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17 壶 口 瀑 布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重点字词、短句和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和力度的表达效果。(重点)
2.掌握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抒发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难点)
1.细读文章第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壶口瀑布的?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关描写的语句并说一说。
听觉: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则震耳欲聋;
视觉:雾气弥漫的河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近观“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雾罩乱石”;
心理感受:“可怕”“急慌慌”“匆匆逃离”“心还在不住地跳”。
2.精读文章第3~5段,完成下面的任务。
(1)作者描写了枯水季节的壶口哪些地方的河水?圈画出能够体现壶口瀑布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上游的河水:“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作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翻江倒海,奔腾激越的情势,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壶口的河水:“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忽然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的形态,表现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2)第二次看壶口瀑布是重点,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的强劲有力、阳刚之美的?
从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伟力等多种角度描写;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如第5段写脚下的石;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恰当形象的比喻使景象生动直观;运用想象奇特的动词,如推推搡搡、前呼后拥、畅快驰骋;短促有力的句式与排比铺陈的句式相间使用。
3.作者有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把两次所见到的景观都写入文中,这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让读者早早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两次都写,既突出了壶口瀑布之“险”,又能让行文变得曲折有致。
4.作者不仅记述所见之景,还表达了自己的感想,再次观赏壶口瀑布,作者想到了什么?
第一,想到了人,作者由黄河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二,想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博大宽厚的特点,柔中有刚的性格,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都让作者自然联想到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的中华民族。作者以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共8张PPT)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默读课文,快速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脉络。(重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各拉丹冬冰塔林的特点,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重点、难点)
3.结合作者的评论,分析和感悟人类探险的意义。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请简要复述作者的所见所感。?
所见示例:作者主要记述的是自己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的冰塔林见到的神奇的冰世界——在海拔六千米的高度出现的,经由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雕刻成奇形怪状的冰体,各种带着长流苏的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和冰壁。
所感示例: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2)请用“这是一座……的山峰”描述文中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给你的印象。
这是一座神奇的山峰,这是一座冰雪覆盖的山峰,这是一座极具诱惑力的山峰,这是一座值得冒险的山峰。
2.细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跳读课文,摘抄描写各拉丹冬冰塔林的语句或段落。
示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
(2)从以上描写中你能感受到冰塔林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其特点的?请参与小组讨论,结合文意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特点:冰塔林是大自然慢慢地精雕细刻的作品,经受阳光和风的雕凿,冰体千姿百态、瑰丽罕见。
方法:
一是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被描述的对象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作者把垂挂的冰流苏比作披肩长发,既形象再现冰流苏的形态,又让人想象如女子般姿态婀娜的冰体之美。
二是描绘中融入了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帮助读者理解冰塔林的神奇。如“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作者面对目不暇接的奇美景致,没有具体刻画,而是夸赞大自然无所不能的创造力,以此反衬出景色之美,令人浮想不已。
3.文章结尾“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具有怎样的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用“源远流长”最能恰如其分地形容源起千山之巅的长江,每一滴长江水都源自雪域高原,纯洁、神圣,令人向往;
在万籁俱静的藏北高原上,除了一刻不停的风声,就是那一声声从没停止过的流水声;
滴水成河,一刻不停的坚冰之水,最后竟融成了大川奔腾不息,生命总有那么多神奇的故事让人期待。
4.细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近些年来,骤然掀起一股长江考察热,一拨又一拨中外勇士在此迈开了认识长江的第一步。短短几年里,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
体现出探险者勇于牺牲、敢于攻坚的精神。探险勇士们在困难面前从不退缩的惊人毅力和勇气同样鼓舞着作者去战胜种种难以忍受的苦难。对勇士的赞美,也是对他们勇于肩负攀登高峰的神圣使命的认可。为了人类的荣誉,他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这种伟大的精神与各拉丹冬一样值得景仰。
(2)这样的身体状况真是大煞风景。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作者生怕自己不如意的身体辜负各拉丹冬的美景,体现了对大自然极端的热爱。
(共7张PPT)
19 登 勃 朗 峰
1.快速浏览课文,能借助地点变化,理清文章写作思路。(重点)
2.掌握游记的散文笔法,学习马克·吐温的景物描写方法,感受其幽默的语言风格。 (难点)
1.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第1~3段):以地点的变化来简述自己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见闻。
第二部分(第4~6段):细致刻画上山路途中所见山中奇景。
第三部分(第7~11段):以小说的笔法叙述下山惊险的旅途和富有传奇色彩的车夫。
要点:一是因为勃朗峰巍峨壮观,高耸入云;二是因为山上奇景处处:有嶙峋的怪石,有变幻的光影,有白雪冰川。
2.勃朗峰为什么会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3.作者在写登临勃朗峰上山和下山时,除了表现上山与下山的心情不相同,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细节勾勒,对沿途所见景物一一刻画,或浓墨重彩,或简笔轻描。
?
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侧重故事的叙述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小说的笔法,将车夫镇定、自信、开朗的形象藏匿于惊险的旅途之中。
上山:
下山:
4.马克·吐温的作品轻松、幽默。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进行体味。
示例:
①他扬鞭一挥,车便辚辚向前。如此颠簸,我生平从未有过。
②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
③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④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5.细读课文,体味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用略带嘲讽的语气写那些坐车骑骡的人,以此来衬托自己与友人能自由地享受山林阴凉而无比快乐。
(2)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大量使用四字短语,描绘出勃朗峰峡谷之清幽静美,表达了作者出游时愉悦轻松的心情。
(3)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使用细节描写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山上奇峰异石的形状;以白雪无法堆积,反衬山势陡峭。极力赞美了勃朗峰的神奇风景。
(4)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使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内心的窃喜,虽有颠簸之苦,不测之险,但能顺利入住的意外之喜似乎把一路的疯狂颠簸冲淡了。怪异的车夫让这惊险的旅途多了一份传奇色彩。
(共7张PPT)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捕捉重点词语,抓住行文线索,梳理文章内容。(重点)
2.把握文章主旨,掌握文章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丽江风情的写作方法。(难点)
3.体验水滴奇幻的生命旅程,感悟作者平静而深沉的情感。(重点)
1.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重点描写了古城丽江的哪些景色?这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景色及印象:第3段,古城外美丽的丽江坝子,有从雪山奔流而下的瀑流、雪水滋润的花草树木、人来人往的驿道、放牧着牛羊的草甸,所有的意象构建了古城清幽而静谧的外在环境,山环水绕的自然风光给了古城丽江以最好的呵护和滋养。
第13段,古城内四方街叮当的银器小店、碧绿的玉器小店、售卖纳西东巴象形文的字画店、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斑斓的店铺琳琅的货物给清幽的古城添了无数的色彩;而那演奏古乐的白须老者、手持大壶的浇花妇人、端着相机的寄居游客和那热情博知的主人,让人感受到生活在古城丽江的每一个人都那样恬静、安然,令人向往。
2.文章以第一人称来写一滴水的旅行,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出分析。
作者对丽江古城充满了向往和喜爱之情。
句子一: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方法提示:人称+某个词的作用及效果)
分析:以第一人称自述,更能让读者亲身体悟旅程的愉快和急切之情;“也要”,流露出“我”对古城的向往之情。
句子二: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分析:作者用了四个“看到了”,以铺排的句式描述了沉静而美丽的古城风光,无论是老柏树还是蜿蜒的老街,都给人最纯粹的自然美。
?
3.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语句,然后按照提示去赏析文章语言的美。
(1)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方法提示:具体分析某个词语的作用及效果)
示例:“沉默”,沉寂不出声。“喧哗”,声音大且杂乱。这里采用拟人手法形象且准确地刻画了这滴水两种不同的状态:做雪山冰川中一粒坚硬的冰是沉默的,没有声音;做玉龙瀑布中一粒快乐的水滴是喧闹的,大声地表达奔流的快乐和对丽江坝的喜爱。
(2)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方法提示:修辞手法+修辞的基本作用+句子具体内容+思想感情)
示例:这里将远方游客两种不同的心境做对比,突出了自然美丽的古城是人心灵最好的栖息场所。句子中还把宁静的心灵世界比作晶莹的雪山水滴,赞美了古城水流的冰清洁白,表达了对丽江古城的喜爱之情。
(3)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方法提示:从句子蕴含的道理赏析)
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丽江古城里的建筑遵循自然法则而建造,最后它也给依托它的自然增添了无尽的美丽。蕴含的哲理: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美。事物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着,人类的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必然也就吻合了美的规律,才会有永恒存在的价值。
4.学习了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在文章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请选择一两点印象最深的来谈。
示例:
首尾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修辞能让景物描写更生动、传神。
(共6张PPT)
写 作
学 写 游 记
1.掌握游记的基本特点及写法。(重点)
2.通过学习游记,学会把景致写美、写实。 (难点)
1.阅读课文,查阅资料,说说景物描写的顺序有哪些,与大家一起分享。
(1)按地点的变换顺序写,常用于写游记。一是定点观察。比如《小石潭记》中写“潭水部分”静态和动态下的鱼的状态。二是移步换景,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比如《小石潭记》中写先闻水声,再见潭形。
(2)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来写,即将看到的景物由先而后记下来。如《桃花源记》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发现桃花林、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3)按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写,或多者合一。如《小石潭记》中,作者闻水声心乐之—与鱼嬉戏—悄怆幽邃,最后离开。
2.下面语段运用了什么游记手法,并简要分析写景顺序。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
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葱郁的树丛,掩盖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眺望,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
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选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3.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景点,运用定点观察法或移步换景法展示描写思路。
示例一:定点观察法。我们的广场美极了(总写)→广场中央有一个雕塑(描写雕塑)→雕塑四周绿草如茵,座椅成群(整体写广场上的风景)→雕塑背对文化宫、展览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描写这两栋建筑的风格)→雕塑的前面是一个花坛(描写花坛)与喷泉(描写喷泉)→站在雕塑旁,往右边望去两栋高楼恢宏壮观(描写这两栋高楼)→雕塑广场左边是一个露天小舞台(描写舞台上的大理石以及这个舞台的作用)→漫步广场,心旷神怡。
示例二:移步换景法。走到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人工湖→一进公园,园内大草坪就像一张色泽金黄的大地毯→沿着步行道走去,随处可见的花坛里(详写各种美不胜收的花草)→走到荷花池边,我不觉被池中荷叶构成的图案吸引住了(详写荷花池中的荷叶与游鱼)→绕过池子,来到了竹林。