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
教学案例一
【预习提示】
自主阅读,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积累有关“想象”的名言;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
【相关课程标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目标】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品味、积累词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评价任务】
1.诵读课文,能概括故事情节,培养文言语感。
2.品读课文中描写性语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3.合作探究,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顺序。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激活思维,导读文本(导入新课)
学习任务:欣赏图片,谈感想。
投影展示:核舟图片(学生谈感想)
教师指导: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曾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一个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
板书课题:核舟记
展示学习目标。
二、展示预习成果,梳理基础知识(预习检测)
学习任务:结合“预习提示”,梳理基础知识。
1.生字词。
2.作家作品。
3.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想象”的名言佳句。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1.本文属于什么文体?与记叙文有何区别?
明确:本文属于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文体。主要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其特点为:内容的知识性,材料的科学性,语言的通俗性,表达方式的解说性,结构的条理性,功能的实用性。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
2.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概括介绍王叔远的雕刻技艺,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2~5):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6):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
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部分为分说,是“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展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再写船顶。写正面则先整体介绍核舟的大小,接着写船中间部分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学生齐读第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的,而是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了来写,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
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写可以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第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5.课文第1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课文哪些地方表明是“泛舟”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桨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的细致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第(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洒脱不羁的神态,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矫首昂视”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第(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再如第(3)(4)句描写,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2.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象,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应尽力做到生动传神,能打动人,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六、布置作业
学习任务:综合实践,巩固练习。
1.请根据你的积累,联系本课所学,写一个你熟悉的工艺品,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合理的顺序来说明。
2.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案例二
【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微雕的工艺美术和雕刻技术了解得不多,因此容易产生兴趣,但同时对艺术形象的设计、艺术主题的背景、描述的顺序可能不甚了解,因此学习时除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句式特点外,这些都应该在探究学习中有所涉猎,并能对核舟的艺术价值做初步的鉴赏。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雕刻技术,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工艺雕刻技术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他们涉足这一行业的理想和激情。
2.分析核舟艺术形象,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把握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2.探究文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文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资源】
实物模型、图片、课件、音频、视频、 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
大家了解微雕艺术吗?大家见过大米粒上雕刻一幅山水画吗?
2.展示两位微雕大师工作时的相关图片,指导学生认识微雕艺术家在显微镜下的工作平台,以及他们的作品,了解微雕艺术家需要具备哪些功力,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出示一则相关报道:
由《微雕国宝现在何处?》的报道引出课文中所写的核舟,同时做好解释:在同类果核中,桃核最为坚硬,古人又认为桃核辟邪,因而桃核微雕作品成为稀世珍宝,以此激发学生对艺术品的向往之情。
二、理解课文
1.学生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朗读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音频。
3.正确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1)分组合作翻译全文,首先进行组内的快速讨论,各小组推举学生代表,每组负责一段文意的疏通。在小组代表翻译之后,同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纠正和补充。
(2)归纳本课的重点实词和特殊句式。
(3)再次进行总体的译文对照。
(4)要求每位学生画出核舟的形象。
三、研习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后,教师提问:作者在介绍核舟的艺术形象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明确: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空间顺序)
2.在具体的人物位置、对联的先后介绍中,又有哪些小的顺序安排?
明确:右刻——左刻;居右者——居左者;中峨冠而多髯者,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结合古代书籍的竖向排版,从右向左阅读的习惯可以看出,局部顺序的安排,是遵循从右到左的顺序。
3.从核舟的艺术形象中可以看出古代艺术家的哪些美学观点?
提示:核舟中人物造型的对比,例如僧俗的神态对比,两个舟子一动一静的对比;核舟整体色彩与刻字色彩的使用对比;船头和船尾的设置对比。体会艺术的层次美、差异美、意趣美。
4.讨论结尾段的具体作用,让学生明确它在表现艺术形象的复杂性和表现雕刻者高超技艺方面的作用。
四、品味课文
1.再次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课文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品味下列问题:
(1)雕刻者细致刻画船头坐的三个人的神态动作的意图是什么?
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的美好风光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是苏东坡。三人中,苏东坡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因为刻得用心,作者也就说得细腻。之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这样说明,才能与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动作细节的刻画,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可历历数也”的介绍等。
(4)第4段描述“舟子”,其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两个“舟子”虽神情有异,一个“若啸呼状” ,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同样渲染出愉悦、轻松的氛围。再加上舟楫的“横卧” ,更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头氛围的烘托,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板书设计】
技艺精湛
(详见电子资源)
(详见电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