
【利用已有资料,通过补充整理、统计归纳、总结汇报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构建科学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三)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脂肪的辨别实验:
问题:食用油、肥肉、白萝卜、花生是否含有丰富的脂肪?
1、学生猜测
2、观察实验(食用油滴在纸上,发现了什么?)
3、运用“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迹”的方法,鉴别其他食物是否含有丰富的脂肪。
4、动手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
※淀粉的辨别实验:
问题:淀粉液、马铃薯、青菜和馒头中是否含有丰富的淀粉?
1、学生猜测
2、观察实验(在淀粉液中滴入碘酒,发现了什么?)
3、运用“淀粉遇碘酒变蓝色”的方法,鉴别其他食物是否含有丰富的淀粉。
4、动手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
三、拓展与延伸
1、介绍鉴别食物营养成分的其他方法
2、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一天的菜单。
附: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辨别实验
脂肪辨别实验表
名 称
猜测(是否留下油渍)
现象(是否留下油渍)
肥 肉
花 生
白萝卜
我们发现了:
淀粉辨别实验表
名 称
猜测(是否变蓝色)
现象(是否变蓝色)
马铃薯
馒 头
青菜叶
我们发现了:
记录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