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小石潭记
教学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引领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明确写作顺序及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穿越到唐朝,跟着柳宗元一起去永州的小石潭看一看。(板书课题及作者)请大家齐读我们此行的目的:赏景、探情、学技法。(生齐读)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
欲知小石潭是怎样一番景象,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出示标注有易错字字音的PPT)
2.分组读1~4段,齐读第5段。
3.教师播放范读音频:
同学们读得很流畅,可老师觉得缺少点情味儿,假如我们就是作者,写了好文章后大声地诵读出来,你听——(播放范读音频)
4.配乐再读课文:
好,现在请同学们和着音乐,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课文。
5.初步感知文意:
读得不错,赞一个!下面我们进行一个集体活动,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就停顿一下,老师任指几名同学根据PPT上的提示,在对应的横线填上一个概括性的词语,归纳段意。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好。(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定学生一一作答)
明确:
第1段:小小的石潭,奇异的景色。
第2段:清澈的潭水,快乐的游鱼。
第3段:蜿蜒的小溪,参差的石岸。
第4段: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
第5段:同游的玩伴,跟随的小生。
(学生归纳出词语,教师逐一点评,最后出示答案)
6.区分内容,简介游记:
1~3段主要写景物,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交代同游的人。看来,游记,就是把自己游玩某地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希望同学们在出游后也能学习柳宗元,写作出属于自己的游记。
三、赏景探情
1.赏景:
(1)这么美的小石潭,柳宗元是怎么发现的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师:柳宗元在行进间所见景物亦在变化,这种写景方法是——移步换景。
(2)柳宗元在小石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水清、石奇、树荣、草茂、鱼乐、溪曲、岸折。
师:柳宗元站在潭边,低头赏鱼,抬头远眺溪岸,像这样人不动,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描写看到的景,我们称之为——定点观景。
2.探情:
(1)感受情绪变化:
如此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置身其间的柳宗元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能否从1~3段找出表现他心情的词?(生:乐)景美人乐,柳宗元会和我们一样,流连忘返吗?他有没有沉醉其中,乐不思归?(转入第4段)
明确:没有。他很快离开了。
(2)追问探究缘由:
①柳宗元为什么这么快离开了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②小石潭及周围的景色没有改变,柳宗元为何先“心乐之”,不久又“以其境过清”离去了呢?
明确:当他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了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地与他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久谪远荒的凄凉之情再次主导了他的情绪,由“乐”转“凄”,黯然离去。
3.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因美景而“心乐”,又因景触情而“心凄”亦觉景凄。他情感的微妙变化,或暂时的喜,或喜后的忧,都是与他那排解不开的苦闷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本文情景交融,不失为一篇记游美文。
四、背诵收束
我们循着柳宗元游小石潭的踪迹,移步换景,定点观景,极目眺景,欣赏了美景,品味了情感,学到了写游记的技巧,最后让我们在背诵声中再次走近寄情山水的柳宗元,感受他的山水之思。
教学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经历及作品,能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征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复杂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感情。
2.体会文章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方法指导】
朗读感悟、讨论点拨、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课下预习,对柳宗元一定有了一些了解,下面请谈谈你对柳宗元及《小石潭记》创作背景的了解。(小组内进行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师出示投影)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和《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永州八记”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二、反复吟诵,感知作品
1.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字音与断句。
2.小组推荐代表诵读课文。
3.教师示范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4.学生再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诵读、示范朗读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读文言文,快速、高效地扫清文字障碍,为理解文意打基础。
三、疏通文意,探究文本
1.文章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
明确:水、石、树、蔓、鱼、岸等。
2.作者从哪些景物感受到了愉悦?
明确:水声、游鱼。
3.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
四、深入文本,品小石潭
1.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明确:寻找小石潭、发现小石潭、观察小石潭、感受小石潭、离开小石潭。
2.作者寻找小石潭时“伐竹取道”,从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循声而至,砍竹成路,说明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明确:潭底是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文章在写景时运用了什么写法?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动静结合)
(3)文章后半部分的凄寒感受与前文中的“乐”。(对比)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5.品读精彩语段,思考探究。
(1)感受人物的“乐”。
作者的“乐”从何来?请从文中找出“乐”。
明确:第1段“心乐之”,直接写乐;潭清树荣,间接写乐。第2段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也是体现乐。
(2)体会人物的“悲”。
在作者眼里,潭清、鱼欢、景秀,让人乐在其中,可字里行间分明透出另一种感受——凄凉,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凄凉心境的句子。
明确: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探讨交流,明确:
景奇——地偏——时久——无人发现;满腹才华——受屈遭贬——无人重用。
归纳:一切景语皆情语,先前之“乐”是短暂之乐,是苦中寻乐,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景,正是为了烘托自己寂寥落寞的心境。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来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五、总结全文
柳宗元运用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等,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作业设计
假如能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久远的唐朝,你最想对柳宗元说些什么?(从劝勉、安慰的角度谈)
【板书设计】
(详见电子资源)
(详见电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