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毛泽东 浪淘沙·北戴河
探究:词中的“换了人间”指的是什么?
提示:新中国成立
提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探究:“换了人间”后,党在经济建设方面
面临的迫切任务是什么?
出口外贸公司实习报告范文
通过两周的实习,我了解了网上外贸业务的基本流程,因此特写下这篇网上外贸业务实习报告范文,以提供给广大群众参考,敬请阅读!
公司的出口外贸过程大体上是这样的:谈生意-备货-请商检局检验货物-委托报关行向海关申报出口-把货物运输出国交给客户-从客户手中取得货款-向外汇局申报-向国税局申报-取得公司利润。
当然,整个过程是相当繁杂的,首先谈生意这一环是基础,没有客户需求就谈不上产品出口,因此业务员必须在网上努力寻找客户,有了客户才有开始。一般在此过程中,业务员必须接受客户的询盘,实习中我所见的包姐在网上聊天就是接受客户询盘,即向客户介绍产品相关信息和细节问题以及向客户报价。当业务员和客户沟通确定初步意向后,客户通过快递把样品和加工细节数据传过来,公司按客户要求把加工完成的样品快递给客户,客户确认样品合格后会再将样品寄回,同时下订单。业务部在接到订单后,制作出“出口合同审核表”再交销售部制成销售订单,然后由销售部下达生产任务书(我所在的公司业务部和销售部职能分工并不明显)。
生产车间在接到生产任务后,制定生产工艺流程并且安排生产,从产品生产到出厂这是备货阶段,产品出厂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啊?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国民经济严峻形势呢?
经济形势严峻:
交通堵塞、通货膨 胀、生活困苦
帝国主义掠夺
国民政府搜刮
战争破坏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表现:
1、帝国主义掠夺。
2、国民政府搜刮。
3、战争破坏。
(2)恢复:
(3)意义:
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原因:
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
最高水平,完成恢复工作。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探究】从此图可看出到1952年底
中国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
提示: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
较小,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国。
毛泽东在建国之初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说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国
2、“一五”计划(1953--1957)
(2)任务之一: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结果:提前超额完成
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意义:
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原因:
重工业基础差
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借鉴苏联经验
(3)任务之二: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基本途径和方式:
意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生产合作社,
1、中共八大(1956 北京)
(1)内容:
(2)评价:
2、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指导思想:1958年总路线
(2)内容:
(3)后果:三年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内容:
八字方针
结果:
主要矛盾、主要任务、
分析正确,探索成功,但未坚持
实质:
纠正“左”倾错误
总体损失原因:
局部回升原因: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1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邓小平全面整顿(纠正“左”倾错误)
再次混乱原因:
“四人帮”干扰破坏
党的经济指导思想没有实现转变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中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严重的失误?
提示:
成功: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八字方针 全面整顿
失误: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 文革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文革”
1966-1976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
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一五计划
1953-1957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探索时期
(1956-1966年)
文革时期
(1966-1976年)
经济恢复:(1949-1952年)
一五计划:(1953-1957年)
中共八大(1956年)
两个运动(1958年)
三年困难:(1959年-1961年)
经济好转:(1962—1966年)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国民经济的劫难
2、1953年,中共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规定这两任务
A、同时进行 B、先改造后工业化
C、同时完成 D、先工业化后改造
试试身手
1、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
A、华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东南地区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一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现 ”“一天等于二十年,一年等于数千年”。对流行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的这些中国歌谣的正确理解是 ( )
A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B .鼓舞了人民群众的冲天干劲
C .提高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7、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开始于
A、1949 B、1956 C、1966 D、1978
8、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Fgh
一五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
乌鲁木齐
兰州
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一汽
武汉
上海
天津
北京
沈阳机床、飞机
【探究】从图中可看出一五的企业分布有何特点?
原因何在?
提示:
特点:基本上分布于东北地区。
原因: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重工业基础好
离苏联近,便于受援
1956年底
1952年
改造后,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探究】从图中中国的经济成分比重的变化可看出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变化: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社会性质变化)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535万吨
9000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800万吨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探究:此图说明大跃进有何特点?
提示:强调速度与数量(快、多)
以钢为纲
工业跃进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提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严重背离客观规律
以粮为纲
农业跃进
探究:结合上图和此图说明大跃进
错在何处?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土地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堂。
探究:“人民公社化”运动错在哪里?
提示: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探究:人民公社与生产合作社的区别
提示:公有化程度更高 规模更大
探究:此图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
种负面影响?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提示: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704
415
537
1605
工业总产值:亿元
农业总产值:亿元
探究:此图图表反映出大跃进、人民
公社化运动产生了何种影响?
提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966年
1968年
1973年
1975年
558.7亿元
815.6亿元
809.7亿元
419.4亿元
文革时期的国民经济状况
652.6亿元
1976年
探究:文革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 状况及其原因。
提示:总体损失巨大,局部年份回升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
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臂摇。?
——毛泽东 七律二首《送瘟神》?
探究:从词中可看出当时人们怎样的精神面貌?
提示:斗志昂扬 豪情万丈
探究:如把这种豪情用于经济建设,会不会产生
隐患?这在总路线中有何反映?
提示:急躁冒进(多、快),违背经济发展的
客观规律。(实质:“左”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