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堂导学课件:第四单元(打包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堂导学课件:第四单元(打包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7 18:46:59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13 最后一次讲演



















1.了解演讲的一般特点,体会口语表达感彩强烈的特点。(重点)

2.体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重点)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难点)
1.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讲演的主要内容,并梳理讲演思路。?
主要内容:闻一多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行径,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演讲思路:
第一部分(第1~3段)斥罪魁,颂英烈。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卑劣无耻罪行,赞美李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
第二部分(第4~5段)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剖析反动派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第6~12段)前赴后继,青史永垂。号召爱国青年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而斗争,并表达了自己“随时准备以身殉志”的决心。
2.闻一多在讲演中谈及特务时或称“你们”,或称“他们”,为什么用了不同的人称代词?
面对特务时,作者直呼“你们”,便于怒指敌人,便于表达自己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蔑视。

面对听众时,作者是和“大家”站一起的“我们”,用“他们”代指敌人、特务,以此区别演讲者与群众间亲密的战斗感情。
?
3.闻一多先生对昆明的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号召进步青年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决不让反动派蛮横,完成争取民主和平的任务。
?
4.在这篇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交替使用大量的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①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②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
吗?
③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④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
⑤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⑥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①、②句是设问句,能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感情上产生共鸣,增强揭露敌人的语感。
③、⑤句是反问句。③句是说,(你们)杀死李先生没有任何道理。⑤句指出反动派必然覆灭的下场。这两句用反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饱含激愤之情,语气强烈,斩钉截铁。
④、⑥句是感叹句。④句营造面对面地强烈揭露和谴责敌人罪行、短兵相接的气氛,是义正词严的指斥。⑥句表现了讲演者对胜利前景坚定、充满信心的展望。
5.小组讨论并总结归纳本篇讲演稿的写作特点。(提示:可以从词语的感彩、句式特点、修辞手法、语气语调等角度归纳)
特点: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本文语言口语化,具有强烈的感彩。
其表现如下:
(1)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情强烈。如第1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讲演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第2段用“无耻”和“光荣”这对反义词,通过词义上的鲜明对比,增强了语言的感彩,表达了演讲者分明的憎爱之情。
(2)运用感叹句、反问句、递进复句表达了强烈的感情。如第4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表达了强烈的憎恨之情。第1段“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用递进复句,步步紧逼,增强了揭露敌人的力量。
(3)运用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感彩强烈。如第2段“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既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揭露敌人的无耻,又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第5段“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用“一个”和“千百万个”对比,突出人民力量的强大,对未来充满信心。
(4)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彩。如第1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第2段“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
(共7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重点)

2.能够分析本文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重点)

3.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深入理解并贯彻落实格物致知的精神。 (难点)
1.阅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试验而得到,不能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有计划的探测。
?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呢?请说说。
不重视。

①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②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其他学科能不能运用“格物致知”精神?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2.请你写出文中“格物致知”精神的实质及其意义。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持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3.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1)引用论证(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说明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2)举例论证(例证法)。作者在举例论证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如,通过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明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是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阐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是正面事例;通过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阐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是反面事例;通过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明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是反面事例。
(3)对比论证(对比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而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试验得到,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4.学完课文后,相信我们对“格物致知”有了深刻的认识。想一想,我们是否也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否也有通过“格物”来“致知”的生活经历?你积累了哪些有关“格物致知”的名人名言或历史故事?写下来,说一说。
经历略。
我搜集的名言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说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我举一个反面的例子:赵括纸上谈兵,导致全军覆没。
(共8张PPT)
 
15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默读课文,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重大选择,流畅地复述其第六个重要抉择。(重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王选的优秀品质,学习其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重点、难点)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1)演讲稿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请划分本演讲稿的结构并简要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
开头(第1段):叙述事实,提出演讲主要内容——“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

主体(第2~7段):详细介绍“我”人生中的第六次重要抉择。

结尾(第8段):给听众提出希望。
(2)从作者的抉择中,你能发现作者成功的诀窍是什么吗?小组讨论后,说一说。
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敢于创新的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等,都是作者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2.细读课文第二部分,完成下面任务。

(1)作者详细介绍自己一生中第六次重要的抉择时,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思路?
作者先明确这次抉择的内容,接着介绍这次抉择的背景,最后简要评述这次抉择对自己人生与事业的影响。
(2)关于“扶植年轻人”的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述它的重要性的?
首先列举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成功培育出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例来论证扶植年轻人是很好的传统,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再以自己为例论述自己今天的权威身份皆缘于年轻时的成就。最后通过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五个事例来论述扶植年轻人的必然性。
3.如何理解作者最后送给大家的公式——“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
“I plus We equals to Full I” 其字面上的中文翻译是:我加上我们等于完整的我。作者的解读是:大家都很强调要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体现出自我价值呢?把自己溶在“WE”这样的大集体里才能最终完全实现自我价值。换句话说,作者希望当代大学生能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
4.结合文章,请你说说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然后归纳演讲稿的特点。

(1)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
这里以口语化的词语生动描述了自己如今年岁已高,在科研岗位上的勤奋刻苦和光辉荣耀都成为过去。
(2)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比喻重要的岗位或科技前沿,这里指作者希望年轻人勇挑重担,也希望年轻人能有机会挑重担。
(3)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招摇撞骗”,原是指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作者在这里以诙谐的方式描述自己在退居二线后为方正为了事业需要而上电视的。
演讲稿的特点:
演讲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因为演讲者在现场与听众双向交流信息,所以演讲的用词更侧重于口语表达,力求通俗易懂,真挚感人。
(共7张PPT)
 
16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
复兴25周年


1.理清课文的思路,能够准确把握并筛选口语交流中传递的信息。

2.了解顾拜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学习、生活的激情。(重点)

3.通过演讲活动,体验、感受到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会演讲,掌握演讲的技巧。 (难点)
1.在演讲中,顾拜旦先生用了一个什么短语来诠释奥林匹克精神?他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解读奥林匹克精神的?
?
“崭新角色”。
(1)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

(2)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

(3)大众参与者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

(4)奥林匹克精神的社会价值。
2.通读全文,概括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发展;它可以构筑未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3.为什么要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结合第2~5段的内容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一是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推崇奥林匹克精神,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能根除恐惧,培养自信;二是错误的体育观使得青少年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三是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运动功利思想向着古希腊一呼百应的体育观靠拢且融合为一体,受到了大家的赞美。
4.这篇演讲稿以真诚的呼告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热情,很能牵动听众的心。请试着大声朗读下面语句,说说该如何诵读才能增强演讲的说服力。
(1)联邦主席、女士们、先生们:
这是开场称呼,此时应该是目光扫视全场,端庄站立,面部表情亲切友好,带着成功者、自信者的微笑。
诵读提示:
(2)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诵读提示:
这个句子是递进复句,第一层意思是奥林匹克精神从“浩劫”里挺过来,诵读时要充满自信与骄傲,“而是……过来”要读出自豪感,声音要更响亮;第二层意思是奥林匹克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角色意义,诵读时要饱含赞颂和喜悦的神情。
(3)但是,奥林匹克精神致力于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享受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今天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
这个句子表达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价值,诵读时要坚定有力,“社会底层的人们”要重读,而“我们要为它奠定基础”是表白自己愿意献身奥林匹克事业,所以诵读时要字字铿锵,吐字有力。
?
诵读提示:
(4)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诵读提示:
这个句子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美好前景的畅想,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所以诵读时要饱含激情,重音落在“必将”“万里无云”“捧满”“沉甸甸”“麦穗”上,言辞慷慨,激情饱满。
5.1924年在巴黎举办的第八届奥运会上,顾拜旦好友亨利·马丁·迪东提出的“更快、更高、更强”口号与当时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是相通的吗?结合课前收集的信息谈谈你们的理解。
“更快、更高、更强”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这与顾拜旦的理解是相通的,但顾拜旦还强调公平、公正、平和的体育观。在顾拜旦看来,完整、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即和平、公平且具备教育性。
(共6张PPT)
 
写  作

撰写演讲稿


1.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结构和特点。(重点)

2.学会运用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写好一篇演讲稿。(难点)
1.演讲稿的结构应合理,在确定中心、选好材料后,可按演讲稿的结构格式,列出简单的提纲,安排好开头、主体及结尾的层次结构。请小组合作以“向老师感恩”为主题,写一个演讲提纲。
?
示例:
开头:引用歌词《感恩的心》,点明主题。
如:“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每次唱这首歌,我都想向很多人感恩,但我最想感恩的人是我的老师。
主体:(1)赞美老师给予学生的爱。(2)从自我成长经历中举例,向老师感恩。(3)感恩于老师无私高尚的心灵。
结尾:运用比喻,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如:老师!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我都将以翠绿的生命向您致敬!
2.一篇题目为“感恩父母心”的演讲稿在网络上火了,作者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名叫肖倩。演讲稿中透露的那份平凡朴素的真挚情感,带给网友们无尽的感动,也让每位读过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和自己的父母。请细读这篇演讲稿,分析其走红网络的原因。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让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所有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
心”。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才能更好地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从我们出生到现在,那个被我们称为母亲,称为妈妈的人为我们做过什么?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地哭着。
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5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漂亮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7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
当你9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请老师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不去练习。
当你11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另一排去。
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
型。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却一整月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
当你15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
了。
当你17岁的时候,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却抱着电话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却跟朋友在外聚会到天亮。
当你19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而你要求她在远点下车怕同学看见笑话……
这就是母亲为我们做的事情,当然,母亲为我们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亲爱的同学们,那么我们回报给父母的又是什么呢?你是否在他们劳累一天后为他们递上一杯茶,送上一双拖鞋?是否为他们洗过一件衬衣,哪怕一双袜子?你是否觉察到父亲那已经微微驼了的背,母亲那满脸的皱纹,缕缕的银发?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吧!在我的心中,父母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不要等到我们失去他们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不曾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感恩吧。真心地为父母做些事情,哪怕捶捶肩,洗洗碗,哪怕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哪怕给他们唱段曲子,讲个笑话!让我们一起将这份感恩之心延续,我想父母的冬天将不再寒冷,黑夜将不再漫长,幸福快乐将常常陪在他们身旁!
在此,我祝愿天下所有父母安康!快乐!
作者通过小细节、小感触成功地将平凡之爱升华到了伟大的境界。对一篇感恩类演讲稿来说,不需要编排很多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去打动听众,最能打动人的是自己的故事,感染听众使他们想起自己的故事,让他们的回忆成为演讲稿中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