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要点精讲讲义—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要点精讲讲义—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4-12 23:3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3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学习目标
节次 学习目标
1.细胞生活的环境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要点解读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四、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如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学法指导
细胞外液(内环境)是本章节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例1】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有关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②可以进入A、C、D
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②
C.图中O2溶液最低的液体是③
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解析:由图可知,A是毛细血管,B是红细胞,C是组织细胞,D是毛细淋巴管。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血浆与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内环境,体液由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构成。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各成分的关系,属理解层次。
【例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解析: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发生,但发生疾病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属理解层次。
梯度练习
A组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
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血液
.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红细胞、肌细胞和淋巴循环中的淋巴细胞所处的直接生活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淋巴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血浆中蛋白质较少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B.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D.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6.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关系不大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C.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D.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7.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B组
8.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吸收氨基酸 B.组织细胞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9.体内代谢废物要排出体外必须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10.右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内环境包括   (用标号表示),其稳态是指
等方面的相对稳定。
(2)正常人血浆的pH为 ,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
(3)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 (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
(4)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等物质通过 、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_______处的液体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C组
11.在正常情况下,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内环境是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机体维持稳态的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肺气肿患者由于呼吸不畅,血液中的pH值将略 。这是因为 。
(2)对于人体来说,体温恒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 。
(3)如果给某病人静脉滴注质量浓度为9%的NaCl溶液200mL,预计此病人的内环境的渗透压将   尿量将 。 
(4)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如果给一个健康男子静脉推注10%的葡萄糖溶液(远高于血糖浓度)100 mL,请在右坐标中绘出你预测的血糖含量变化的大致情况。       
参考答案
1.C 2.C 3.C 4.A 5.B 6.A 7.C 8.B 9.D 10.(1)②③④ 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2)7.35--7.45 HCO3-和HPO42-(3)⑤→②→③→①(4)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③ 11.(1)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降低 氧气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2)各种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 (3)升高  减少(4)(见图)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学习目标
节次 学习目标
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通过激素的调节 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3.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4.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3.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4.认同毒品危害健康,应远离毒品。
4.免疫调节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要点解读
学法指导
本章的核心内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延伸,重点是神经调节中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及二者的异同;脑、脊髓等各级神经中枢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激素的反馈调节过程;神经、体液调节作用的异同;免疫调节的功能及过程等。
 1.神经元、神经纤维、神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组成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突起又包括短的树突和长的轴突。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鞘叫做神经纤维。它只是细胞结构的一部分(具体关系见下图)。
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上结缔组织膜便构成了神经。
 2.兴奋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区别
项目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兴奋的传导方式 局部电流 化学递质
刺激的方式 电刺激 化学刺激
作用时间 传导较快 传递较慢
传导的方向 具有双向性 单向传递
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方向:(上一神经元)轴突→(下一个神经元)胞体→树突,(上一神经元)轴突→(下一个神经元)树突→胞体→轴突。原因:是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例1】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A.电信号→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解析: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通过神经突触完成。兴奋传到突触前膜,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产生新的神经冲动,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答案: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特点,属理解层次。
 【例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重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重吸水能力减弱
解析:水的稳态是体内水含量的相对稳定,这个相对含量是以渗透压为衡量标志的。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摄入的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此时,渗透压感受器会受到抑制,因而不会产生渴觉。所以A项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因此B项错误。抗利尿激素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产生以及与渗透压的关系,属理解层次。
梯度练习
A组
1.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 B.抗原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
2.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表示刺激时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3.某人因意外车祸而使大脑受损,其表现症状是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谈话,但却不会说话。这个人受损伤的部位是
A.大脑皮层W区 B.大脑皮层S区 C.大脑皮层H区 D.大脑皮层V区
4.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B.是机体首次受到一种物质刺激时就可以发生的反应
C.凡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对所有的过敏原都可发生反应
D.过敏反应能够使组织细胞发生结构破坏
5.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正确叙述是
A.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B.都是通过直接产生抗体发挥免疫作用
C.都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
D.分别通过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和分化成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
6.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7.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接着少数HIV在体内潜伏下来,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如图所示)。请回答:
(1)HIV识别并侵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的组成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2)在曲线AB段,此过程中效应T细胞作用于________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该细胞裂解死亡,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免疫。HIV无藏身之处后再经_____________作用,使HIV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3)由图可知, HIV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人体的_______________细胞。
(4)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通过握手传播
B.艾滋病患者死于病毒感染或死于癌症,它可以通过母婴间遗传
C.HIV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攻击B细胞和T细胞,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D.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
B组
8.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局部电流的位置是
A.a和b处 B.a、b和c处
C.b、c、d和e处 D.a、b、c、d和e处
9.关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浓度与人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消化系统中大量的葡萄糖从食物中转运入血浆时,胰岛就会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
B.当某人在数小时内不进食时,胰岛就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C.高浓度的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
D.高浓度的胰岛素刺激肝脏分泌葡萄糖
10.下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 ___。完成图甲中反射至少需要 __ 种神经元。f、e、c、b和a它们共同组成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结构名称是 ,图乙是图甲中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3)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的膜。
(4)给图甲中的b以一次适宜强度的电刺激,e处是否发生电位变化?______(是或否)。图甲所含结构乙的数量越多,完成反射需要的时间越 ____。
C组
11.人体内激素分泌量过多或不足都会对机体有害,体内有一系列机制维持激素在血液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激素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体内缺乏______元素时,将导致激素C的合成受阻,该元素进入甲状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 ___。
(3)当人体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这里由于激素A、B的含量_________所致。这种生理过程是由__________共同调节的。
(4)如果激素C的合成量过多时,激素A、B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调节机制。
参考答案
1.B 2.C 3.B 4.A 5.D 6.A 7.(1)糖蛋白 (2)靶 细胞 抗体 (3)T淋巴细胞 (4) D 8.C 9.A 10.(1)感受器 3 反射弧(2)突触后膜 d (3)树突或细胞体 (4)否 长 11.(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碘 主动运输 (3)增加 增加 神经和体液(激素) (4)下降 (负)反馈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学习目标
节次 学习目标
1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3.其它植物激素 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
要点解读
一、
植物
生长
素的
发现
二、
生长
素的
生理
作用
三、
其他
植物
激素
学法指导
教材以生长素发现历史为线索,通过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并在严密推理的基础上作出判断的,从而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比生长素的作用,学习其它激素的作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理作用及评价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等知识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例1】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A.喷洒氮肥 B.提高CO2的浓度 C.喷洒磷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解析:茄果类蔬菜形成产量靠的是果实,而果实的发育是在传粉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过程中,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这些生长素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了传粉受精,子房缺乏生长素难以发育成正常的果实。如果保证产量,此时可以人工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答案:D
点评:此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属理解层次。
【例2】切下4个同样的胚芽鞘的顶端,如图插入云母片,A和B都置于整块的琼脂块上,C和D都置于2块分开的琼脂块上。把A放置在暗处,B、C、D沿箭头方向光照,过一段时间后,定量测定扩散到琼脂块上的生长素含量。
(1)如果把测得的a的生长素含量相对值定为100,则其他各值分别为(从供选答案中选择序号填充):b_________;c_________;e____________。
A..约100 B.约50 C.大大高于50 D.小于50
(2)如图所示,除①的顶端罩上不透光的小帽外,其它胚芽鞘的各部分插入云母片,沿箭头方向照光,根据上述结果分别说明①~④胚芽鞘的生长情况: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_。
解析:琼脂块可以接收生长素;云母片不透水,生长素也不能透过。单侧光会使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1)B图中虽然云母片位于胚芽鞘的左侧,但下面的琼脂块中生长素的总量和a几乎相等。C图云母片插在正中,尽管有单侧光照,c、d两琼脂块获得的生长素还是几乎相等,即约为a的一半,约为50。D图中受单侧光照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主要集中在e琼脂块上,因此生长素应为e块大大高于f块,大大高于50。(2)①图中胚芽鞘尖端未接受单侧光照,生长素均匀分布而直立生长。②图中云母片插入尖端下部,尖端无云母片,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而弯向光源。③图中云母片阻止了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横向运输,生长素均匀分布,胚芽鞘直立生长。④图中的云母片不能阻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单侧光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而弯向光源生长。答案:(1)A B C(2)直立生长 向光源弯曲生长 直立生长 向光源弯曲生长。
点评:在温特实验中,学习了可以利用琼脂块测定胚芽鞘生长素的含量。本题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属运用层次。
梯度练习
A组
1.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原因是
A.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B.背光侧细胞分裂快
C.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得少 D.背光侧细胞生长快
2.在果树栽培过程中,需要剪去顶端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
A.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B.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C.减少,以利于其生长 D.增加,以利于其生长
3.下图表示根和茎对生长素浓度的不同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主要在芽尖合成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
5.侧芽生长素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聚积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渗透作用
6.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7.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 。最早用实验证实该物质确实存在的科学家是 。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 、 、 、 。
B组
8.根据下图所示分析a、b、c、d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正确的结论是
A.a>b>c B.c>b>d C.b>a>c D.a=b=c
9.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
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
B.用胚芽鞘尖端和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D.用胚芽鞘尖端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
10.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 ____。
(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细胞中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
C组
11.右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请据图回答: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mol·L-1。
(2)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萘乙酸促进某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首先设计了以下三组:
组 别 A B C
浓 度(mol·L-1) 10-12 10-9 10-6
根据上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一个 。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4)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根生长弯曲部位的近地侧除有较多的生长素外,还有较多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B 6.C 7.生长素 荷兰的温特 赤霉素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乙烯 8.B 9.C 10.(1)向左生长弯曲 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上端运输到下端,促进生长 (2)生长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运输到上部 (3)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 主动运输
11.(1)10-8(2)对生长无影响(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预实验 降低浓度梯度并增加实验组别 (4)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学习目标
节次 学习目标
1.种群的特征 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种群的数量变化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3.群落的结构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群落的演替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要点解读
学法指导
本章的中心问题:种群和群落的特征及发展变化。重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群落的演替。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不仅可以获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基础知识,而且可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是在科学方法教育上的侧重点,在学习中应当引起重视。
【例1】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可能呈“J”型增长
A.只有当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的生存
C.只有在没有捕食者时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或一种生物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
解析:因为种群的指数增长只有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才有可能,而这样理想的条件只有在实验室内才能存在。A不对,因为食物有限影响种群数量增长。B不对,因为有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已开始出现不足,这虽然并未影响到物种在这里生存,但不可能会使种群的数量出现指数增长,因为指数增长的先决条件是资源充裕。C也不对,因为仅仅失去捕食者的控制作用,种群仍不能实现指数增长,限制种群数量的种种其他因素都还在起作用,如食物不足空间狭小等。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和特点,属于理解层次。
【例2】在气候条件合适的条件下,从裸露的岩石开始的初生演替的完整过程是
A.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森林阶段
C.地衣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
D.森林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
解析: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虽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演替。从岩石表面开始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陆地植物的初生演替过程大致经过地衣植物群落、苔藓植物群落、草本植物群落和木本植物群落阶段。答案: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属于识记层次
梯度练习
A组
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定地区内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B.一口池塘中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
2.某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密度会
  A.越来越大 B.相对稳定 C.越来越小 D.绝对不变
3.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为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5.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6.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B.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是不同的
C.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就是研究群落的丰富度
D.任何一个群落中的物种,都不可能是随机地聚集在一起的
7.在用标志重捕法对某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该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   B.该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
  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  D. N= 39×34÷15
B组
8.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9.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弃耕农田土壤 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右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但他们设计的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写出完善该装置的做法: 。
10.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实验中,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请纠正该同学实验操作中的错误:

② 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C组
11.下图是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黑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酵母菌的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作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________________。
(2)曲线的纵坐标________________(填写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进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_______(填能够或不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试根据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分别提出你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的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
1.A 2.A 3.A 4.D 5.D 6.C 7.C 8.C 9.在漏斗上方加一(提供光源和热源的)灯泡 10.①应将试管轻轻震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 ②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 ③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 11.(1)S型增长 (2)能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这一环境所能养活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能够 (3)对珍稀动物的保护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它的生存环境,使该种动物的环境容纳量有所提高,这个种群的数量自然会增长。草原的放牧量应该控制在接近环境容纳量为宜。如果过多放牧影响牛羊的生长以及草原的恢复,如果破坏了环境,还会造成环境容纳量的降低.(其它合理答案也允许)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学习目标
节次 学习目标
1 生态系统的结构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3.尝试调查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要点解读
学法指导
本章的重点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主要包括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探讨的是宏观方面的问题,与学生日常经验联系较多。在学习的过程,既是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又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概念的过程。
【例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 B.a>b+d C.a<b+d D.a<c+d
解析:一个生态系统中,流经该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是a。这些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在后一部分能量中,一部分随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沿着食物链流入初级消费者,除小部分能量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其余被初级消费者同化。能量依次沿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下去。答案是B。
点评:这是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属于理解层次。
【例2】有什么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的数目 D.限制群落的演替过程
解析:A项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目,而且干扰甚至破坏所有的生态系统,增加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B项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D项限制群落的演替过程,反而降低了稳定性。这是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C项增加物种数目,使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增多,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物种数目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抗干扰能力就越强,属于理解层次。
梯度练习
A组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应包括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一条食物链最初开始的生物是
A.自养生物   B.食草生物  C.食肉生物    D.寄生生物
3.在A→B→C→D这条食物链中,C是
A.初级消费者  B.第二营养级  C.三级消费者  D.第三营养级
4.在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都循环
B.物质的流动不循环,能量的流动也不循环
C.物质的流动循环,能量的流动单向不循环
D.物质的流动单向不循环,能量的流动循环
5.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起的作用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只有以上三种作用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纵轴)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横轴)的关系曲线正确的是
7.下列各项属于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是
A.信息素 B.有机酸 C.孔雀开屏 D.温度
B组
8.下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对此图解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方框的大小表示该营养级所具有的能量多少
B.该图表示C所具有的能量只有B的10~20%
C.该图中的A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图中A具有的能量是B、C、D等能量之和
9.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种类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质循环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规律
10.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内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该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在一段时间内,甲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其它3种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
C组
11.根据下列碳循环概念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分别表示 、 。
(2)图中①、②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 。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 形式存在。
(4)大气中CO2,除来自图中②过程外,还来自 的燃烧等。
(5)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形成 ,导致气温升高。
(6)为探究落叶的腐烂是不是土壤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将实验组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0C恒温箱中灭菌,以排除 的作用。
参考答案
1.C 2.A 3.D 4.C 5.D 6.A 7.D 8.D 9.C 10.(1)丙→甲→乙→丁 (2)甲的增加会使乙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而丙则会因被捕食的压力增大而减少,以后丁也会由于乙的增加(食物充裕)而有所增加。11.(1)生产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3)含碳有机物 (4)化石燃料等 (5)温室效应 (6)土壤微生物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学习目标
节次 学习目标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2.保护人们共同的家园 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3.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4.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
要点解读
学法指导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供持续利用的自然资源。然而,由于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人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地球的环境和资源,甚至严重威胁了生物圈的稳定性。本章重点是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例1】下图是以1990~1997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20世纪及未来50年曲线图,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一定时间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减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模型曲线上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曲线看,随着人口的增长,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盲目的开发利用,造成了自然资源逐渐减少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口增长又大量占用耕地,制约了粮食生产,使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减少。反之又引起人口数量减少。因此,人类必须控制自己,要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发展,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2)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污染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5)控制人口增长,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等。
点评:本题通过曲线图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属于理解层次。
【例2】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如赤潮),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答案:C
点评:该题考查环境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水华)”这几种污染现象的形成原因。此题的解答错误,主要是对这几种污染现象了解不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属于理解层次。
梯度练习
A组
1.在哪一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A.1982年 B.1985年 C.2001年 D.2005年
2.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主要措施依次是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植树造林
B.S0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
3.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4.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 B.动物病毒 C.天敌过多 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人工栽培和养殖 B.就地保护
C.迁地保护 D.实施大型的生态工程
6.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说明野生生物具有
A.间接使用价值 B.潜在使用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药用价值
7.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
D.易地保护是自然保护的最有效办法
B组
8.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
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 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
c.人类生活的改善 D.人为破坏的结果
9.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
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10.几百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作肥料,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下列有关“桑基鱼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是生态农业的雏形
C.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D.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可以循环利用
C组
11.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学原理是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 。
(2)近年来,北京等地频繁出现“沙尘暴”和“泥雨”天气,其主要原因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的 遭到了破坏。
(3)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这是因为 。
(4)西部耕地同样要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
参考答案
1.A 2.A 3.B 4.D 5.B 6.C 7.C 8.B 9.C 10.D 11.(1)自动调节能力 (2)植被 (3)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自动调节能力减弱。 (4)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生活有益的部分。
《生物(必修3)》检测卷
(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血浆 B.淋巴 C.消化液 D.组织液
2.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 体液-免疫调节 B.神经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3.关于人体体温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体温的相对恒定也是人体稳态的一部分
B.体温因年龄、性别等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
C.发烧时厌食是因为体温高而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
D.健康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
4.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差速离心法 D.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如果人的大脑皮层言语区受损时,导致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但仍能写字、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可能是右图的哪个区受损
A.①区 B.②区 C.③区 D.④区
7.下列哪一个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
A.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育出无籽果实
B.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
C.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使加快生根
D.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
8.为研究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机制,研究人员对实验动物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 处理方法 胰液分泌量
① 用适宜的电流刺激通向胰腺的神经 增加
②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当食物经胃进入十二指肠中 增加
③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从另一些动物的胃中取出少量部分被消化了的食物,导入十二指肠中 大量增加
④ 切断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把一些相同成分的食物不经过胃而直接导入十二指肠中 不增加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推断最合理的是
A.胃内消化的食物直接刺激胰腺分泌胰液
B.引起胰液分泌量增加的物质是胃酸
C.胃酸能够刺激神经,使胰液分泌量增加
D.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也受体液调节
9.汶川大地震后,奋战在抗灾第一线的英雄们,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休息,其体内激素含量变化正确的是
A.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减少 B.胰高血糖素和抗利尿激素均增多
C.胰高血糖素增多,抗利尿激素减少 D.胰高血糖素减少,抗利尿激素增多
10.关于人和高等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含量极微但能显著调节生命活动
B.是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C.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D.不同激素之间都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1.下表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其中错误的是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A.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B.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C.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广泛 较局限
D.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12.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②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
14.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跳水队获得了总共8枚金牌中的7枚。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依靠
A.只是神经调节 B.只是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反射
15.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组成
16.下列不属于人体免疫器官的是
A.骨髓 B.胸腺 C.扁桃体 D.小脑
17.右图是人体先后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且保持时间较短
C.图示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多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示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18.关于艾滋病(AIDS)的叙述,错误的是
A.艾滋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它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B.引起艾滋病的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C.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染
D.目前还没有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
19.有一种疾病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低下、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为相似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艾滋病 C.过敏反应 D.骨质疏松症
20.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渐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刺激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侧分布较多 e.背光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A. B. C. D.
21.池塘中,鲢鱼在上层,鳙鱼居中上层,乌鱼在底层。这反映了
A.种群密度 B.种群特征 C.群落结构 D.生态系统的成分
22.连接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2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过程先出现次生演替,后出现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在数量上占优势的种群会发生变化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苔藓→草本→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24.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缸,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性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瓶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D.瓶内生态系统应给予适当的光照
25.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B.DDT是挥发性物质
C.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D.含有DDT动物的迁移
26.春暖花开,蜜蜂忙着在花丛中跳舞,招引其它蜜蜂采蜜的信息属于
A.物理信息 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 D.声信息
27.右图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基础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8.容积为10mL的培养瓶中盛有5mL酵母菌培养液,向其中接种入 少量酵母菌纯种,然后将其置于适宜温度等条件下培养,每隔一天统计一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经过重复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右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培养液中酵母菌呈“S”型增长与营养物质浓度、空间大小、代谢物质积累等因素有关
B.酵母菌个体数量达到200(个)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在第4天至第6天中,酵母菌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D.若保持现有条件继续培养,则酵母菌种群数量将长期保持在400(个)左右
29.下列关于酶及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作用联系密切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30.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D.a与c为竞争关系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标明分数外,其余每空1分,共40分)。
31.(8分)右图为人体反射弧模式图,1、2、3、4、5为五个组成部分。请据图回答:
(1)图中所画神经元有______个,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结构是[ ]_________。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当某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与邻近未兴奋部位形成了 ,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 (结构)实现的,而且兴奋传递的方向只能是 。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依靠 (化学物质)完成的。
32.(9分)请完成免疫系统功能概念图。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33.(8分)下图为不完整的碳循环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第①-⑨号箭头表示循环过程。请回答:
(1)图中A、D分别表示 、 。
(2)过程①为 ,完成①过程的能量来源是 。⑧过程是指 作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 形式循环的。
(3)指出上图作为碳循环图解的不完整之处 。
(4)导致目前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是图中的 造成的 。
34.(7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I.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II.计数与方法:
①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III.根据教材实验和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 ,酵母菌呈“S”型增长。
(2)本实验没有必要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 。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实验时应进行 。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计数方法 。
(4)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是: 。
35(8分)、根据有关知识分析下图并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A、B、C、D四块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情况为            
(2)若给你一些去除尖端的胚芽鞘,并利用上述有关材料,设计实验证明上述结论:
实验设计                         ,
(2分) 。
实验结果                         。
(3)若把甲组放在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光照保持不变,则生长素的含量状况为A  B。
(4)     和     是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因素,其中后者也是植物   性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A B D B C B D B D C B B C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D B A D C D B C C C C D B C
31.(1)3 [3]神经中枢(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3)突触 单方向的 神经递质
32.(1)清除(2)防卫(3)皮肤、黏膜(4)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5)非特异性(6)体液免疫(7)细胞免疫(8)浆(9)效应T
33.(8分)(1)生产者 分解者 (2)光合作用 太阳能 微生物的分解 CO2 (3)A、B、C应都有箭号指向大气中的气体X (4)⑨
34.(7分)(1)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 (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重复实验(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稀释菌液 只计小方格相邻的两边及夹角上的酵母菌(4)探究酵母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废物、pH、溶氧等)的变化关系
35.(1)、A>C﹦D>B (2)实验设计: 取四个相同的去除尖端的胚芽鞘,把A、B、C、D四块琼脂块分别置于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四个胚芽鞘的高度(2分)。实验结果:四个胚芽鞘均生长,它们的高度是A>C﹦D>B。 (3)等于(4)重力 单侧光照 向光性
《生物(必修学分模块)》综合检测卷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1.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水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A.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B.参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的运输
C.贮藏能量 D.参与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2. 在有氧呼吸的全过程中,CO2的形成发生在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各个阶段
3.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B.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细胞里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D.染色体在遗传上起主要作用
4. 下面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5. 某些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斐林试剂—还原糖—砖红色 B.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
C.双缩脲试剂—蛋白质—蓝色 D.甲基绿—DNA—绿色
6. 雨水过多时,农作物会发生烂根现象,其原因主要是
A.土壤中水分充足,微生物繁殖而引起烂根
B.土壤因水涝温度低,使根受到低温损害
C.土壤中有毒物质溶解到水中,使根遭到毒害
D.土壤中缺乏氧气,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细胞有毒害作用
7. 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yyrr)作亲本进行杂交,F1再进行自交,则F2中表现型与F1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占总数的
A.1/16 B.3/16 C.6/16 D.9/16
8. 人们谈虎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中,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免疫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艾滋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
B.生活中有可能因与患者握手而感染HIV
C.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范本形成DNA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9. 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B.b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最佳浓度
C.c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D.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10.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一个种群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11. 下列细胞能成功用于做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C.叶的下表皮细胞 D.用开水煮过的洋葱鳞片叶紫色外表皮细胞
1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3.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同源染色体联会 B.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着丝粒分裂
14. 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变异
15. 已知某植物的体细胞中有三对同源染色体,右图为细胞分裂某一时期的模式图,该细胞处于
A.有丝分裂后期 B.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
C.有丝分裂末期 D.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
16. 新陈代谢的进行不仅需要酶,而且需要能量。下列关于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ATP分子中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动物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是ATP
C.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线粒体是合成ATP的惟一场所
17. 下列细胞结构属于生物膜系统的是
A.中心体 B.核糖体 C.染色体 D.内质网
18. 红细胞吸收K+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
A.都可以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一边 B.都需要供给ATP
C.都需要载体协助 D.既需要载体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
19. 蛋白质功能多种多样,下列与其功能不相符合的是
A.酶—催化 B.抗体—免疫
C.载体—运输 D.肌肉中的蛋白质—调节
20. 比较DNA和RNA的分子结构,DNA特有的化学成分是
A.核糖与胸腺嘧啶 B.核糖与腺嘌呤
C.脱氧核糖与腺嘌呤 D.脱氧核糖与胸腺嘧啶
21.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22. 某种群中,基因型AA个体占25 %,Aa个体占60 %,那么基因A与a的频率为
A.50%和50% B.25%和75% C.55%和45% D.30%和70%
23. 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体温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C.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
24.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遗传病是由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人类所有的遗传病都是基因病
C.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愚型)是一种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D.多指和白化都是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25.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体属于单倍体
B.用秋水仙素可以人工诱导产生多倍体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26. 先天性聋哑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双亲表现型正常,生了一个患该病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患该病的可能性是
A.100% B.75% C.50% D.25%
27.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8. 下列过程中,不出现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A.DNA分子的复制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C.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D.RNA通过核孔转移到细胞质中
29. 关于染色体、DNA、基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是染色体的唯一成分
B.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个基因
C.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断
D.三者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0. 下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C.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31. 不吃早餐的学生往往在上午出现头昏的症状,其主要原因是
A.脑组织中缺少糖元供应 B.脑组织中缺少葡萄糖供应
C.脑组织中缺少蛋白质供应 D.脑组织中尿素等有害物质积累过多
32.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
33. 下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群间关系依次是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34. 某校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了人的眼睑遗传情况,他们以年级为单位,对班级的统计进行汇总和整理,见下表:
子代类型 ①双亲全为双眼皮 ②双亲中只有一个为双眼皮 ③双亲全为单眼皮
双眼皮数 120 120 无
单眼皮数 74 112 全部子代均为单眼皮
根据上表中哪一种调查情况,就能判断哪种眼皮为显性
A.第①种 B.第②种 C.第③种 D.三种都可以
35. 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B.癌症病人染色体上无抑癌基因
C.经常食用烟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 D.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
36. 下列物质中,暗反应阶段所必需的是
A.叶绿素 B.ATP C.ADP D.O2
37.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做生态瓶,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生态瓶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以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38.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A.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
C.生态系统的功能、分解者、物质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39.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占5/8
B.前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40.下列关于DNA连接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条链碱基对之间的氢键
B.DNA连接酶连接的是黏性末端两条链主链上的磷酸和脱氧核糖
C.DNA连接酶连接的是黏性末端两条链主链上的磷酸和核糖
D.同一种DNA连接酶可以切出不同的黏性末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60分)
41.(13分)下图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回答:
(1)图中[2]的主要成分是 ;
(2)图中[10]的主要功能是 ;
(3)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该细胞中的 CO2由图中的[ ] 产生,此时它所产生的C02会扩散到[ ] 处被利用;
(4)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
用龙胆紫溶液能使图中[ ] 紫色,制作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步骤依次是 ,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图中的[ ] 和[ ] ;
(5)叶绿素存在于图中[ 4 ]中的 上,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色素使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提取的原理是 ,层析时,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层析后得到的滤纸条上由上至下的色素带的颜色依次是 。
42.(6分)下表是H2O2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处理和结果。据表回答:
试管号 处理 现象(略)
1 2ml H2O2 + 2滴蒸馏水 产生气泡很少
2 2ml H2O2 + 2滴FeCl3 产生气泡较多
3 2ml H2O2 + 2滴肝脏研磨液 产生气泡很多
4 2ml H2O2 + 2滴(煮沸)肝脏研磨液 基本同1
5 2ml H2O2 + 2滴肝脏研磨液 + 2滴5%HCl 基本同1
6 2ml H2O2 + 2滴肝脏研磨液 + 2滴5%NaOH 基本同1
7 * * * * * * *
(1)比较2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酶具有_______,其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
(2)2号与3号的对照中,自变量是__________。
(3)比较4号与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 ______ ___。
(4)设置5号、6号、7号试管对照实验是要探究____ _,7号试管的处理为_________。
43.(10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以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做亲本,分别设计了纯合亲本的杂交、F1的自交、F1测交三组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方法,发现了分离定律。
①孟德尔解释性状分离现象的假说的要点是:a.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b. ;c. 。
②孟德尔设计了 实验,运用假说进行演绎推理,作出了预期,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从而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请写出该演绎过程的遗传图解。
③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了分离定律的实质,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2)利用类比推理方法,萨顿提出了 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理由是 。
44.(6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Y链上的碱基顺序(自上而下)是___________。
(2)Z链从细胞核的_________出来到细胞质中,与_______
(细胞器)结合。
(3)若X链是Z链的模板,Z的碱基顺序由上而下是________。
(4)这一DNA分子中碱基顺序的个别改变可能导致________。
(5)建立DNA分子立体模型的科学家认为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
45.(9分)根据人体免疫的相关概念图回答问题:
(1)填写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细胞名称,完成概念图:
[a] ,[b] ,[c] ,[d] ;
(2)c或d细胞的形成需要 的刺激。[ c ]能产生 ,[ ] 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细胞裂解,使抗原释放出来被消灭。既能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加特异性免疫的是[ ] ,
(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 可以迅速增值分化,产生更强的免疫效应,消灭该抗原。
46.(6分)下图甲示动物某一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
分析回答:
(1)甲图中f、e、c、b和a共同组
成________。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
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而当其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 ,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
(3)乙图是甲图中d(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此结构叫___________,当发生反
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____。
47.(10)右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模型,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A属于 ,BCD属
于 ;
(2)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图中的食
物链是 。
(3)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中,输入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的去向
是 、 、 ;
(4)从能量传递的数量和方向看,图中通过②的能量大约只有
通过③流入C,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 __ 。
(5)表示能量从生态系统输出的箭头是 。
《生物(必修学分模块)》综合检测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多选、少选、错选都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C C D D B D B C B D A A C D C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D C A D C D C B B A B A B B C C C B
二、非选择题答案(除标明的外,每空1分)
41.(1)蛋白质和脂质 (2)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3) [4]叶绿体 [11]线粒体 (4)8染色质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叶绿体 [14]中央大液泡 (5)囊状结构薄膜 无水乙醇  叶绿体的色素能够人溶解在有机溶剂中 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 橙黄色、黄色、蓝绿色、黄绿色
42.(1)高效性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加入的催化剂种类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煮沸使酶失去活性 (4)酶的活性受酸碱度的影响 2ml H2O2 + 2滴肝脏研磨液 + 2滴蒸馏水
43.(1)① 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1分) 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1分) ②F1测交(1分) 遗传图解如下:(3分,亲代、配子、子代各1分)③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1分),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独立的随配子遗传给后代。(1分)(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1分) 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1分)
44.(1)TGACTT (2)核孔 核糖体 (3)UGACUU (4)基因突变 (5)双螺旋结构
45.(1)[a]吞噬细胞,[b]T细胞,[c]效应B细胞,[d]效应T细胞 (2)抗原 抗体 d 效应T细胞 a吞噬细胞 (3)记忆细胞
46.(1)反射弧 (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局部电流 (3)突触 神经递质
47.(1)生产者 消费者 (2)光合 A→B→C→D (3)自身呼吸消耗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被分解者利用 (4)10%~2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










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已进入低生育水平
但仍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分 解 者 呼 吸
呼 吸
D
C
B
B
B
A
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
应用
信息传递的作用
信息的种类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碳循环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研究的实践意义
特点
过程
分解者
消费者
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漏斗
70%酒精
土壤动物
收集瓶
筛网
土样
种群大小
K
时间
四、群落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影响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
演替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三、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物种结构
物种的组成---种类、丰富度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寄生等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概念、条件、数学模型)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概念、条件、环境容纳量)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的概念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等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一)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1.种类和作用
激素名称 主要合成部位 主要作用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根尖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体各部位 促进果实成熟
2、植物激素间相互作用: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促进细胞生长(促进细胞伸长)
2.作用特点:
(1)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程度不一样
3.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IAA相似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如α-萘乙酸(NAA)、2,4-D等,具有与IAA相似的生理效应,称为生长素类似物
(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三)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合成生长素的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
2.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尖端
3.弯曲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面一段
4.光刺激的作用: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5.弯曲生长的原因: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不同,作用大小不同,含量多的生长得快
6.生长素的分布:生长旺盛的部位
7.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
8.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
非特异性免疫
四、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学的应用
疫苗
器官移植
免疫系统的功能
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和清除衰老或破坏的细胞等
防卫功能:
(三道防线)
第1道防线
第2道防线
第3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体液调节的概念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
体温恒定的调节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
血糖平衡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激素调节的实例
二、通过激素的调节
激素调节的特点
微量和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
一、神经调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人脑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低级中枢受控于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神经纤维上----双向
神经元之间----单向
兴奋的传导
结构基础:反射弧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基本方式:反射




A

B
2.参与调节稳态的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1.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
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循环系统
稳态的概念
说明:内环境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动态的相对稳定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细胞外液的主要类型及关系
细胞外液的成份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多细胞生物
(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011年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要点精讲讲义
PAGE
2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